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燕珠
摘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是我國教育重要方針之一,而提到德育則不能忽略其重要組成部分——美育。中國近現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和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在中國現代化教育萌芽之初便“把美育特別提出來,與體智德并為四育。”可見美育與德育之間不可分割的關聯性。作為美育重要載體課程之一的音樂課也應當在授課過程中注重對其美育本質的回歸,引導學生去認知美,感受美,從而提高審美能力,提升自己的道德素養。
關鍵詞:初中音樂教育;德育與美育;素質教育;審美教育
隨著我國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以及素質教育課程的逐步普及,“藝術教育”這一個詞語已經不再顯得陌生和疏離,但是在大多數中學,面對高考升學的壓力,音樂課程作為藝術類課程仍舊沒能夠擺脫學校教育的“副科”的地位,未能得到應有的重視,在教學上也存在著諸多問題,其中最顯著的一點即是在教學中脫離了美育的本質,教育方式因循守舊,缺乏審美引導意義。要改變當下音樂教育邊緣化的現狀,就必須認知到音樂教育中存在的核心問題——教育觀念的落后,本文將針對這一個核心問題進行分析與探討,并結合筆者在音樂教育方法上的經驗和嘗試提出解決問題的途徑,以期對當下中國初中音樂教育有所啟發。
一、 音樂藝術教育“成于樂”美育理想
中華民族因其上下五千年的文明而聞名,作為“禮樂之邦”立于世,在中國古代,音樂就是中華文明傳承的重要載體之一,承載了中華文化中藝術、哲學、思想、政治乃至民眾生活的方方面面。前蘇聯著名教育實踐家和理論家瓦·阿·蘇霍姆林斯基先生提出了“在影響年輕人心靈的手段中,音樂占據著重要地位”這一音樂教育觀點,對我國近代美育的提出有著很重要的啟示和引導作用,被認為是當代“藝術教育”的導言。然而,實際上在我國的歷史長河中,音樂一直是作為教育環節中必不可缺的部分,無論是在政府所辦官學抑或者民間私學之中都有著重要的地位,音樂的美育本質一直貫穿于我國的教育發展始終,回顧我國音樂教育的歷史和相關理論,將有助于加深我們對音樂教育的美育本質的認識。
據相關學者考證,中國古代的音樂教育在商代已經初具規模,到周公建立西周之初,即創立了完備而嚴格的禮樂制度,也是在這一時期,世界上最早的音樂教育學校“大司樂”在中國出現。20世紀90年代我國著名學者修海林先生寫作了《西周的音樂教育》一文,并在文中對《周禮》等中國古代典籍重要文本進行了解讀和考證,由此揭示出西周時期我國古代先人已經通過對音樂的逐步探索,形成了較為完備的審美意識,音樂的審美意義和美育價值得到有意識的認知與重視,并有嚴格的制度和教育體系保障其實現。
提到我國的音樂教育不得不提及的即是孔子所提倡的音樂藝術教育,孔子的教育才能和淵博學識不僅僅體現在政治和哲學上,同樣也在音樂教育中。孔子“以詩書禮樂教”,他的音樂教育有著線索分明的兩大主線:樂技之教與樂德之教。
“成于樂”的教育觀念實際上與現在所提倡的音樂美育觀念是同根同源的,不僅貌合,而且“神似”,它們的精神內涵是一致的,其中所蘊含的音樂教育文化的精髓是一脈相承的。音樂教育在不同的時空中,都是精神教育的重要部分,今日素質教育中音樂教育也應當守住其美育原則,不僅要在音樂課程中幫助學生獲得藝術化的審美感受,更要引導他們通過藝術的表現形式陶冶自己的情感,以藝術知識和音樂邏輯豐富學生的材質,從而以音樂教育培養有人文修養,有活力和魅力人格的學生,由此才能夠通過音樂教育實現“成于樂”的美育理想。
二、 音樂教育觀念的補苴罅隙
盡管新課改實行以來,我國的素質教育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成績,從實踐到理論都獲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在實際的音樂課堂教學過程中,我還是發現了一些問題。這些問題不僅僅出現在我所在的中學,在各地市的不少中學也都普遍存在,作為任課老師我們在交流過程中對這些問題也多有討論,在本文主要從兩個方面加以歸類呈現。
1. 從直觀層面來看,目前音樂教學中有以下幾點問題:
(1)教材為主導的教學內容不能激發學習興趣。當前的音樂課程教材多數選編的是中外經典作品,往往具有較為濃厚的政治色彩,理解難度大,需要了解豐富的背景知識與課堂有限的時間形成矛盾,傳達的音樂情感與學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也存在沖突。
(2)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模式不能調動學生參與。音樂課本應是師生合作度極高,課堂氛圍活躍的課程,但是目前的音樂教學中,往往在課上由老師主導教學,講述音樂文化和人文知識,充滿學究氣息,學生往往缺乏課前的準備,上課時猶如觀賞“獨角戲”,多數時候也怯于參與,不愿意歌唱發揮。
2. 從本質觀念來看,我國音樂教育的美育本質觀念仍舊沒能普遍落實。目前音樂教育在升學課程的夾縫中依舊是艱難生存著的,音樂課程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無論從教學者還是學生,對于這門課都不無偏見。由于音樂課程處于高考科目之外,因而在升學率作為學校聲譽標志的壓力下,藝術類課程就成為一種點綴和應付檢查的擺設,課程安排不足,且多有占用現象,教學目標往往無法落實。
要完成音樂教育的補苴罅隙,就不能不從根本的觀念上尋求改變。造成音樂教育觀念上偏誤的原因來自方方面面,從教師到學校再到社會都有著密切的關系,對此我們不能聽之任之,當然也不能過分夸大。在中國新課改和素質教育的進一步推進下,作為一名中學音樂教師應當用實際的思考和實踐響應其號召,在自己的每一堂課上都能夠把握美育的思想本質,改變自己的教學觀念,針對自己在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找出癥結所在,并積極調整自己的教學方法,例如運用新媒體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生的興趣和參與度等。當然,革新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音樂教育要真正得到相應的重視,實現本身美育本質性的回歸,都不是一簇而就的,但無論是各級政府還是廣大音樂教師都應當有著強烈的民族責任感和時代使命感,從根源上改變教育思想,為培育全面發展的學子而付出不懈努力!
參考文獻:
[1]修海林.西周的音樂教育[J].音樂藝術:上海音樂學院學報,1996,(1):23-27.
[2]李靜,蔡春.論中小學課程的美育實施路徑[J].課程·教材·教法,2015,(12):22-28.
[3]盧世林.美育的本質與創造能力的培養[J].教育研究,2005,(1):3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