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勝蘭
〔摘 要〕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建設我國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這一新概念,成為我國文化發展水平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新的里程碑。政府主導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權利,提供基本文化服務,是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基本任務。合理建設公共文化服務包括農村人才體系,是2020年基本建成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政府目標和有效提供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的關鍵。進入新時代,我國農村基層文化館站依然存在人才總量不滿足、人才結構不合理、人才引進不規范、服務效能不理想等現狀,亟待加強農村基層文化館站人才隊伍建設。改進服務平臺,做好人才規劃,規范隊伍發展,提升服務效能,是十九大以來文化部門貫徹發展新理念、轉型升級補短板,充分適應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新的要求。
〔關鍵詞〕農村 文化館站 人才需求 探討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第二十七條規定: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充分利用公共文化設施,促進優秀公共文化產品的提供和傳播,支持開展全民閱讀、全民普法、全民健身、全民科普和藝術普及、優秀傳統文化傳承活動。實現這“六全”目標,人是最為關鍵的因素。我多年工作在村、鄉、縣、市、省,以我的一些經歷與見聞,就當前農村基層文化館站人才體系的一些現狀做些簡要分析,供大家參考。
一、農村基層文化館站人才問題分析
農村基層文化館站人才問題可以用“四個不”來概括。
(一)人才總量不滿足
農村基層人才總量不足的現象普遍存在:一是鄉(鎮)、村公共文化服務人才匱乏現象比較嚴重。雖然文化部積極推進,部分省份也推行了行政村、社區配備文化協理員制度,但人員很難穩定,經費很難保障,很多鄉村存在文化協理員與文化服務空白現象。二是有些縣鄉存在空編現象或編制長期短缺現象,多年得不到重視與有效配置,新一輪拆鄉并鎮后,被拆并的文化站人員出現新的流向。三是鄉鎮現有文化專干長期很少真正發揮文化組織作用,存在長期被挪作他用現象,文化語境、氛圍與服務缺失。四是農村文化號召力、影響力、凝聚力有弱化趨勢,現有文化設備普遍缺乏運維人員,現有文化場地普遍缺乏駐場管理人員與組織策劃人才。
(二)人才結構不合理
人才結構不合理主要表現在:一是管理人員、專業人員和技術人員門類結構不合理,門外漢現象突出??h、鄉文化館站普遍缺乏網絡、燈光、音響等專業設備運維人員。鄉鎮文化站專業人員比例有跌破50﹪現象,絕大部分是典型的“門外漢”,吹拉彈唱、琴棋書畫一概不通。二是專業知識需求結構不合理,緊缺專業不少。群眾文化專業粗分有十多個門類,細分有數十個門類,基層文化館有限的一個或幾個編制很難解決群眾更多的專業需求,同時專業完全不對口現象也大量存在。三是年齡結構不合理,隊伍缺乏活力?;鶎游幕^在職人員年齡老化現象嚴重,湖南省芷江縣公坪鎮曾是“百優群眾文化之鄉”,文化站從事基層文化工作20多年、年近56歲的舒剛站長,他擅長書法、美術,也是一名歌手,他坦陳他的擔憂:肯來綜合文化站、有專業的年輕人真是太難得了。該縣的省“百強先進文化站”巖橋鎮文化站徐輝站長認為:在編人員不少都已接近退休,他坦言:后繼乏力。四是文化結構不合理,基層人員學歷普遍不高。由于歷史原因,鄉鎮綜合文化站只有少數人具有大專學歷,在地方政府大編委直接進人過程中,形成了很多低學歷現象。近年來要求新進人員必須具有大?;虮究埔陨蠈W歷、“逢進必考”,才有了改變這一現象的希望,但往往本科及藝術類專科畢業生出于地理位置、經濟待遇和發展前途考慮,對就職鄉鎮綜合文化站沒有興趣。五是職稱結構不合理,基層評高級難于上青天。因為職數限制,縣級公共文化服務機構具有高級職稱的專業人才鳳毛麟角,鄉鎮文化站鮮有中級以上工作人員,多數是初級職稱甚至無職稱。湖南省新晃縣文化館吳小淵館長坦言:一個縣的職數是注定的,不管誰進了唯一的高級職稱,其余的人都得等他退休了才可以重新排隊申報,能力并不重要了。這一現實問題,很容易消解基層文化能人的工作熱情與動力。
