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鑒云
【摘要】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人類的一些理念和方法都在不斷更新和變化,但是人類對于美的追求沒有間斷過,這也就意味著在人類潛意識里面,存在著不斷更新、不斷創造、不斷進步的發展理念,引導著人類去實踐,去探索。本文圍繞共生理念下“和美”校園的構建展開具體的分析研究。
【關鍵詞】共生理念;和美校園;現狀;實踐;構建策略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我們生于長于這片土地,存在于同一片藍天之下,共同享受著和諧社會所帶給我們的便利,也因此我們每個人都具有個體性,同時又具有群體性,個人不僅是意識的主體,同時也會受到外界或者其他主體的影響。這也就是為什么我們生為不同的主體,卻互相依存、互相影響、共同進步。下面,筆者將具體探索共生理念的發展,以及和美校園的構建措施。
一、學習相關理念,提高教師綜合素養
學校作為培養國家人才的搖籃,肩負著為祖國培養和輸送大量優秀人才的重任,因此,學校領導不僅應該加強校園現代化設施建設,而且應該在校風建設、師資隊伍建設方面加強管理。學校作為學生學習理論知識,發展人際關系以及人格養成的重要場所,校領導不僅應該關注學生的學習成績,更重要的是要關注學校的素質教育建設,引導學生“先做人,后做事”,為國家、為社會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優秀人才。要想構建“和美”校園,校領導首先應該著力于加強領導班子和教師群體相關理念的學習,以提高教師群體和領導班子的綜合素養,這也是提高學校教學水平和校風建設的重要前提。
例如學校可以組織教師進行教育理念培訓,引導新老教師明確現代社會發展過程中“共生”理念的重要性,使得新老教師能夠深入理解“和美”校園建設的步驟措施,從而做到大力支持,積極參與,努力宣傳。“共生”源于希臘語,最開始是應用于生物領域之中,一般用來指兩個不同而有相互影響的物種之間各種不同類型的關系,包括寄生、互惠共生、共棲和客居等,后來被逐漸應用到社會科學領域,將其延伸為事物之間合作、互相影響和共同依存的關系,在現代社會中,逐漸被應用到教育領域。“共生”理念強調對不同個體和群體的尊重與關懷、互惠互利、共同發展。美的理念最初是在哲學領域展開,西方世界從文藝復興開始,將美學作為重點學科,亞里士多德、黑格爾、席勒等西方哲學家都從不同角度闡釋了美學的含義,同時,在春秋戰國時期,和諧思想在我國有了一定程度的發展,老子、孟子、荀子以及孔子等代表人物都發表了自己的見解和主張。比如,孟子提出“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闡述了人與人之間和諧共生發展的重要性以及在社會發展中的崇高地位。學校可以通過組織教師進行類似知識的學習,創新教師的教育理念,引導教師將完善學生人格、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作為課堂教學的重點,從而引導學生全面發展。
二、進行實地調查,了解學生生活和行為習慣
學校應該改變以往教學過程中片面關注學生學習成績的教學理念,將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抬高到同等的位置,并且通過教師的課堂教學將學校的教育理念傳達下來,通過反復的宣傳和講解,改變學生的學習理念和生活理念,從而在思想上引導學生正確發展。因此,學校可以成立教育研討小組,針對學生的日常生活習慣和行為習慣開展實踐調查,通過調查問卷、面對面訪談或者直觀觀察的方法收集數據,以保證數據來源的科學性和準確性。同時,針對“和美”校園建設過程中的校園設施建設,校園環境建設,校園文化建設等方面的現狀和改進措施,聽取廣大學生群體的意見和建議,集思廣益,為建設“和美”校園一起努力。
例如學校可以組織教師成立研討小組,進行實踐調查活動,檢驗學生群體對于“共生”理念以及“和美”校園建設理念的了解程度,加深學生對于和諧發展理念的認識。比如教師可以設置以下的問題,組織開展調查問卷實踐活動。“你是否了解‘共生理念?‘共生理念包括哪些內容?下列哪些行為不符合‘共生理念?下列哪些名言符合‘共生理念?你對校園‘共生理念學習和宣傳有什么更好的建議?你認為‘共生理念在社會發展中的重要性有哪些?你覺得‘共生理念值不值得廣大師生群體進行學習?”研討小組可以利用類似的問題,初步了解學生的想法,為學校開展和諧校園建設提供事實依據,從而加快校園建設的腳步。
三、總結
古人言“天時地利人和”,講的就是追求不同事物之間和諧發展、互惠互利、共同進步的境界,只有真正做到合理運用手邊的資源,將環境對于個人有利的條件發揮到極致,才算是真正的“共生”。不僅在學習中如此,更應該在生活中因地制宜,靈活合理地運用“共生”理念,為尋求個人發展,社會進步,國家富強而不懈努力,為構建和諧社會貢獻出自己微薄的力量。
參考文獻
[1]許雪娟.實踐感恩教育構建和諧校園[J].衛生職業教育,2012(8).
[2]婁安鋼,崔成都.和諧校園文化與大學和諧校園[J].知識經濟,2011(24).
[3]杜小敏.學校特色可持續發展的思考與實踐[J].基礎教育參考,2012(1).
(編輯:李艷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