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體育教學過程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培養少年兒童的健康人格,對促進少年兒童的茁壯成長,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在對體育教學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進行綜合闡述的基礎上,論述了體育教學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徑,以期為相關人士提供借鑒和參考。
關鍵詞:體育教學;教學情境;心理健康教育
前言:
隨著新課程改革進程的不斷深入,體育教學工作取得了初步的發展成效,兒童對體育技能的理解和掌握程度都在不斷提升,但由于體育運動具有競技性和復雜性的特點,導致兒童在體育運動的過程中容易產生挫敗感,不利于培養兒童良好的意志品質。因此,在體育教學過程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體育教學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
第一,在體育教學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提升兒童的自我認知。由于體育運動具備集體性和競爭性的特點,兒童體育競技能力會直接顯現出來,若不能加以心理健康教育,會導致兒童產生挫敗感,不利于促進兒童對體育技能的掌握,也不能實現對自身的正確認知,無法獲悉自身的社會價值。第二,在體育教學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實現對情緒的良好調節和控制,受體育運動復雜性和多變性的影響,對兒童的應變能力提出較高的要求,只有加強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夠確保兒童能夠以積極樂觀的情緒參加體育運動,避免沖動和悲觀的情緒給體育運動帶來的不利影響。第三,在體育教學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培養兒童的意志品質。體育運動具有緊張對抗和較強競爭性的特點,兒童在體育運動過程中需要具備較強的意志力和勇于吃苦的精神,通過加強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培養兒童的意志力和積極向上的心態。第四,在體育教學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培養兒童的人際交往水平。通過在日常訓練和比賽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使兒童能夠以平和友好的心態進行切磋和交流,有利于形成和諧融洽的人際關系,對兒童更好的適應社會,具有重要作用[1]。
二、在體育教學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徑
(一)營造愉悅的課堂教學氛圍
兒童具有好動的天性,體育教師應充分利用這一特點,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營造輕松愉悅的課堂教學氛圍。首先,教師應尊重兒童的個體發展差異,結合兒童的承壓能力為其設置不同的體育運動項目測試達標標準,提升兒童對體育運動項目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加對體育課程的興趣。其次,教師應做好備課工作,合理安排體育課程的教學內容,設置趣味性的體育活動,并在活動中貫穿心理健康教育,構建相互信任的師生關系。最后,教師應在體育課堂教學過程中,為兒童滲透集體意識、團結友愛意識和不畏困難的精神,促進兒童人格的全面發展。
例如,在障礙跑課程的教學過程中,為了培養兒童不畏艱苦的精神,某教師通過《長征》詩詞引入本節課程,由教師為兒童朗誦該詩詞,并利用手機視頻軟件為其播放伴奏,使兒童能夠結合自身的想象,描繪長征的過程,并由教師總結長征精神,使兒童樹立不畏艱難的精神。然后,該教師將長征的相關故事情節設置在障礙跑中,如“爬雪山”和“過草地”,使用輪胎當做“雪山”,將坐墊當作“草地”,使兒童能給相互配合,完成這場比賽。在本次課的教學過程中,為兒童創設了良好的教學情境,有效吸引了兒童對課堂的關注度,通過將紅軍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融入到體育運動教學中,實現了對兒童意志品質的培養,具有良好的教學成果。
(二)改進教學方法
體育運動具有較強的經濟性,需要勤加練習、持之以恒才能取得良好的成績,實現增強兒童體魄的目的。基于此,部分兒童在體育運動過程中會對遇到的困難和障礙產生畏懼心理,甚至產生挫敗感,這就要求兒童應樹立無堅不摧的意志力。受家庭教育環境的影響,兒童心理承受能力具有較大的差異,因此,體育教師應基于對兒童心理狀態和家庭教育環境深入了解的基礎上,引導兒童樹立克服挫折的意識,改進教學方法,降低兒童對挫折的畏懼程度,使兒童能夠直視困難,不斷提升意志力[2]。
例如,某體育教師在安排體育項目的過程中,依據兒童的身體素質特點和運動能力,合理設置了運動項目的難度,有針對性的兒童安排具有一定難度但稍加努力即可完成的任務,如4×100m折返跑,依據循序漸進的原則,于第二節課為其安排4×200m折返跑,并在兒童完成運動項目的過程中,通過為其豎大拇指的方式鼓勵他們,在項目完成后對本節課程進行總結,為兒童講述飛人劉翔的訓練事跡,使幼兒能夠樹立持之以恒的信念,有效提升了體育課堂的教學效率。
(三)合理設置課程的難度
體育教師的情緒是影響兒童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體育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保持飽滿的熱情,有利于構建輕松愉悅的課堂教學氛圍,構建和諧友好的師生關系。因此,體育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應充滿激情,立足于教學實際,因材施教,為兒童制定科學的運動計劃和目標,降低兒童的挫敗感,使其能夠不斷提升自信心,為提升體育運動技能奠定良好的前提和基礎。
例如,在投擲沙包的教學過程中,某教師依據兒童的身體素質和運動能力合理分組,將全班兒童劃分為四個小組,即A組、B組、C組和D組,四組兒童的運動能力依次遞減。然后,依據四組兒童的特點,為其設置了具有差異性的沙包投過標志線,A組、B組、C組和D組沙包投擲點到投過標志線的距離依次遞減,通過這樣的方式,有效降低了兒童因身體素質和運動能力差異而引發的挫敗感,減少了歧視行為的發生,小組同學之間互幫互助,營造了和諧的體育課堂氛圍。在此過程中,教師針對遇到困難的兒童進行心理輔導,向其講述居里夫人發現鐳的艱辛歷程,使兒童能夠明確成功不會一蹴而就,需要不斷探索和練習才能夠取得優異成績,進而提升兒童的自信心。
結論:
通過以上研究發現,在體育教育融入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通過構建良好的教學情境,有助于培養兒童不畏艱苦的意識。在此基礎上,改進教學方法,能夠提升體育課堂教學效率。此外,合理設置運動項目的難度,有利于降低兒童的挫敗感。因此,在體育教育融入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可以應用上述方法。
參考文獻:
[1]金仁學.從小學心理特征角度研究如何優化設計小學體育教學[J].當代體育科技,2017,7(04):153-154.
[2]樊靜,郭飛.心理暗示在體育教學中的運用[J].湖北體育科技,2016,35(06):546-548.
作者簡介:韓偉(1984.06.28)男,漢族,講師,吉林白山人,任職于吉林省白山市體育運動學校,研究方向:體育教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