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宏森
摘 要: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知識更新的周期大大縮短,“活到老,學到老”已經成為當代人所必備的基本素質。學校作為重要的教學基地,對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責無旁貸。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主要角色,也應該把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放在教學首位。本文從學法指導中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放手讓學生自學、自練、自批、自評,掌握推理原則,形成初步的數學思想和數學方法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強化學習動機四個方面談談如何在數學課堂上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關鍵詞:數學教學;自主學習;自學;評價;興趣
葉圣陶先生說過:“教師教書不是教學生,而是教學生學”。而且反復強調良好習慣在學習和生活中的作用。學生在學習成長的過程中,不是每個知識點都完全靠老師手把手地教,而是重在培養(yǎng)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良好的自學習慣需要逐步養(yǎng)成,需要愛和鼓勵去“澆灌”,自學能力需要不斷去培養(yǎng)。因此我認為教師今天的“教”,是為了明天少教,甚至不教。孩子將來走向社會,能夠通過自學創(chuàng)新、自主生活適應社會,成為發(fā)展需要的合格人才。
記得今年五一小學在舉辦“六一”征文比賽中,五年級鄧青青同學的一篇文章,題目為《沒有自學能力就沒有生存能力》。她在文中例舉了鄰居的建卡貧困戶中的留守兒童張帆同學,因家庭經濟所迫,父母不得不外出打工掙錢。十歲的張帆帶著六歲的弟弟一邊上學讀書,一邊自學做可口的飯菜來吃,自學料理家務,把家中的事兒料理得井井有條,方便父母在外安心掙錢。兩年后,家里蓋上了漂亮的新房,一家人過著更加幸福的生活。一個曾經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富家公子,后來家境突變,父母雙亡,變得窮困潦倒。兩個例子進行鮮明的對比,闡明了自學能力與社會生存能力的聯(lián)系。
從事數學教學的教師都知道,數學是研究客觀世界數量關系和空間形成的科學。它所具有的思考性,知識的發(fā)散性和思想的延伸性要求學生必須充分利用這種學習方法。自學是一種自主探究發(fā)散式的學習方法,它會使學生掌握和理解數學的真諦。那么怎樣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呢?在這方面,我的做法是:
一、 從學法指導中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教給學生數學知識,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會自主學習。教師在進行學法指導時,首先要弄清楚學法指導的內容,然后去思考和落實怎樣指導,并且要結合實際,提供可操作、能運用的學習方法。例如:在教學圓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中,我把準備好的圓紙片分發(fā)給每一個學生,讓學生將一個圓沿一條直徑切成兩個相等的半圓,再讓學生將兩個相等的半圓分別切成相等的若干份,引導學生將這些小扇形拼成自己喜歡的圖形。其中多數同學拼成了長方形,有的拼成了平行四邊形,有的拼成了梯形……讓學生仔細觀察后,交流對自己切的份數和拼出的圖形有什么體會。陳飛洋同學爭先恐后地說:“如果我分成的份數越多,拼成的圖形越像長方形。”曹城搶著說:“如果我分成的份數越多,就越接近平行四邊形……”課堂氣氛非常活躍,我問:“同學們都說得很好,那以前學過的長方形,平行四邊形等平面圖形的面積計算公式你們還記得嗎?”同學們都異口同聲地回答:“記得。”我繼續(xù)問道:“那你們能計算圓的面積嗎?”同學們都用困惑的眼神望著我,教室里忽然靜了下來,鄧青青同學舉手回答說:“我能計算圓的面積,但不知道對不對。”我說:“請你講給大家聽聽看對不對。”她說:“我剛拼成的圖形類似一個長方形,”并指著她拼的圖形給大家看。“我拼成的這個長方形的長剛好是一個圓的周長的一半,寬剛好是這個圓的半徑,長方形的面積等于長×寬,那么圓的面積等于圓的周長÷2×半徑,如果用字母表示,S=2πr÷2×r=πr×r。”教室里立刻響起了贊賞的掌聲,我欣慰地說:“她說得真好,非常正確。”課堂氣氛又活躍起來,羅小芳同學說:“我還能用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推導出圓的面積公式。”陳飛洋同學說:“我還能用梯形的面積公式,推導出圓的面積公式……”我說:“你們說得都好,那請你們在練習本上把你們的推導過程寫出來,交給我查閱。”結果多數同學的推導都很正確,個別有誤的學生我單獨進行指導……學生通過“仿法”,最后對“創(chuàng)法”的遷移,從簡單到復雜,使得課內獲得的學習方法成為課后自學的有效法則,對學生進行恰當的學法指導,可以使學生形成正確的解題思路和方法。這種思路和方法會增強學生的自學能力,使學生自學更快、更準確。
