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維波
摘要:語文素質是一種以語文能力為主要內容的綜合素質。在《語文課程標準》中曾指出“語文教學應該注重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基本的語文素質的提升”。為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該把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看作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目標,全面提升小學生的語文綜合素質。本文就小學語文教學中的語文素質培養問題展開了探討。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語文素質;能力
前言
根據《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授要注重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培養學生的語文思維,提高學生在聽說讀寫等方面的能力,從而促進學生語文素質的發展和提高。根據要求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積極為學生創設愉悅、輕松、和諧的教學氛圍,讓學生的個性在寬松、自然的環境中得到釋放,從而充分激發學生生命的活力和學習的潛能。以此同時,在教學中教師還要注重不斷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和品德修養,引導學生逐漸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個性,促進學生語文素質的發展。但就目前的教學實際來看,由于長期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導致小學生的語文素質普遍偏低。為此,本文筆者結合我國小學語文教學現狀,就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語文素質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意見。
一、 在教學中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
口語交際能力是在教學過程中產生的一種教學策略和方式,其中聽和說是口語交際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口語交際能力可以提高學生在聽、說等實際交往方面能力,是語文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由于在學習過程中小學生由于年齡小,注意力集中時間相對較短。而且根據認知規律小學階段學生的認知主要還處于感性認知階段,所以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容易分心,也容易被一些新奇的事物所吸引。所以在教學中,教師要結合小學生的實際,積極采取多種有效的教學方式,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同時,教師還要注意經常鼓勵學生,讓學生充滿自信。這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就更有勇氣表達自己的想法,從而為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口語表達能力打下堅實的基礎。除此之外,在培養學生口語交際能力時,教師還要注意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誘導因素,利用學生的好奇心,通過學習情境的創設,激發學生的表達欲,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逐漸對口語表達產生濃厚的興趣,只有這樣才能逐步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而且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以身作則做好學生的榜樣,在教學工作中嚴格要求自己,深研教材,認真備課,善于發掘教學資源,不斷創新自己的教學手段,同時注重與學生的平等交流,這樣才能逐漸提升學生口語表達的信心,從而為培養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打下基礎,促進學生語文素質的提升。
二、 注重學生的日常學習積累
就小學語文教學而言,在小學階段學生需要掌握的基本功具體包括學生對字、詞、句的書寫、學習與理解,能夠整齊而熟練地書寫,并且能夠將自己學到的知識用來處理一些簡單問題。為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關注學生的日常,注重引導學生在日常學習中積累必要的語文知識,逐步培養學生的語文素質。首先,教師可以從學生的課內閱讀出發,引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不斷識記一些生字生詞,同時不斷鞏固已經學過的字詞句。同時教師也可以要求學生進行一些必要的摘抄,通過摘抄的方式讓學生熟記字詞,進而進行有意識積累。當然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學會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合理運用閱讀內容中用詞造句的方法。其次,教師還要不斷要求學生熟讀文章,讓學生在熟讀的基礎上不斷積累詞匯。無論是課內閱讀還是課外閱讀,要求學生閱讀的重要目的都是為了幫助學生不斷的積累詞匯和寫作素材。鑒于小學生讀書能力相對有限的情況,只有要求他們熟讀才能保證學生能夠有效記憶和提高積累效率。最后,由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是一個語言積淀的過程。所以在引導學生進行積累的過程中,教師要積極地對小學生的閱讀材料進行指導,根據學生的實際,充分利用他們身邊的喜聞樂見的閱讀材料,由淺入深、由近及遠地指導他們讀書,這樣在一定方式方法的引導下學生的閱讀和積累才會有效,進而才能達到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目的。
三、 加強訓練的同時積極開展課外實踐活動
課堂是小學語文教學的主要陣地,也是提高學生素質的關鍵。為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加強對學生語文素質方面的訓練,從而不斷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比如說教師要加強學生在字詞句等基本功方面的訓練,提高學生的識字水平,打好學生的語文基本功。其次,教師還可以利用課堂教學培養學生的課外閱讀興趣,不斷地提高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不斷培養學生的語感。同時為學生的終身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另外,在加強課內訓練的同時,教師還可以積極地組織學生開展課外實踐活動,充分利用社會資源提高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將課內教學延伸至課外,實現課內與課外,教材與生活的充分聯系。而且通過開展課外實踐活動,可以讓學生在教師的幫助下走出教師的范圍,在社會實踐活動中不斷獲取知識,形成能力。比如說教師可以積極鼓勵學生圍繞所學的新內容,走進閱覽室、圖書館等場所去廣泛地收集資料。也可以通過參觀博物館、文學館等文化場所,不斷擴大自己的知識面,提高自己的文學素養。而且在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的過程中,學生搜集知識的過程同時也是學生運用所學知識的過程,更是實踐與提高的過程。所以,課外實踐活動既拓展了學生求知的空間,又培養了學生語文學習的創造思維和創造能力,促進了小學生語文素質的提高。
四、 小結
總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需要教師結合學生實際以及教學需要,不斷摸索和探尋最適合學生發展的方式方法。進而探尋出最有利于提高學生語文素質的教育方式,提高語文教學的實效性。
參考文獻:
[1] 熊秋根.小學語文教學中的素質培養[A].中華教育理論與實踐科研論文成果選編(第3卷),2010.
[2] 王澤偉.素質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滲透[A].2016年課堂教學改革專題研討會論文集,2016.
[3] 張亞,楊道宇.基于核心素養導向的小學語文教學[J].教育探索,2016(10).
[4] 朱秀麗.淺談語文素養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培養[J].現代交際,201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