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園園
【摘要】愛是德育的靈魂。當我們發現挫傷學生的積極性,禁錮他們發展的正是來自他們父母“無私卻有痕”的愛的時候,我們應該尋求一種可行性強的家校溝通方式和學生成長途徑,把家校合作深入地開展下去,進而提升德育工作的有效性。
【關鍵詞】家校溝通 家校合作 無痕德育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48-0069-02
一、引言
張文質先生曾說過:“如果一個孩子遇到一個壞教師,知識錯謬、能力低下不要緊,要是人格不正、品性不端,所付出的代價可能就會更昂貴。”事實上,在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我常常會遇到這樣的狀況:我們的學生有自己鮮明的追求、愛好、特長,而他們的父母為了更“好”地幫助孩子規劃人生強迫他們放棄自己的愛好、特長;使得學生的學習、生活像一部高速扭轉的渦輪機始終處在內心糾結、苦悶中。如果不加以有效的引導,這種情況的后果往往比張文質先生說的更糟。因為,我們的學生將會在終日的壓抑掙扎中漸漸失去明辨是非和自我調適的能力,最終走向自暴自棄、自我放逐甚至仇視家庭社會的道路。
所以,當我們的德育工作走到必須直面家校溝通時,我們應該從實際出發尋求一種合適的家校溝通方式,注重家校溝通技巧,講究家校合作效果,從而更好地幫助孩子重新點燃學習、生活的希望,合理規劃人生。
二、案例重現
“老師,我不想做一個沒有思想的提線娃娃”丹丹是班里不折不扣的美女加才女,書法、歌唱、舞蹈樣樣精通;容貌清秀、談吐文雅、成績中上,人緣極好,是同學們公認的“班花”。可就是這樣一位同學眼里的好學生卻弄得我寢食難安。
丹丹一浪高過一浪的控訴如緊箍咒般盤旋在腦海,壓得我透不過氣來……
“我參加書法社又沒有影響其他同學,為什么要剝奪我的愛好呢?”
“難道孝順父母就非要犧牲個人的愛好嗎?”
“老師,難道你們就想要一個不看不想不說的提線娃娃嗎?”
我陷入深深沉思。
開學不久的一個周六晚上 8點左右,丹丹媽媽打來電話,氣極敗壞地喊道:“老師,您幫我說說丹丹吧!她在家里不是上網就是看小說,期末考試都退步9名了,可她一點心思也不放在學習上。我說她,她根本就不理我!”
“您說中考沒考好,也就算了。現在難得可以參加單招單考,就指望她能上上心,哪怕考上大專也好啊!”
電話里丹丹媽媽氣勢洶洶的指責聲夾雜著丹丹斷斷續續的抽泣聲,還有丹丹爸爸無奈的嘆息聲。
顯然家里的氣氛已經緊張到了極點,一個不留神就會引爆家庭大戰。
我耐心地替丹丹媽媽委婉地分析了上一學期丹丹的成績,強調丹丹成績下滑肯定事出有因;孩子大了,一味地指責不僅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會傷了母女感情,情況會變得更糟;只有大家一起幫孩子打開心結才能讓孩子重新回到良好的狀態中來。聽了我的分析,丹丹媽媽激動的情緒稍稍平靜下來,我順勢邀請她到學校面談一起幫丹丹制定學習計劃。丹丹媽媽爽快地答應了。然后,我對丹丹做了一些安撫。
三、案例解決
回校的那個傍晚,丹丹以我相約在校紫藤長廊下。我坦言,老師不想要一個不想不看不說的提線娃娃,并且愿意和丹丹一起面對來自爸爸媽媽的壓力但需要她的配合。丹丹對我表現出無比的信任和熱情,她陳述著內心真實想法:我真的很累,我多想媽媽能考慮一下我的感受,多想哪怕我成績不好媽媽還是疼我!
在接下來時間里中,我做了一件事:與丹丹溝通,讓她的心得到疏緩并全面了解她的內心歷程,讓她明白只要她肯努力老師愿意和她一起尋找可以兼顧學習特長的方法,并和她一起與父母溝通;與丹丹父母溝通中,不斷探尋孩子現狀與父母要求的滿足點,讓父母客觀地感受到孩子身上的閃光點和付出的努力,并用一些實用的案例故事委婉地指導他們如何開展有效的家庭溝通。
在近一個月的溝通中,我讓父母和孩子都漸漸意識到了問題的平衡點:父母依然是關心孩子的,只是方式方法存在一定問題,并且對孩子的成長起到了阻礙作用;孩子依然想得到父母的肯定,但現在的學習能力已經無法滿足父母的要求,但是在原有的基礎上仍然可以有所發展。
長不多兩個月的時間,家長和孩子都有所變化:爸爸媽媽表示假如丹丹可以有所進步,他們仍然愿意傾盡所有;丹丹也開始認識到:自己的內心其實是很希望得到父母的肯定的;自暴自棄不僅是對自己的不負責任,更會把自己置于更困難的境地;學校里的老師,她的好朋友都是她舍不得離開的;書法社,班級里主題班會設計、元旦文藝匯演都是自己感興趣的,可以有所收獲的。
經過對丹丹以及家長的深入溝通后,我和丹丹的專業老師、父母一起根據丹丹本身的性格特點和專業特色以及校內的有利資源,為丹丹量身制定了包括行為習慣、學習愛好、人際交往等各方面的短期、近期及最終的努力目標。由我和專業老師作為擔保人與丹丹訂下父母口頭承諾:在保證完成學習任務的前提下,參加學校的書法社;專業老師負責貼合丹丹的歌唱舞蹈特長(嗓音甜美、儀態優雅)對丹丹進行導游講解的專門指導,爭取在第二年專業技能中能一展所長。丹丹的父母負責丹丹節假日的家庭學習,并保證一周和老師至少溝通三次。
整整一學年,我、丹丹、丹丹的家長、專業課老師,在建立的“丹丹加油”微信群里始終如一地保持溝通,適時調整對她的要求,并鼓勵孩子堅持下去。其中,有過冷場,有過爭執,但更多的是探討和嘗試,在我們的共同努力下,丹丹的情緒越來越穩定,并如愿以償在校書法大賽中一舉奪魁,在省導游講解比賽獲二等獎!