二、 放手讓學生自學、自練、自批、自評。
“以人為本”是新課程改革中所倡導的主要教學理念,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正視學生的主體地位,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練習,并對于自己的成果進行自我評價和批評。這樣,不僅能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還能養(yǎng)成學生自覺檢查和反思的好習慣。
我在教學六年級上冊教材第35頁例題3,教學分數除法的計算方法。上課時給學生四分鐘預習例題,接著讓學生在練習本上獨立完成教材第35頁下面的“試一試”,并且限時在三分鐘內完成,讓學生交到小組內,同學互相評改。結果全班二十名學生中正確率為95%,甚感欣慰。接著抽學生總結分數除法的計算方法,同學們都齊聲回答:“一個數除以分數,等于這個數乘它的倒數。”當然,自學是一種實踐。在教學過程中,要有意識地培養(yǎng)這方面的能力,在自主探究式的教學方法上廣泛應用。既優(yōu)化了課堂結構,又改變了傳統(tǒng)的“滿堂灌”方式,充分發(fā)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只作適當的引導。同時,教師要讓學生正確對待在實踐中的成功與失敗,做到勝不驕,敗不餒,樹立必勝信心。
三、 掌握推理原則,形成初步的數學思想和數學方法
數學中的定義、定律、法則等是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對它們的理解,是自學的理論基礎,嚴密的推理是論證和掌握定理的基本原則和方法,對定理的形成過程(即推理過程)的認識和理解,便形成一定的數學思想和數學方法。我在教學六年級教材第51頁例題2,200∶240=20∶24=10∶12=5∶6比的基本性質時,首先引導學生回顧交流商不變的定律和分數的基本性質,然后再引導學生先從左往右觀察,再從右往左觀察后進行交流。學生很快得出:比的前項和后項,同時乘或除以一個相同的數(0除外),比值不變,就是比的基本性質。
數學思想是數學的靈魂,數學方法是數學的行為,對學生進行極限思想的適當滲透,可以加深對數學基礎知識的理解。它是一種認識能力,這種認識能力是自學成功的必要保證。
四、 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強化學習動機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生對于學習活動的一種積極的認識傾向,它直接關系到自己的學習效果,學習動機直接關系到學習活動的動力。尤其是數學,數學知識抽象、復雜,學生普遍表現為抵觸甚至畏懼,學習興趣不濃。這就需要教師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要注意這方面的引導和鼓勵,將抽象的數學知識寓于生動、具體的形象之中,以便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形成正確的學習動機。學生只有對數學學習有興趣,才會入迷,入迷才能鉆進去,鉆進去了,學習的效果才能事半功倍。在此就以我兒子來舉例說明,上一年級時,一做家庭作業(yè),總是把書本拿到我面前,給他講一題就做一題,不給他講就不能獨立完成。我也很煩,后來下決心不講,讓他自己從最簡單的題做起。檢查時,哪怕做對一道簡單的題,也及時給予鼓勵,難一點的題做對了給他一點小獎品,漸漸就能獨立完成家庭作業(yè)了。
自學能力是學生的必備能力之一,在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時,一方面要向學生說明自學的重要意義,提高自主學習的內在需要。同時要讓學生在數學學習中去獲得成功的體驗,增強學習的信心,強化學習動機,使學生從教師的“指路”學習,轉化為學生的“找路”學習。
有人把學生的能力比作一個礦藏,這里礦產豐富,但需要人去勘探、發(fā)現和開采,否則,它就將永埋地下,價值得不到體現。能力是一個人素質的重要方面,也就如這礦藏一樣,需要教師動用一切可能的手段來為學生創(chuàng)設自主學習的條件,充分地引導、挖掘并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且自學能力對其他能力的形成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因此,對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yǎng)應高度重視,并進行行之有效的訓練。當然,學生的自學并不是盲目的,首先要保證學生自學的深度和廣度,這樣才能保證自學的質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