康善招
一、經典理論關于公平交易的解釋
按照馬克思的《資本論》關于價值形式的發展的論述,簡單的物物交換行為中,兩個商品之所以能夠成功交換,是因為該兩個不同使用價值的商品包含了相同的抽象一般的人類勞動。
貨幣媒介的出現,更加方便了商品的流通與交換,使基于貨幣媒介的一般商品交換行為成為社會的普遍行為,資本論中,馬克思把基于貨幣媒介的一般商品流通公式表述為:
W—G—W
在公式中,兩端的商品之所以能夠交換,正是因為兩個商品包含了共同的價值量G,同等價值量是由相同的抽象的一般的人類勞動所決定,兩個商品之所以能夠交換,正是因為兩個商品包含了同樣的抽象的一般的人類勞動。
因此商品交易要得以正常開展,就必須遵循等價交換的原則,任何不平等的交易背后所折射的是不相等的抽象的一般的人類勞動的交易。這是比市場經濟基本原則的肆意踐踏。
因此從馬克思主義的角度看,市場公平,就是一個產品的價值要等于其背后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價格也要體現其價值,這樣才算得上是公平。
二、公平競爭機制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當中的重要作用
1.規范市場行為,維護市場秩序。競爭法通過規定什么是不正當競爭,哪些行為是不正當競爭,哪些是限制競爭行為,在市場行為中,畫出了一條合法與非法的界限,為所有市場經營者,開展經營活動,提供了能共同遵循的行為規則,只要經營者遵守這些行為規則,其行為就是合法的,就會受到法律的保護。
2.保護公平競爭,促進競爭機制積極作用的發揮的。競爭機制是市場經濟最基本的運行機制,對社會經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競爭法把維護競爭機制,保護公平競爭,制止不正當競爭,促使競爭機制發揮,引導生產和消費的積極作用,作為自己的首要任務。每個經營者,無論其實力如何,都只能通過公平競爭,發揮各自所長,取得優勢地位,任何違背商業道德的不正當競爭行為和限制競爭行為,都是競爭法所禁止的,都會受到嚴厲的懲處,
3.保護生產經營者和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市場經濟的實質是以消費的需要為取向的經濟,經營者的根本利益與消費者的權益是統一的,只有公平競爭,生產商和消費者才能各取所需,市場經濟才能和平發展,保護競爭與保護消費者權益是密切相關的,二者都涉及到市場問題,在市場競爭中,消費者是基礎,消費者的監督是廣泛的,政府對市場的監督是建立在消費者的監督基礎之上的,保護競爭也是保護消費者權益,如經營者通過虛假廣告推銷其產品,首先會排擠其他合法經營者,從而取得一定的市場優勢,做出違背自己真實心愿的購買行為,因而上當受騙,因此競爭法通過對不正當競爭行為的制止和懲處,一方面保護合法經營者的權益,另一方面也保護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4.保障國民經濟健康而有序的發展。我國正處在經濟體制轉軌過程中,一方面不正當的競爭問題非常突出,另一方面競爭還不充分,市場結構也不合理,用長遠的發展的觀點來看,后者對經濟發展的危害更大,不容忽視,否則我國反不正當競爭的效果也會受到影響,我國的公有制企業,雖然是國家投資或勞動者投資興辦的,但都應該是具有獨立經營資格的市場主體,這些企業除極少數關系到國際經濟命脈的特殊行業外,都應該作為市場主體進入市場競爭,其地位應該與非公有制企業一樣,優勝劣汰,因此,應盡早建立健全以反壟斷為核心的競爭法律制度,以公平競爭的機制促進國民經濟健康發展,保持良好的社會經濟基本秩序。
總之,社會經濟生活越是高速運行發展,就越需要法制強有力的規范和引導,維護公平競爭原則,促進整個社會經濟基本秩序的良性運行,在建立和維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極具重要性。
三、公平競爭機制,是國家監督市場法律準繩
同世界上任何其他事物一樣,競爭也存在兩個方面,即正當競爭與不正當競爭,正當競爭是在遵守國家法律政策的前提下,用最低的消耗去獲得最大的利益,不正當競爭則是以獲取高額非法所得為動機,通過回避法律或直接違法的不正當手段,來滿足自己無限的利益欲的一種商業行為,前者是價值規律的真實體現,起到引導生產和消費的作用,促進社會經濟發展和進步,后者則違背價值規律,損害他人乃至社會整體利益,因此市場經濟要建立一種公平競爭機制和法律,公平競爭機制,就是在法律上,對于那些市場上的不正當競爭行為,加以規范和約束。
1.市場自身并不自發的產生合法正當的競爭行為,由于競爭本身具有艱巨性,風險性,殘酷性,企業之間必然通過各種手段來回避排除競爭,一些經營者也勢必采取投機取巧的方法來謀取競爭優勢,因而,自有市場經濟以來,就有欺詐,如短斤少兩的欺詐,質量的欺詐等;自有市場以來,就有操縱行為,封鎖行為,壟斷行為,靠操縱市場來發財;自有市場以來,就有內部交易行為,秘密交易行為,通過回扣等一些辦法來獲利,因為,買賣的雙方總有一方是居于優勢地位,無論買方市場或賣方市場,如果賣的人很多,買的人很少,他就利用變相賄賂的和回扣的手段,來使你買他的東西,反過來,如果買的人比較多,賣的人比較少,賣方也想方設法從中得到一種非法所得,所以,讓市場就有公平競爭環境的法律非常重要。
2.我國的不正當競爭行為,及其危害,近十幾年以來,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企業之間競爭的加劇,在我國開始出現大量不正當競爭行為,從地域范圍來看,遍及全國各地,特別是沿海經濟發達地區;從行業范圍來看,普遍存在著商業、工業、農業、服務業、建筑業等生產流通及服務活動中;從行為的主體來看,不僅有個體工商戶、私營企業、鄉鎮企業,而且也涉及到相當部分集體企業和國有企業,在各種不正當競爭行為中,尤以制作假冒商品,制作發布虛假廣告、抽獎或有獎銷售,商業賄賂等行為最為突出,其危害是顯而易見的:
首先,他給權利人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損失,有些行為如詆毀、貶低競爭對手信譽,還給競爭對手造成了精神傷害。
其次,它嚴重的損害了廣大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有的甚至使用假冒偽劣的商品而致傷、致死。
第三,從經濟運行的角度來看,它已嚴重破壞了市場公平競爭秩序,阻礙了正當競爭所具有的引導生產,引導消費作用的正常發揮,直接擾亂社會經濟秩序,阻礙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第四,它助長了社會腐敗現象的滋生蔓延,敗壞了社會風氣,此外,由于有些品牌商品銷售國外,還影響到我國產品的,國際信譽,給我國的對外開放政策帶來了消極影響,嚴重損害了國家利益,這些充分說明,建立公平競爭機制,的法律機制,絕不是理論上的推演,而是我國經濟現實的需要。如果不能夠有效的制止這些行為,那么不僅會造成經濟秩序的混亂,而且有可能危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