在看到女兒回家燦爛自信的笑臉,感受到孩子一點一滴的變化后,丹丹與父母的關系漸漸融洽,丹丹媽媽還主動當起了我們班的“媽媽顧問”。
四、案例透析
縱觀教育歷程中的類似案例,這樣的學生有著驚人的相似點。
第一,學業歷程特點:這些學生的入學成績會是班級前幾名(至少中上游);在他們的學習生涯中曾有過一段輝煌的歷程,導致父母對他們有過高的期望,同時在中考失利后又給了他們無比沉重的打擊。
第二,家庭環境特點:他們的家庭經濟一般會比較寬裕,父母曾經根據他們的喜好對他們精心培養,后來迫于教育壓力不得不放棄,甚至在某一階段給過他們超負荷的學習壓力;他們父母的文化教育程度相對其他學生家長要高一些,并要求自己的孩子在他們規劃的道路上發展,很難接受孩子朝其他方向發展。
第三,極端行為特點:他們常常會采用故意不好好讀書讓成績大幅度滑坡、過分沉醉于自己喜歡的事情(看小說、打籃球、折千紙鶴等)充耳不聞其他事、自我傷害離家出走等方式表示抗議。但他們很少會去做影響其他同學或傷害其他同學的事。
(下轉第72頁)
(上轉第69頁)
五、策略研究
首先,針對這類“家庭糾紛式”的德育問題,單純的師生溝通往往達不到理想的效果。通過家校溝通爭取家長的支持,必然的也是最有效的途徑。為了更好地與這類學生家長溝通,我總結了幾個方法。
(1)直接溝通法。對于比較容易溝通的孩子家長,以他們孩子的現狀出發,告訴他們自己的孩子的能力并不是他們想象中的那么強,需要給孩子一個緩沖的時間也需要他們的配合。這就奠定了家校合作的前提。
(2)反例刺激法。對于孩子出現嚴重厭學情節的,用以往失敗的教育案例(離家出走不肯回家、沉溺網絡自動退學等)來刺激家長,有一定的震懾作用。
(3)效果驅動法。計劃中要有明確的學生發展動態和相應的應對措施,過一段時間就讓家長明顯感受到孩子的行為變化。讓家長感到你的建議計劃是切實可行的,并且自己的孩子在你的幫助下一步步好起來,最終讓他愿意配合計劃行事。
其實,打開父母與孩子的溝通平衡點是重中之重。所以與學生的溝通過程中注意三個原則,就會事半功倍:
第一,縮小負面感受。當學生開始自我放棄時,他們會把負面感受無限放大(比如,忽略父母的關心,忽略父母的付出,認為他們一無是處;學校生活十分壓抑,沒有任何可取之處,等等。),對教育工作的開展十分不利。所以,我們要幫助學生客觀地分析評價自我:原來是自己同意迎合父母選擇學校、選擇專業,后來是自己承受不了壓力而逃避退縮了。在這個過程中,自己也是有過自主選擇權利的,這樣,就可以避免學生把所有的責任拋給父母而認為自己是無辜的受害者,并且有了教育的前提。
第二,放大自由空間。在處理問題的初期,盡量想辦法為學生爭取一定的自由空間,為他們找到一個合理發泄的渠道,釋放內心長期的壓抑。比如讓他們盡情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比如讓他們找自己喜歡的同學老師談心,再比如參加喜歡的比賽等等,讓他們漸漸放松心情,調整心態。
第三,長期堅持調整。若能結合學校、家庭、校外資源,貼合學生自身特點,幫助學生制定一個家長認同的、學生愿意接受的努力目標,并邀請家長一同參與到孩子的日常教育中來,適時給予關注、引導,效果會更好。
六、結語
我是一名人民教師,我衷心希望每一位學生都能有一個光明的未來,幸福的生活。倘若今后再遇見類似的情況,我想我已經知道該怎么幫助學生,使他們能夠真正幸福地成長了!
參考文獻:
[1]賀鍵賢《教育要清醒》 教書育人2015年01期
[2]何一《怎樣克服沖動的心理》青春期健康2012年02期
[3]田學英《老師,您更在乎什么》班主任2015年01期
[4]蔣平,原瀟梅《談班主任工作中的情緒管理藝術》現代教育2011年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