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由“教”轉“學”的數學學習方式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自主性,但是也逐漸暴露出學習深度不足、動力不足、面向全體不足等問題。鑒于此,教師可通過轉“學”成“教”,引導學生轉變角色,自我研學,交流互動,從而增加數學學習的深度,提升學習品質。
【關鍵詞】學習方式;轉“學”成“教”;深度學習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7)65-0037-03
【作者簡介】吳賢,南京市北京東路小學(南京,210008)教科室副主任,一級教師,南京市玄武區數學學科帶頭人。
當下,數學學習逐漸從關注教師的“教”轉向研究學生的“學”,以學定教、以生為本的理念逐漸深入人心。翻轉課堂、生本研究、助學實踐……多種多樣的學習方式變革,大大提升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但與此同時,學生學習深度不足、動力不足、面向全體不足等問題也逐漸暴露出來。如何在由“教”轉“學”后,進一步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水平?如何突破現有學習方式的瓶頸,真正實現深度學習?筆者進行了研究和摸索。
一、品讀經典:探尋變革滯阻的突破點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指出:“教是一種最好不過的學習方式。”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倡導并實踐的“小先生制”,及由此衍生出來的導生制、同伴輔導制等,都說明了學生不僅可以自主地學,還能通過教別人的方式獲得更好的學習效果。
為什么教別人時的學習效果會更好?教別人時,學習者需扮演教師的角色,對他人進行“教學”,這不僅要求學習者對所學內容有深入的思考,還要主動組織語言或借助畫圖等輔助手段呈現自己的思考過程。因此,學習者對學習內容的思考、加工、轉化及表達的程度更高,自我學習的深度和人際溝通能力也更好。
基于此,筆者提出轉“學”成“教”的設想,即在由“教”轉“學”的基礎上,讓學生在自主學習活動中成為一名積極的“教者”,在教別人的過程中促進其進行深度學習,并在學習過程中實現學習品質、學業水平和人際溝通能力的健康發展。
二、以點擊面:建構轉“學”成“教”全流程策略
(一)轉換“學”的角度,在自主研究中實現學習身份的初次轉型
在自主學習中,學生研究問題的方式多以探索、發現為主。要讓學生成為學習中的“教者”,問題設計和研究方法就需要進行調整。
1.角色換位——研究問題突出“教”的立場。
要讓學生學會教別人,就要在探索研究的過程中,讓學生產生換位思考和表達的需要。因此,學生自主研究任務的設計要突出“教”的立場。
例如:教學蘇教版一上《認識圖形》一課,原有的研究任務(如圖1)只需要學生初步辨識不同的立體圖形,而不需要他們對圖形知識有更加深入的認識。在開展轉“學”成“教”的實驗研究后,研學問題的設計必須帶有明確的角色意識,能讓學生在自主研究中站在教別人的角度進行思考。因此,教師應將研學任務進行調整(如圖2),提升學生對這些立體圖形本質的認識,從而實現身份的初步轉型。
(圖2)
2.情景模擬——自主學習嘗試“教者”的表達。
情景模擬策略是讓學生在獨立研究中借助教父母和與自己對話的方式,將自己的思考過程用語言、符號或其他易于被別人理解的形式表達出來,從而為后續的“教”進行模擬演練的策略。上述案例中,教師明確要求學生把自己對立體圖形的認識介紹給父母,在熟悉的環境中做一次教學嘗試。這樣的嘗試有助于學生把本來模糊的概念清晰化,并為課堂學習的順利開展奠定基礎。
(二)嘗試“教”的策略,在團隊學習中磨礪“教”的基本能力
1.用好手中筆,彌補語言表達的缺失。
由于知識儲備欠缺和語言表達能力有限,學生在表達中容易出現不到位、不準確、不清晰的問題。因此,為每個“教者”準備一支筆,幫助其演示思維過程,可以彌補其表達的缺失。借助一支筆,有助于降低學生表達的困難,讓每個學生都能體會到“教”的樂趣。
2.多觀察多反問,了解同伴傾聽的情況。
要將自己的理解教給同伴,光會表述是不夠的,還要能及時與“學生”進行溝通。在小組交流中,“小老師”要掌握一定的觀察、反問技巧,如觀察同伴的神態、動作是否有疑惑不解或不專注的反應,如果有,就需要“教者”及時停頓,問一問同伴有沒有不明白的地方,或者讓某位“學生”復述剛剛所講的內容。例如:教學蘇教版四上《角的度量》一課時,“教者”提供了測量角的方法:先把量角器的O刻度對準角的底邊,然后看另一邊在哪兒,再看上面標的刻度,這樣就可以知道角的度數。“教者”擔心同伴不了解,請已經理解的同伴實踐這一方法,以此實現了自己的“教學”目標。
3.增強共情能力,讓“教”“學”融洽轉換。
轉“學”成“教”還要注意增強“教者”的共情能力。要讓學生認識到,教別人的過程也是自我學習和研究的過程,出現錯誤并不可怕。因此,要學會換位思考,在別人“教”之后,要先給予其正面評價,如點贊、鼓掌、在他的研究單上畫星等,之后再表達自己的看法。換位思考,設身處地地考慮對方的感受,增強每一個學生的共情能力,這樣才能在“教”的活動中讓每一個“教者”都獲得積極的自我定位。
