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洋
摘要:隨著我國文化的不斷進步發展,為我們生活帶來極大的改變,隨著各高校文化課程的開展,為我國當今漢語言文學發展帶來極大的益處。根據當今新形勢下對于審美教育的要求,我們應不斷完善完善審美教育在漢語言文學中的滲透,以此提高漢語言文學的教學工作,審美教育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漢語言文學教學中對于感性與理性的合理分析,因此,各高校應全面提高對學生審美教育的培養。本文就審美教育在漢語言文學中的滲透進行分析解釋,并結合當今漢語言文學教學的發展現狀,進而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
關鍵詞:審美教育;漢語言文學;專業課;滲透分析
隨著我國各高校在漢語言文學課程設置上較為重視,這是因為漢語言文學課程能夠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在漢語言文學教學過程中,涉及知識面較為廣泛,因此,漢語言文學教學的手法是十分靈活的,這門課程比較受學生所喜愛,在學習積極性方面也相對于其他課程要高很多。而審美教育作為漢語言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審美教育的學習也顯得十分必要,對學生加強審美教育,不僅能夠提高學校漢語言文學的教學效果,同時還極利于學生精神文化素養的提高,因此,可以看出審美教育對于漢語言文學滲透方面的重要性。
一、我國漢語言文學教學現狀
漢語言文學在我國文化教育中擁有悠久的歷史,漢語言文學培養了一批批優秀的文化人才,他們不僅掌握了豐富的漢語言文化知識,同時還具備了較強的審美能力。但是在目前我國漢語言文學教學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問題,首先是對于漢語言文學的課時安排不合理,課時較少,導致很多知識并不能很好地傳授給學生們,其次,教學資源相對落后,教學方式過于單板不靈活,使學生們在接受漢語言課程的時候過于枯燥;最后在我國很多高校對于漢語言文學的體制不健全,學生們的文化功底相對薄弱,教師們過于重視教學成果而并不關心是否真正掌握漢語言文化知識,忽視了教學過程以及教學實踐。這些因素都導致了我國漢語言文學教學所存在的問題。
二、審美教育在漢語言文學教學的滲透分析
漢語言文學教學通過對文學作品的品讀鑒賞,對坐著的寫作進行深刻解析,方便學生在日后寫作過程中能夠很好的進行應用,除此之外,漢語言文學還能夠提高學生們的審美素養以及審美能力,那么在漢語言文學教學中,審美教育該如何對其進行滲透呢,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析:
(一)加強對審美因素的挖掘
教師在進行對漢語言文學課程教學過程中應加強培養學生對審美因素的挖掘,要引導學生學會自主體會文學作品中的藝術表現手法以及作品所表達的情感,通過這一系列的思考可以大大培養學生們的審美能力,只有對作品有完美的理解才能夠感受到作品的美好。教師可以利用作品中自身所具備的審美因素,讓學生學會將其轉化為一種美好的體驗,進而提升自身的審美情緒,提高對漢語言文學的審美素養,方便日后樹立一個良好的品味。
(二)提高學生對漢語言文學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學習的重要力量,同時也成為一個人走向成功的條件之一。不管你我國做任何事情,首先都必須對其有濃厚的興趣,這樣才能夠激發對自己的積極性及動力。漢語言文學的學習也是一樣,學生們必須對漢語言文學感興趣,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加大對學生在漢語言文學中審美能力的培養。對于新時代的我們來說,教育不僅僅是收獲知識,也肩負著一種使命,我們在獲取知識的同時應提升自身的技能水平,漢語言文學教學就應該抓住這一特點,在傳授文學知識的同時,教師不忘對學生進行審美能力的培養,以此提高學生對漢語言文學學習的興趣,激發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只有勾起學生對知識的渴望,才能夠讓學生真正體會到漢語言文學的藝術感受。
(三)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及漢語言文化素養
教師在進行漢語言文學教學時,首先自身必須對作品有一個深刻的理解認識,對其最怕的內涵能夠剖析準確,在教學過程中能夠引發學生對作品的充分聯想及想象,組織學生們之間進行想法交流,讓學生可以深刻體會到作品在創作作品時的心情及感受。
(四)合理安排漢語言教學的內容
針對目前我國漢語言文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各高校應對漢語言課程進行合理安排,對于知識點的學習不能要求學生對其死記硬背,這樣并不利于審美教育的順利展開,教師應對審美教育問題進行重視,將審美教育與漢語言文學進行相互融合,方便學生在日后漢語言文學學習過程中能夠自主進行培養審美情趣。同時教師應將感性與理性相關的知識點放在同一水平線上,這樣學生可以理解審美與漢語言文學之間的關系,從而提升學生們的審美層次。
總結:
綜上所述,在當今時代漢語言文學學習中,必須加大對審美教育的重視,學生在全面提高自身素質的同時,更應該提升審美素質。各高校在教學過程中將漢語言文學與審美教育進行完美融合、滲透,從而讓學生對作品內涵產生深刻的感知,提高審美體驗,達到高效素質教學的整體目的。
參考文獻:
[1]王新葉.淺析審美教育在高職院校漢語言文學教學中的有效運用[J].科技經濟導刊,2016,(33):185.
[2]李晶晶.論審美教育在漢語言文學教學中的滲透[J].中國校外教育,2015,(02):11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