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俊
摘 要:高考是銜接基礎教育與高等教育的樞紐,高考改革影響深遠。本文從教學評價視角分析高考改革的特點和利弊,從關注學生健康成長角度給出對策,旨在探討高考改革的配套措施。
關鍵詞:高考改革;教學評價;生涯規劃;心理健康教育;非智力能力
自2014年國務院發布《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以來,全國各地區拉開了高考改革的序幕,之后每年都有一些高考改革措施出臺。到2017年,全國絕大部分地區高考改革方案相繼出臺,全國絕大部分地區自2019年起將執行新高考方案。
一、 高考改革主要內容
綜合全國絕大部分地區高考改革方案分析,此次高考改革主要內容如下:
(一) 不分文理科,實行“3+3”的考試模式。即考生不區分文科、理科,除語文、數學、外語3科統考科目外,再從思想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6科中由考生根據報考學校要求和自身特長,自主選擇3科參加學業水平考試,考試成績計入高考;
(二) 外語科目(英語)提供兩次考試機會,取最好成績計入高考;
(三) 高校錄取“兩依據、一參考”。所謂“兩依據、一參考”,是指依據統一高考成績、依據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參考學生綜合素質評價。
二、 教學評價視角下,高考改革主要特點
教學評價是對教學工作質量所作的測量、分析和評定。它以參與教學活動的教師、學生、教學目標、內容、方法、教學設備、場地和時間等因素的有機組合的過程和結果為評價對象,是對教學活動的整體功能所作的評價。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和教師教學工作過程的評價是教學評價的核心。高考本身就是一種教學評價的類型和方法,本文主要從高考改革的價值取向、類型、方法三個方面分析高考改革特點。
(一) 從價值取向看,新高考更注重以人為本
不分文理科,實行“3+3”的考試模式,可以看出高考改革以學生為本,兼顧學生的興趣和學科優勢。相較于改革前,文理分科,兩個選項,簡單機械式分科,新高考給予學生更多選擇空間,學生可以結合自身興趣、科目優勢及職業生涯規劃作出最優選擇。
英語科目提供兩次考試機會是此次改革的亮點。兩次考試機會,相比改革前的英語“一考定終身”,兩次考試機會給予學生一個心理緩沖期,第一次考試發揮失常或對第一次考試成績不滿意的同學可以爭取第二次考試。這種更加人性化的英語考試改革,多一次考試機會,某種程度上增強了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和動機,強化了學生學習英語的過程。
(二) 相對性評價與絕對性評價的結合
高考是一種以選拔人才為主要目標的評價類型,從評價所運用的方法和標準區分,屬于相對性評價。高考改革后,高校錄取“兩依據、一參考”。“兩依據”中的“依據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是一種目標參照性評價,也稱絕對性評價。高中學業水平考試這種絕對性評價納入高考,能對學生成績是否達標作出評價,有利于督促學生均衡地夯實基礎知識,對學生的評價更全面。相對性評價與絕對性評價的結合,使評價更科學、全面。
(三) 質性評價與量化評價的結合
“兩依據”中的統考科目和學業水平考試的選考科目是進行測量并量化,而“一參考”的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內容豐富,是以質性評價為主的。綜合素質評價主要反映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情況,是學生畢業和升學的重要參考。建立規范的學生綜合素質檔案,客觀記錄學生成長過程中的突出表現,注重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主要包括學生思想品德、學業水平、身心健康、興趣特長、社會實踐等內容。將質性評價為主的“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引入高考,彌補了唯分數錄取的缺陷。質性、量化評價的結合,評價的信度、效度增強,同時也讓社會、學校、家長、學生開始關注綜合素質的養成。
三、 高考改革弊端及對策
高考自身就具有評價功能,高考改革帶來評價的價值取向、類型、方法的變化。但是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有利就會有弊。高考改革更重視以人為本,評價類型、方法的多元,評價體系逐漸完善,能全面考查學生,選拔適合現代社會需要的人才。但改革帶來的弊端也不容忽視,來自科目選擇的困擾、量化和質性評價的考核壓力,加上學習任務的壓力,學生身心俱疲,特別是心理問題突出,如:焦慮、抑郁、厭學、人際關系緊張等。以下從關注學生健康成長角度給出三個應對改革的措施。
(一) 重視學生職業生涯規劃
