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沒有貧困群體的脫貧,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就是一句空話。針對我國扶貧開發工作長期存在的低質效、造血功能弱、針對性差等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實施“精準扶貧”戰略,并指出推進精準扶貧是緩解貧困、實現共同富裕的內在要求,也是實現全面小康和現代化建設的一場攻堅戰。本文對精準扶貧思想的來源、內涵以及對策進行闡釋。
關鍵詞:精準扶貧;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共同富裕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3年11月于湖南湘西考察時,首次提出了“精準扶貧”,并指出扶貧要實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準扶貧,切忌喊口號,也不要定好高騖遠的目標。隨之,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關于創新機制扎實推進農村扶貧開發工作的意見的通知》,國務院機構出臺《關于印發〈建立精準扶貧工作機制實施方案〉的通知》,對精準扶貧工作模式的頂層設計、總體布局和工作機制等方面都做了詳盡規劃。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精準扶貧思想是黨和政府對于貧困治理工作的指導性思想。
1 精準扶貧思想的理論來源和現實基礎
第一,“共同富裕”的根本原則是精準扶貧思想產生的理論源流。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規定、奮斗目標和根本原則,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的重要基石。中共十八大會重申,中國必須堅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偏離了“共同富裕”原則的導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基礎就不復存在。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消除貧困、改善民生、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做好扶貧開發工作,支持困難群眾脫貧致富,幫助他們排憂解難,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是我們黨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根本宗旨的重要體現,也是黨和政府的重大職責。精準扶貧思想就是要幫助每一個貧困人口都摸索出適合的致富路線,這正是“共同富裕”理論原則的發展和延伸。
第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是精準扶貧思想產生的現實需求。在2020年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是中共十八大的重大決策,將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奠定堅實基礎。如果說“全面小康與中國夢相互激蕩,凝聚為全社會的‘最大公約數”,那么,扶貧、脫貧則是全面小康的“最后一公里”。因此必須確保如期脫貧、杜絕返貧,這就需要精細化的扶貧思想,促使貧困地區整體脫貧、全面脫貧。精準扶貧是中國扶貧新階段的新舉措,符合中國國情。
2 精準扶貧政策的內涵
精準扶貧是針對不同貧困區域環境、不同貧困農戶狀況,運用合規有效的程序對扶貧對象實施精準識別、精準幫扶、精準管理的治貧方式。
1、精準識別
精準扶貧理念的提出就是要解決以往扶貧工作中存在的非國家貧困縣與集中連片區域貧困人口、貧困村識別不清的問題。從整體情況看,我國的貧困人口基本解決了生活與溫飽問題,也就是絕對貧困人口的數量已經大大減少,但是與此相對應的是相對貧困人口仍大量存在,所以這就導致超越絕對貧困人口基礎上的相對貧困人口識別變得相當困難。精準識別強調要通過民主、科學和透明的程序來將貧困戶識別出來,這里的重點就是相對貧困群體中的貧困戶識別,要在有限的貧困規模下,識別出最貧困、最需要扶持的人。
2、精準幫扶
精準幫扶必須重視片區貧困的獨特性和差異性,如此才能制定具有地方適應性和有效性的扶貧攻堅戰略,精準扶貧下的幫扶必須充分考慮貧困村和貧困戶的實際致貧原因,在此基礎上設計具有針對性的幫扶措施和手段。精準幫扶重視貧困村與貧困戶的特殊現實,在尊重當地情況的基礎上開展扶貧工作,這也是對以往重視整體而不重視個性的扶貧工作方法的扭轉。
3、精準管理
精準管理意味著所有貧困戶和貧困村的信息都將運用信息化的手段進行管理,同時通過貧困戶關鍵指標的對比分析與統計,發現導致農戶發展能力不足或是貧困狀況惡化的關鍵因素。同時精準管理還意味著對建檔立卡農戶的扶持將是動態化的,當信息系統監測發現農戶已經脫離貧困狀態時就可以將該農戶調出貧困戶范疇,而一些新的農戶則可以再次進入。
3 精準扶貧政策實施的對策
習近平總書記書記強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特別是在貧困地區。沒有農村的小康,特別是沒有貧困地區的小康,就沒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了保證到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健全精準扶貧工作機制,完善扶貧措施,進一步推進精準扶貧戰略。
1、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樹立脫貧信心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扶貧先要扶志,要從思想上淡化‘貧困意識, 弱鳥可望先飛,至貧可能先富,但能否實現‘先飛、‘先富,首先要看我們頭腦里有無這種意識。現在農村許多的貧困戶之所以扶不起,富不起,甚至出現越幫越窮,就是缺乏脫貧致富的勇氣,勤勞實干的精神和人窮志不窮的理念。這就要求我們必須要加強農村地區的精神文明建設,激發他們形成積極向上的意愿,培育正確的思想道德觀念,提高自覺踐行能力,幫助他們樹立脫貧致富的信心。只有這樣,貧困農民才能意識到只有靠自身的努力,才能真正脫貧致富。
2、對癥下藥、靶向治療,確保幫扶效果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在扶貧攻堅工作中采取的重要舉措,就是實施精準扶貧戰略,找到‘貧根,對癥下藥,靶向治療。由于貧困戶的致貧原因不同,開展精準扶貧工作,必須要對癥下藥、靶向治療,確保幫扶效果。對于那些擁有技能的貧困戶,政府應該積極引導他們就業,使他們有穩定的經濟來源;對于那些“老弱病殘”的幫扶,政府應該建立健全基本生活保障制度,解決他們生活難、看病難等問題,使他們的生活有保障;政府幫扶那些思想觀念落后、好吃懶做的貧困戶,就必須加強對他們的思想教育,培育正確的思想觀念,先使他們的思想“脫貧”,再對他們進行專業技能培訓,讓他們能夠掌握技術,然后再引導他們就業,實現脫貧致富。
3、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選好配強農村基層黨組織領導班子,團結帶領農民群眾脫貧致富。這就要求我們在精準扶貧過程中,要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要規范基層黨組織生活,加強基層黨員教育,把廣大基層黨員的思想統一起來,力量凝聚起來,激活基層黨建工作,為精準扶貧提供堅強的組織保障。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說,脫貧攻堅戰取得決定性進展,六千多萬貧困人口穩定脫貧,貧困發生率從百分之十點二下降到百分之四以下。中國共產黨創新提出的精準扶貧政策,以每年減貧1300萬人以上的成就,書寫了人類反貧困斗爭史上“最偉大的故事”。我們相信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中國共產黨有能力帶領中國人民過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中華民族必將實現偉大復興。
參考文獻
[1]《習近平的“扶貧觀”:因地制宜“真扶貧,扶真貧”》,人民網,2014年10月17日。
[2]習近平.擺脫貧困[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4
[3]馬尚云.精準扶貧的困難與對策[J].學習月刊,2O14,(19)
[4]譚沈.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是精準扶貧重中之重[J].青年時代,2015,(18)
[5]朱云,吳春鋒,黃斌瓊.精準扶貧方式方法研究[J].老區建設,2014,(15)
作者簡介
武雅麗(1992-),天津商業大學,籍貫山西省長治市。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