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瑾茹
〔摘 要〕互聯網時代中的美術作品的數字化變革已經成為美術作品發展的必然趨勢,這不僅有利于美術作品在全球化范圍內實現跨越時空的無障礙傳播,還能進一步促進優秀美術作品的傳承和推廣。努力發掘美術作品數字化變革的重要意義,發掘其在消弭時空障礙、建立新型溝通空間以及構建新的共享體制、提供更好的美術作品承載方式上的良好作用,并發掘出美術作品在數字化變革過程中呈現的新特征,有利于對進一步研究美術作品的數字化變革提供更大裨益。
〔關鍵詞〕美術作品 數字化變革 互聯網
隨著計算機與網絡技術的迅猛發展,數字化進程已經普及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數字技術的日趨成熟為美術作品的傳承和發展提供了更加多方面的維度。在數字化技術的支持下,美術作品以全新的方式獲得新生,極大沖擊了傳統美術作品的承載和傳播方式,并逐漸成為一種主流的美術作品生存方式。
一、概述
數字化技術的普及和發展為藝術品提供了更多的生存方式,互聯網時代的美術作品的數字化變革,實際上是美術作品從傳統生存方式向數字化生存方式的變革。對于這種新型的美術作品的數字化生存方式,在數字化技術興起之初便有人開始進行探索。隨著數字化進程的不斷深入推進,各大藝術中心、博物館等都已經開始逐漸采取數字化的美術作品儲存和分享方式,例如舉辦一些基于互聯網計算機技術的展覽互動活動,通過網頁搜索引擎為用戶提供更加方便的數字化美術作品瀏覽,制作藝術專題紀錄片,通過網絡或電視提供豐富的美術作品展示等。
總的來說,美術作品的數字化生存實際上是指在計算機網絡技術以及數字技術的支持下,將美術作品由傳統的紙質等承載方式轉變為數字化承載方式。美術作品的數字化變革,極大地拓寬了美術作品的生命力和傳播力,也為其提供了更多的衍生形態。
二、意義
1、消弭時空障礙,構建虛擬橋梁
美術作品的數字化變革,是社會與歷史發展前進腳步中的必然趨勢。計算機網絡技術構建了現實世界之外的另一個虛擬空間,消弭了時間與距離上的阻礙,建構了一條虛擬層面上的嶄新橋梁。美術作品也借由這條嶄新橋梁,從物質化的載體上超脫出來,掙脫美術中心、展覽館、藝術館等物體桎梏,成為可以在不同時間地點、被不同人群共同分享的圖像。人們在智能設備終端便可以暢快地欣賞到全球范圍內的美術作品,既能夠體驗到在真實的現場觀賞美術作品的感受,又可以看到清晰真實的美術作品,甚至很多網頁附帶了對美術作品的詳細解讀和介紹,受眾可以方便地了解美術作品的更多信息;同時,在智能設備終端上欣賞數字化的美術作品,還能夠實現反復性的觀賞行為,不用擔心在實體現場中可能面臨的無法拍照、又難以牢牢記住作品重要細節的問題。時空障礙的消弭,為美術作品的傳播帶來極大的幫助,解決了世界各地不同博物館存儲著各自不同的優秀美術作品,而受眾想要觀賞或借鑒時,只能前往博物館才能一睹芳容的困惑。數字技術借由計算機網絡架構的虛擬橋梁,為受眾帶來了現實的方便體驗。從某種意義上說,虛擬是現實的延伸和補充,是對現實世界的進一步完善和拓展。
2、架構共享體制,保護作品留存
美術作品的數字化變革,最突出的體現是在其承載的方式上。這種數字化承載方式的變化,為美術作品做出了兩個突出的貢獻:一是傳播方式的改變,使美術作品傳播的介質和方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二是留存方式的改變,在某種層面上避免時間流逝對作品本身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害,從而保持美術作品的高度還原,留住偉大作品呈現的珍貴細節。
美術作品數字化變革過程中對其傳播方式的改變,不僅使人們能夠跨越時空障礙隨時隨地獲取感興趣的美術作品資源,更加便捷的是新的傳播方式為人們提供了更加方便的共享方式。有相同興趣愛好的人能夠借由網絡在同一幅作品或者其作者的欄目下留言并互相討論,這些在物質的真實世界難以碰面的人,卻能夠借由虛擬的網絡世界共同探討一副美術作品的優劣之處。同時,借由網絡的便捷服務,人們能夠在共享和討論中獲得美術作品之外更多的助益,在專業人士的幫助下進一步拓寬自己的藝術欣賞視角。