以人為本的高考價值取向,給予學生更多自主選擇的自由,但學生也會陷入選擇的困境,造成選擇壓力和焦慮,特別是在缺乏職業生涯教育指導下,情況會更糟。改革前,學生分了文理科,報考專業范圍也就確定,在科目、專業選擇方面壓力較小。新高考實際上已經要求學生至少進入高中就必須對自身今后的發展做出規劃,也就是職業生涯規劃。結合目前高中學生生涯規劃的研究結果,中學生雖具備了一定的生涯規劃意識,但是中學階段缺乏生涯規劃方面的專業知識和指導。因此,在沒有生涯規劃專業知識和指導的情況下,信息不對稱,學生陷入科目選擇和院校(專業)選擇方面的困境。為幫助學生走出選擇帶來的壓力和困境,中學應開展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知識教育,給予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指導。學生家長也應重視這個問題,了解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方面的知識,至少在孩子進入高中時,就應重視學生職業生涯規劃。重視職業生涯規劃能幫助學生走出選擇困境,避免盲目選擇,樹立了學生理想,讓學生明晰了努力的方向。
(二) 重視學生心理健康
高中生面臨的學習壓力已經很重,新增加的學業水平考試、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外語一年兩考,對彌補過去單一評價方式缺陷大有裨益。但這些新增加的評價指標,某種程度上增加了學生的心理負擔和壓力。這些心理問題如果沒有得到妥善解決,對學生的傷害難以估計。結合目前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研究,在片面追求升學率的動機驅使下,學校、家長忽視了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新高考評價指標給學生帶來更多的心理壓力,選擇困境、學習考試方面的壓力足以讓學生和家長疲憊。心理健康知識的學習與普及、心理咨詢輔導、心理疾病治療,有助于幫助中學生解決心理問題。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需理性看待高考,高考畢竟具有選拔功能,學生學習壓力、心理壓力大是必然的。若各種壓力超過學生承受能力,沒有得到及時處理,產生的危害難以估量。
(三) 非智力能力的培育
鑒于高考在我國的地位和屬性,高考被視為基礎教育的指揮棒。長期以來高考以分數論英雄,應試導向,重視智力因素,忽視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指智力以外的因素,如人際交往能力、興趣愛好培育、理想信念培育、受挫能力、意志能力等均屬于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對高中生的身心發展具有推動作用、補充作用、平衡作用和發展作用。高考改革中引入了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這一評價以質性評價為主,主要對學生的非智力因素進行考查。不是因為高考改革引入了非智力因素考查,才重視非智力能力的培育,人具有社會屬性,非智力能力對一個人的健康成長同樣重要。缺乏誠信、缺乏同情心、自私自利,卻有著高智商的人,是社會需要的嗎?非智力能力能使主體自我對外界主動適應,非智力能力影響學生一生的學習、生活。“高分低能”現象,就是忽視非智力能力培育產生的惡果。人的成長受各種因素的制約,智力方面和非智力方面需要平衡,否則學生的發展是畸形的。
四、 總結
改革是為了與時俱進,高考改革同樣如此,改革同樣會產生新問題。從教學評價視角看,此次高考改革政策,在給予學生自由選擇的同時,對學生提出了更高的考查要求。高考評價體系的完善,能選拔出更優秀、更適合社會發展需要的人才,但考查內容增加,考核標準多元化,學生的學習、考試壓力和心理負擔不容忽視。在新高考政策執行中,需要有相應的配套措施來幫助學生解決以上問題,真正關注個體的健康成長才能更好發揮高考的功能。
參考文獻:
[1]全國各省市高考改革方案[EB/OL].http:∥edu.sina.com.cn/zt_d/gkgg,2017/5/29
[2]國務院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EB/OL].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4-09/04/content_9065.htm
[3]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學[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9):266-276.
[4]王德明.中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缺失及重建[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16,1(18):14-17.
[5]鮑翠香.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芻議[J].當代教育科學,2015,(10):62-63.
[6]陳宇.高中生非智力因素的培養[J].教育探索,2013,(10):129-130.
[7]張銘凱,靳玉樂.新高考改革的價值取向[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6,(1):20-21.
[8]李彰有.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面臨的問題及解決對策[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09,(1):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