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闡禮
摘 要:體育教學重要作用之一就是提高學生的體質,而如今學生的體質普遍下降,這就使體育教學失去了本身應有的作用。體育本身就是一種游戲,玩這種游戲的人應該是很快樂的。有些學生不喜歡上體育課,不能從中尋找到快樂。本文針對以上現象進行論述,重點是體育教育中存在的問題,理念與行為脫節比較普遍,追求的是花樣、形式上的新課程教學,較少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以教師為中心的現象還比較突出。為此我們借鑒了陶行知教育理論,論述體育教學中應進行健身教育,充分發揚學生的個性,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
關鍵詞:新課程;健身;創新;自主學習
一、 前言
在《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描述中,中小學應由應試教育全面轉向國民素質的改革,對于所有學生,綜合提高他們的心理素質、文化科學、思想道德和勞動技能全方位的發展。提倡特色辦學均衡發展。傳統教育在實踐中已經暴露出很多缺點,促使教育改革必須進行。體育新課標在實踐過程中,健康放在首位一直是廣大體育教師的指導思想。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傳統的教學中一直被忽視,教師的主導地位被放得過高。現在,教師主導和學生主觀能動性全面結合,代替傳統“填鴨式”的教學方法,在教學實踐中已經有所體現。把原來的一言堂改為多言堂,在課堂教學中,多了很多動力與生機,學生更容易接受,學習效率不斷提高。
二、 研究方法
文獻資料法,互聯網法。
三、 陶行知教育理論在中學體育教學中有很多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 陶行知教育理論在中學體育教學中的健身意義
傳統的體育教學沒有使學生充分認識健身的重要意義。傳統的體育教學采用“滿堂灌”的方式,使學生的興趣與激情蕩然無存,學生喜歡體育而不喜歡上體育課的情況普遍存在。于是造成體育教學效率低下,教師難教,學生厭學。長此以往,將造成嚴重后果。最近幾年來的全國中小學生體質普查就表明學生的體質有明顯的下降,從而充分說明這一問題。陶行知清楚地看到傳統教育的很多缺點,并描述它為“吃人的教育”,從上學到畢業,十多年的教育經歷下來,相當于一個吸食鴉片的煙民,全身無力手腳發木,面目全非,弱不禁風,再加上經過那些月考、期中考試、期末考試、中考、高考等考試,最后大學畢業出來工作,腳無用,手也沒有用,腦子也壞掉了,身體的健康更加談不上了,直接就是未老先衰,沒有半點可用之處。他常說:“健康之精神寓于健康之身體,休閑時間要多活動,鍛煉體魄。”后來他在給胡適的信中又寫道:“人生第一要事是康健,第二要事是康健,第三要事是康健。”這充分說明了健康對人生的重要意義,中學體育教學就要使學生培養良好的健身習慣,有健康的身體,為今后的生活和學習做好充分的準備。因此,體育教學要充分地運用陶行知教育理論,使健身思想應用于教學中來,改進教學方法,培養學生興趣,提高教學效率,使學生的體質進一步提高。
(二) 陶行知教育理論在體育教學中的注重發展學生個性的意義
陶行知教育理論一直注重學生個性的培養,充分發揚學生的自主能動性。著名的個性心理學家奧爾波特曾對個性下了定義:“決定了人的獨特的行為和思想的個人內部的身心系統和動力組織。”個性是在生活中,經歷種種磨難,經過各種風吹雨打,慢慢積累形成的。先天的遺傳因素,是個性發展的自然前提,而后天因素有社會環境因素和教育因素,在個性發展的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以往體育教學中,教師過多強調外在形式的整齊劃一,限制了學生個性發展;過多強調教師的主導作用,片面地追求教學模式的統一,從而忽略學生的主體地位,忽視了學生接受知識、技能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練而無趣。長期的考核和達標要求,使體育課都成為了身體素質課練習,學生主觀能動性幾乎為零,更甚者為負數,這樣的體育課效率可想而知。在體育教學實踐中,學生不可能像在其他科目教學中一樣,教師在上面講,學生在課桌前靜靜傾聽。在體育教學中,應該提供一個廣闊的空間領域,使學生融入游戲、競賽和運動中,使他們的身心都積極參與其中,讓機體活動和思維活動有機結合,使學生個性在教學活動中充分展現與發展。