美術作品的傳統載體比較豐富,大體包括油畫布、紙質等傳統載體,通過各類顏料呈現。但是這些材料容易受到氧化以及其他自然環境的消極影響,產生一定的損壞。將美術作品進行數字化改革,使其能夠以圖像的形式存儲在數據庫中,極大避免了自然環境對傳統載體造成的負面影響。數據庫經過統一的分類和管理后,還能夠無障礙地在各地進行分享和流通。因此,美術作品的數字化變革為其傳承和保存提供了極大的幫助。
三、美術作品數字化變革特征
1、審美互動中主客體的轉換
美術作品的數字化變革改變了美術作品的承載和傳播方式,影響了美術作品與欣賞者之間的相互關系。傳統載體和傳播方式下的美術作品,由欣賞者占據主動位置,人們需要克服空間和時間的障礙,不遠萬里到美術作品承載體的所在地欣賞美術作品,或者由擁有美術作品的一方舉辦巡回展覽活動,使人們能夠有機會在其他地方觀賞到美術作品。這種美術作品與欣賞者之間的關系,就是單向的被動與主動關系,美術作品單純作為被欣賞的對象,而欣賞者則作為主動的一方,需要自發地主動地去追尋美術作品。
然而在美術作品經歷了數字化變革的過程中,美術作品與欣賞者之間的關系又呈現了新的特征。美術作品跨越了本身物質化承載的障礙,其儲存和傳播也不再具有局限性。數字化的美術作品能夠通過計算機網絡在虛擬世界里進行無障礙的傳播。同時,借由智能終端網頁、APP、搜索引擎等的編輯和整理,用戶在美術作品的欣賞過程中可以同時接受關于美術作品的多層面信息,主動或被動地獲取更多有效內容。數字化美術作品已然脫離原有的被動狀態,而是通過數字化這種更加便于傳播和推廣的方式,攜帶了更多有效的內容和信息,給藝術欣賞者帶來更多的享受。而欣賞者在傳統欣賞模式中的主動地位也受到了沖擊,人們可以在自我主動追尋美術作品藝術內涵的同時,獲得數字化美術作品附帶的更多知識,這些知識有的可能正是用戶所需要的,有的可能是用戶并不迫切需要的。但在海量的內容支撐下,用戶能夠自主便捷地選擇所需內容,給整個欣賞與追尋藝術內涵的過程帶來更加便利的享受。
2、審美標準的量化構建
美術作品的數字化變革,同樣帶來了美術作品共享與價值分析的新變革,從而產生了在審美標準上的新的特征。美術作品的數字化變革使美術作品的載體逐漸轉變為圖像與網頁,入門瀏覽和欣賞美術作品的途徑變成了對網頁和圖像的瀏覽。這種點擊和瀏覽的行為形成了大量的數據,如搜索量、點擊率、下載率等等,從而在客觀上反映了借由美術作品的數字化變革而產生的新的審美量化標準。
這種新的特征的出現,一方面反映了美術作品乃至藝術品逐漸超脫傳統的有邊界的小藝術評論圈,轉而成為一種具有廣大受眾和欣賞主體的主體,人民大眾能夠通過瀏覽、下載等方式體現自己對美術作品的青睞,甚至很多網站提供了讓所有欣賞者都可以對美術作品進行線上評論的功能,使其可以暢所欲言,另一方面也使美術作品的傳播呈現出了計算機網絡時代的一個共性特征,就是更加廣泛、普及化的傳播方式,以及更加市場化的互動模式。它使美術作品的欣賞邊界獲得極大的拓寬,在一定程度上擴大了藝術品對人們的教育范圍,同時卻令美術作品的發展面臨新的危機——更為平民化的審美標準的建立,是否真的有利于藝術向更高層次的發展?然而值得欣慰的是,數字化美術作品變革下引起的這種市場介入,從某種程度上其實鼓勵了藝術品的發展。隨著人們精神需求層次的不斷提升,美術作品與人民需求之間是一種良性的互動狀態,而隨著藝術市場的成熟,美術作品的發展逐漸形成了一種在保持藝術價值的前提下,迎合時代主流需要的發展模式。
參考文獻:
[1]林紫彪.數字繪畫的價值和發展現狀[J].美術大觀.2010(11).
[2]姜濤.數字繪畫藝術的發展理論初探[J].美術大觀.2008(09).
[3]人毅,賀絢.傳統與個性——“從傳統走來·中國山水畫展”學術研討會紀實[J].美術,2004(05) .
[4]任斌.論數碼藝術設計的形式美與傳統繪畫[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3(0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