(三)提升“教”的品質,在互動反饋中掌握“教”的多種方法
1.建立教學儀式,讓每個學生都敢“教”。
要讓內向的學生克服社交恐懼,外向的學生更有序清晰地表述,需要有一個規范的教學儀式。“請大家看這里”“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可以這樣做”“剛才我說的想法,大家聽懂了嗎?”“還有什么疑問?”“謝謝大家的傾聽”,掌握這樣的儀式用語,可以幫助臺上的“小老師”迅速進入角色,也能幫助他們流暢地表達,還能讓聽課學生的注意力更集中,讓每個學生都敢“教”、能“教”、會“教”。
2.捕捉學生即時的“教學”靈感,讓好方法的作用最大化。endprint
隨著儀式性語言的熟練運用,學生會慢慢突破這些程式化用語,呈現出精彩、富有個性的“教”法。
打比方,讓“教”更生動。在教學“大單位化為小單位要乘進率,反之要除以進率”這一知識點時,小凡同學隨口打了個“搭積木”的比方:大單位化成小單位,好比把一個大樂高拆開,會變成很多小積木,因此要乘,反之就像是用很多小積木搭一個大積木造型,所以要除。再如及時提問,關注同伴的學習進度。面向全班“教學”的時候,學生由于緊張,自說自話的情況比較普遍。小袁同學卻特別會和同伴交流,他會在最關鍵的地方停下,問同伴:“你們覺得呢?”“你覺得我講得對嗎?”配合著手勢和眼神,他的講解讓同伴的注意力格外集中。點評時,教師對這些形象而富有學生氣息的教法給予了及時的肯定和鼓勵。
這些來源于學生的天真、樸實的生成性教法,為轉“學”成“教”的課堂增添了不少靈氣和活力。
三、構面成體:架構學生作為“教者”的提升性策略
轉“學”成“教”,不僅要關注不同學習板塊的流程性策略,還需從整體上架構出學生作為“教者”的提升性策略。
(一)每一個學生都可以成為“教別人”的人
轉“學”成“教”,要防止“教”的權利集中到少部分學生手中,這樣需要從策略層面確保每個學生“教”的權利。
1.多種選拔方式,確保人人有機會“教別人”。
如何確保每個學生在學習小組中擁有公平“教學”的機會呢?編號制在實驗初期比較合適。學生的編號固定,教師隨機確定“教者”的號碼,這樣可以確保每個學生都能獲得鍛煉的機會。隨著“教別人”活動的推進,可以放手讓小組成員根據學習內容自主決定由誰來“教”。由于之前對同伴“教”的水平有了一定的認識,小組成員選擇的“教者”和相應的內容能夠比較適切,這樣的選拔方式比較公平。
實踐證明,各小組推薦制是實驗中較為成功的一種策略。推薦的原則是該學生在小組里“教”的水平較高,或在教的活動中有明顯的態度或方法上的提升,或是有一些特別的做法值得在全班推廣。不以學習成績為唯一的推薦原則,能讓更多學生爭取到“教學”的機會。
2.多種點評方式,為每一個“教者”點贊。
小組對“教者”進行評價,以教的方法、態度為依據,只要認真準備、表達清楚,都可以獲得同伴的點贊。到了班級層面,“教者”不僅會獲得掌聲,還會有教師有針對性的點評,特別優秀的“教者”還會在課后收到表揚信。這些及時、積極的評價方式,可以為轉“學”成“教”中的每個“教者”提供持續的動力,給那些信心不足、個性內向、學習落后的學生以信心和鼓勵,有效提高全體學生參與“教學”的熱情。
3.多種互動方式,讓學生享受“教”的樂趣。
“教學直播”,是通過QQ群等社交媒體讓父母也感受到孩子的課堂學習,讓家庭成為鼓勵學生勇敢嘗試的陣地;“最棒小老師評選”,讓同伴間的欣賞,激勵學生不斷提升“教”的水平;在數學早讀、自修、家長會時讓學生擔當“教者”的角色,讓豐富的活動成為學生“教”的樂園。教師通過多種互動方式給學生以“教”的機會,讓學生在享受“教”的樂趣的同時,真正認同自己,實現自主地學、成功地“教”。
(二)不只是新授課才可以“教別人”
轉“學”成“教”,應讓學生始終認同自己“教者”的身份。
1.在新內容的學習中,探索“教”的方法。
長期以來,學生在課堂中都是以接受、模仿為主,在以“學”為中心的課堂里,才逐漸嘗試表達和交流,而要讓學生在此基礎上成為“教別人”的人,需要借助新問題讓學生慢慢探索出合適的“教”的策略,并悅納自己“教者”的身份。因此,在前期實驗中,轉“學”為“教”多以新內容學習為主,以積累“教”的流程性策略為主。
2.在多種課型中,發展“教”的個性。
隨著學生對轉“學”成“教”學習方式的熟悉和認同,在練習課、復習課甚至作業講評、考后反饋中,學生也開始逐漸走向深度“教學”。
復習蘇教版二下《萬以內的數》時,不同的學生呈現了不同的“教”的方式:有的通過畫圖和文字,具體地對萬以內數的組成、計數單位、讀寫法和大小比較進行了回顧;有的則采用列表的方法,教同伴如何進行整理;還有的用具體的一個數,對單元內容進行介紹和總結。
此外,每次考試后,還可以把典型錯題作為研究內容,讓學生研究如何解決問題,為什么解決這些問題時容易產生錯誤,解決問題時應該注意什么。這樣的學習方式,既解放了教師,也讓原本針對性不足、枯燥無趣的試卷講評變成了有意義的研究學習。
注:本文獲2016年江蘇省“教海探航”征文競賽一等獎,有刪改。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