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元新
【摘要】批評性話語分析是我們在進行新聞語篇分析時常用的一種方式,它主要的目的是通過分析新聞語篇的語言特點和其社會歷史背景來考察其背后的意識形態意義。本文運用費爾克勞夫的三維分析模型對《中國日報》和《紐約時報》中兩篇關于南海仲裁案結果事件的英語新聞報道進行對比分析,旨在幫助讀者更好的理解中美兩國在主要新聞媒體報道上的語言差異及隱藏在其背后的意識形態差異。
【關鍵詞】批評性話語分析 新聞語篇 意識形態
一、引言
當今世界,以英語為媒介的大眾傳播媒體日益滲透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新聞成為人們獲得外部信息的主要途徑之一。因此,了解新聞報道背后所表達的意識形態是非常重要的。最新的一個國際新聞便是中國和菲律賓之間關于南海仲裁案事件,該結果引起了更大的爭議,因此本文將就中美媒體對該事件的新聞報道展開分析。
二、理論及研究方法概述
批評性話語分析是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語篇分析領域發展起來的一個重要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本文將以費爾克勞夫的三維分析模型為其主要理論依據,通過分析語篇的語言特點和它們生成的社會歷史背景來考察語言結構背后的意識形態意義,并進而揭示語言和意識形態之間的關系。因此本文將新聞看作文本、話語實踐和社會實踐的統一,并從文本層面、話語實踐層面以及社會實踐層面三個層面進行分析。
三、實例分析
本文將運用費爾克勞夫的三維分析模型方法對中美兩篇新聞報道進行分析。其中一篇新聞來自《紐約時報》,全文共計字1300多字;另一篇來自《中國日報》的報道,全文共計900多字。這兩篇新聞報道均出自中美主流媒體,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美雙方對該事件的看法及立場。
1.文本層面。在文本層面方面,本文主要從新聞語篇的詞匯選擇和及物性兩個方面進行分析。新聞語篇的詞匯選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定的社會關系,這對新聞語篇的話語分析意義重大。不同的詞匯選擇表明說話者或者作者對人物或者事件不同的認知態度和觀念。
其次,我們從及物性方面進行分析。韓禮德的系統功能語言學認為,及物性體現了語言的概念功能,它把人們的所作所為、所見所聞分為六大過程。現在本文將兩篇文章及物性分布情況做一個統計:
從以上表格中,我們可以發現,首先,言語過程和物質過程在兩家媒體的報道中都占有較大比重。《紐約時報》新聞報道中言語過程的“講話者”一般都是中方發言人,菲律賓發言人以及教授,政府官員等,動詞“said”的使用頻率很高,偶爾使用“agrue”等詞。這是中性詞,具有客觀性,強調這些“講話者”所說的均為事實,可信度強。《中國日報》新聞報道中言語過程的“講話者”一般都是政府官員,專家,權威人士。他們在發表自己看法時都是使用動詞“said”。因此,通過對比新聞報道中的言語過程,我們發現雙方都傾向于使用中性動詞來表明各自的態度,以此來強調其客觀性。
2.話語實踐層面。新聞報道一般包括對該新聞事件的描述和轉述引語。通過對兩篇文章的分析以及統計我們可以發現,《紐約時報》直接引語和間接引語相當,且來自權威專家的評論并不多,因此可以發現消息客觀性和說服力有一定欠缺,這在一定程度上會誤導讀者并給中國政府造成一定負面影響?!吨袊請蟆沸侣剤蟮朗褂昧?條轉述引語,4條直接引語,雖然轉述引語較少,但是每條的內容比較多,通過使用轉述引語,暗指該仲裁案是不符合國家法的行為。總的來說,兩篇新聞報道各自代表的政府不同,因此在新聞報道中對同一事件所蘊含的意識形態也不盡相同。
3.社會實踐層面。批評性話語分析研究的是語言、社會、意識形態之間的關系。作為一種社會實踐,語言是表達意識形態的一種方式,因此新聞語篇和社會結構之間存在著一定的辯證關系,即新聞語篇受到社會階級以及社會結構的影響。同時新聞語篇也能影響社會結構,具有相應的社會功能。所以,我們在進行新聞語篇分析時,不能忽略社會實踐層面這一方面,必須將事件發生的社會環境考慮進去。
四、結語
通過使用三維模型分析法,從文本層面,話語實踐層面以及社會實踐層面三個方面對《中國日報》和《紐約時報》上的兩篇有關中菲南海仲裁案結果的報道進行分析之后我們發現,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中美雙方新聞報道特別是政治新聞報道中展示出來的意識形態也各不相同,這與中美雙方所代表的統治階級,社會文化等因素的影響是密切相關的。雖然新聞報道要求客觀公正,但是其中有政治立場,社會文化語境等不可忽視的因素因此,我們要批判性地分析英語新聞報道,清醒地思考社會問題。
參考文獻:
[1]李立新.涉華報道的內容分析與批評性語篇分析—以《紐約時報》上海世博會報道為例[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2014,21(2): 106-1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