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玲
摘 要:眾所周知,數學是一門極具邏輯性與抽象性的學科,因而容易讓學生產生不積極的心理因素,而這種不積極的心理因素,教師若不加以控制,輕則會影響到學生的學習興趣,重則會進一步成長為學生的心理障礙,從而對學生學習各方面均產生極大影響。因此,作為小學數學教師,一定要正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能產生的各種心理問題。
關鍵詞:小學數學;興趣;心理問題
在小學數學課程的學習過程中,由于小學生的思維和智力正處于快速發展的階段,所以常常在數學學習過程中表現出依賴心理、自卑心理和畏懼心理,從而嚴重影響小學數學課程的教學水平,阻礙小學生數學素養的提升。
一、 小學生在學習數學中常見的心理問題
(一) 依賴心理
所謂的依賴心理,顧名思義,即一種當遇到問題時,首先想到的便是依靠他人力量來解決的心理。這樣的學生通常上課注意力不集中,遇到問題極少主動去思考,總想著從他人那里獲取答案,以至于即便是簡單的家庭作業亦需在家長的陪同下方能完成。此外,有著依賴心理的學生,其往往在實際的學習過程中,就連當堂課的練習也很少及時完成,心中只想著向他人求助,一旦脫離了他人的幫助便會令其不知所措。
(二) 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是小學生中最常見的心理問題之一。出現這種心理問題的學生,往往并非真就是智力、學習能力或是學習水平方面不如他人,而是因過于看輕自身,繼而逐漸喪失了學習的信心。如當學生的數學成績始終處于中下游水平時,便容易產生這種自卑的心理,認為自身學習成績差的主要原因是因自身的聰明程度不如他人,進而在實際的學習過程中,即便自己所給出為正確答案亦不敢輕易肯定,害怕受到教師的批評乃至同學們的嘲笑。
(三) 畏懼心理
畏懼這種消極情感大多存在于本身性格較為內向的學生之中,通常表現為沉默寡言,害怕教師向其提問。有了這樣的心理問題,極易導致學生喪失學習的自信,甚至可能產生厭學的情緒,從而導致學生的性格也變得越來越孤僻。這不僅會影響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掌握,更對學生數學能力的提高帶來了極大的阻礙,極不利于學生的發展。
二、 改變小學生數學心理問題的策略
(一) 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改變依賴心理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多扮演著組織者、指導的角色,而主角則是學生,所以教師應盡量將學生的主體意識激活,讓其自主學習,以主動探索代替被動學習,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讓學生享有學習主動權,使之自行發現問題,可以加深學生的印象與理解,進而對問題的內在規律、性質與聯系就很容易掌握,以便能夠從根本上改變學生依賴老師的心理,促進小學生的數學水平得到有效提升。
比如,在教學完一步計算的應用題后,筆者向學生出示了這樣一道補充問題的應用題:“爺爺買了9只黑兔、20只白兔, ?”鼓勵學生積極開動腦筋,提出各種不同的問題。學生在思考后提出:“黑兔、白兔一共多少只?”“黑兔比白兔少幾只?”幾分鐘的時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便提出了幾個問題,這樣方式不僅讓學生對知識展開了靈活運用,也對課堂學習重點做到了很好的掌握,教學效果明顯優于教師一味地講解。
(二) 充分利用生活資源,改變學生的畏懼心理
雖然教材中的生活素材也非常好,但對學生來說,部分素材是他們很少接觸甚至從來沒有接觸過的,而這就很難將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出來,從而產生畏懼心理。所以,我們可對教材素材予以變通,在數學教學中大膽的采用學生熟悉的生活素材,讓學生感覺到數學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作用,從而逐步改變學生的畏懼心理。
比如,在教學“表內乘法”一節知識時,老師則可以對現實生活中的素材進行利用。如8的乘法口訣,就以農村小畦種菜為例,一個小畦中長能夠種8棵西紅柿,寬能夠種6棵西紅柿,讓學生把示意圖畫出,并編寫8的乘法口訣。又如,在教學“20以內的退位減法”時,筆者又用到這樣的素材:菜園中有20個成熟的冬瓜,媽媽將其中的5個摘走,園內剩余的冬瓜有多少個?通過采用學生生活中熟悉的素材,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學生的畏懼心理,從而有效提升小學生的數學學科素養。
(三) 改進教學方式,消除厭煩心理
興趣在學習過程中扮演著良師的作用,在學生產生強烈的學習興趣后,就一定會認真主動的學習。但小學生因為年齡偏小,所以他們的注意力常常難以集中,且極易受到其他新鮮事物的影響。可以看出,小學生在學習中思維與注意力均較為分散,讓他們長時間關注同一件事物非常困難,而傳統教學中教師多采取在黑板上板書知識,讓學生機械地記筆記的方式,學生的學習興趣難以被提起,長而久之則對數學學習產生了厭煩的心理。對于這種情況,教師需對數學教學方式予以改進,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數學知識的興趣,如此既可使學生對數學知識有一更好的掌握,也可有效消除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厭煩心理。
比如,教師在教授乘法知識時,不能沿用傳統方法向小學生直接傳授乘法口訣,而應將實物操作的方式結合起來,幫助小學生對乘法的含義進行理解,教師可在一個箱子中先放入3個球,之后再放入3個球,而在另外一個箱子中則一次性放入6個球,讓學生數一數兩個箱子中小球的個數,這時學生就知曉,教師一次性放6個球,而放3個球時一共放了2次,但兩個箱子中小球個數相同。進而就能夠指導,將教師第一次放進的3個小球乘以次數(2次)就可以得到教師總共放進的小球數。教師可讓小學生自己參與到活動中,以促進他們掌握乘法知識的能力提升,從根本上消除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厭煩心理。
總之,面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各種心理問題,作為小學數學教師除了要給予高度的關注外,更要積極采取有效措施,以找出影響學生學習心理的不利因素并加以解決,如此方有利于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心理素質,進而為學生之后的學習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 羅少成,景敏.小學數學學困生的學習情感心理特征及影響因素研究[J].數學教育學報,2011,20(2):34-36.
[2] 李紅艷.淺談小學數學教學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滲透[J].新課程:上,2012(6):72-7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