運動心理學表明在體育運動過程中,身體運動對運動神經的刺激會在人腦中引起主觀意識感受,也就是心理學上的心理感受。如果經過長期的反復的運動形式的感受,就會形成相對穩定心理特征的個性。體育教學給學生提供了一個社會環境,在其中學生的社會交往得到很好的體現,社會適應性得到進一步的加強。不僅在體育運動中獲得成功體驗的愉悅,還應該讓學生滿足自我實現的需要,充分證明自我能力,提高自信心,使每個人個性得到充分的發展。在研究創造性體育學習的時候,針對學生的“創”的目的、目標的把握上還存在不科學和不合理性。在這方面的研究比較膚淺,理論指導依據比較少,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科學性。在以后繼續研究的時候,在學生的“創造”上多作研究,努力使之更加的完整。
(三) 陶行知教育理論在體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的意義
陶行知教育理論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能力做過大力的提倡。陶行知先生曾對舊的教育進行過徹底、全面的剖析,他在晚年提出的“六大解放”(解放眼睛、解放空間、解放頭腦、解放雙手、解放嘴、解放時間),充分說明他已經把握了舊教育教學過程中的要害之處,從而提出教育改革的新的措施。在創新精神與造能力中,首先要求個人必須有生機與活力。然而在我國的傳統教育恰恰就有為了達到形式上的效果,而扼殺人的生機和活力。傳統教育往往以“一切為了學生”為口號,應用不當的方式方法,或限制時空自由,或束縛手腳行為,使學生受到壓制和壓抑。為了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和創新精神,就必須在我們的教育、文化教育觀念中,在我們的教育實踐過程中,去解除壓迫和掩蓋學生個性的一切老觀念和老做法。體育教學環境本身應該給學生一個寬松的環境,使學生愿意參與其中,積極地發揮自主能動性進行學習和運動。而現在卻并非如此,學生的積極性很難在體育課上得到充分的調動。要解決當今面臨的問題,體育教師就必須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解放學生的眼睛——使學生從固定的運動模式中解放出來,讓他們尋找運動樂趣;解放學生的雙手——讓學生運動起來,去活動,做到“學做合一”;解放學生的頭腦——使學生從“被動接受,不加思考”中解放出來,開動腦筋,積極思考,學會思考;解放學生的嘴——給學生提問的權力,積極鼓勵學生提問;解放學生的空間——除課堂運動外,引導學生在課外進行健身鍛煉,給他們廣闊的天地;解放學生的時間——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去活動,使他們有充足自主學習的時間。
四、 總結
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當代,體育教學應該得到全面的重視,我們更應該堅持實事求是,緊密結合陶行知教育理論,把教育的著眼點不僅放在現在,更要放眼于未來的生活中間,不是只單純為運動成績,片面為完成教學目標,要更好地培養千百萬各行各業的、有生機和活力的、有創造精神和開拓能力的勞動者。要豐富課外生活,增加社團活動,讓學生自我宣傳和組織,全面參與,培養學生的自我表現力,促使其個性特長不斷提高。
參考文獻:
[1]方周明.學習陶行知教育理論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EB/OL].
[2]周志俊,潘志琛.陶行知健身思想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1996,(27):12.
[3]錢炳生.體育課讓學生個性飛揚[EB/OL].
[4]教育部.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5]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1993.
[6]陸黎明.陶行知教育理論對現代素質教育的啟示[J].新德育.思想理論教育:行動版,2005,(12):5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