(三)人才引進不規范
地方政府大編委直接進人模式已經實行了幾十年,推薦式、點將式、欽定式,不管哪一式,那程序都還是到位的。過去幾十年,文化工作是“軟工作”,不是硬指標,一直排在第四方陣,文化部門屬弱勢部門,基層公共文化服務機構遠離權力中心,進人的問題基本是大編委領導說了算,沒有特別的良苦用心,真正所需的專業人才是很難要到的。當然也有一些領導特別重視文化,其地方文化隊伍與文化活力自然是到位的。但是,很多地方到目前為止并沒有真正形成有效的進人規矩,缺什么樣的人、進什么樣的人、用什么方式進人、按什么程序進人、誰來監督進人等等,并沒有板上釘釘,往往還存在不公開招考、不按需對號、降低標準對號、領導意圖對號、感情對號等等現象,結果是:編,填滿了,人,不如意。
(四)服務效能不理想
文化館的專業設置、服務形式、設備與人才需求以及群眾文化需求,與博物館、圖書館、美術館等相近行業比較,專業內容呈現多樣性,表現形式呈現多重性,群眾需求呈現差異性,經費投入呈現非一次性,各次成本呈現非確定性,運作模式呈現非固定性,觀眾群體呈現非僅憑證入場的興趣挑剔性,更需要場館管理到位、設備運維到位、活動策劃到位、專業指導到位、產品呈現到位、流程服務到位。這些,給文化館的管理帶來了一定難度,對文化館的效能是一個極大考驗。文化館需要解決當前錯時開放比例低、服務項目少、創作產品少、社會力量參與度不高等問題,需要足夠的人才支撐,在廣大農村地區的基層文化館站更是如此。
二、農村基層文化館站公共文化服務人才需求分析
當前,我國農村基層文化館站公共文化人才需求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場館服務型人才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第十四條稱公共文化設施主要包括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站)、美術館、科技館、紀念館、體育場館、工人文化宮、青少年宮、婦女兒童活動中心、老年人活動中心、鄉鎮(街道)和村(社區)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農家(職工)書屋、公共閱報欄(屏)、廣播電視播出傳輸覆蓋設施、公共數字文化服務點等??梢?,場館與設施服務是公共文化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很多發達國家對社會化服務尤其場館服務是很講究服務規范與標準的,我們現在的問題是:我們缺乏研究或沒有建立各類場館管理與服務的基本標準,我們很少開展場館管理與服務專項培訓,我們的場館服務隊伍是缺失的,我們很多公共文化服務機構包括場館常??恐恍┚幫馀R聘人員開門服務。在農村基層文化館站,這個現象更是突出,場館與設備管理、運用常常是形同虛設,我們是時候應該建立公共文化服務各類機構場館的規范化、標準化正規服務軍了。endprint
(二)專業策劃型人才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第二十九條提出公益性文化單位應當完善服務項目、豐富服務內容,創造條件向公眾提供免費或者優惠的文藝演出、陳列展覽、電影放映、廣播電視節目收聽收看、閱讀服務、藝術培訓等,并為公眾開展文化活動提供支持和幫助。這就要求我們的專業人員要能策劃與提供系列基本文化服務,要善于結合當地實際與民情需要編排節目、策劃項目、創作產品。在公共文化領域,供給側跟不上需求側的變化,很多基層文化館站甚至連基本的指令動作、規定動作都很難完成,就更不用說打造一地一品、塑造農村文化品牌、建立農村文化與文明高地了。
(三)文化科技型人才
武漢大學國家文化發展研究院傅才武院長撰文指出:文化科技創新規劃將促使文化行業進入“躍進時代”。《文化部“十三五”時期文化科技創新規劃》結合當前文化科技創新發展的新趨勢與新期待,部署了文化創新工程、文化科技重點研發、文化大數據、文化裝備系統提升、文化標準化、文化科技成果轉化等一批重點工程,它們的開放效應、協同效應與提升效應必將給我國公共文化建設帶來可喜局面。但是,公共文化領域用人傳統思維與體制內人事現狀,往往是以文化藝術類專業人員為主體,科技類人員如網絡運維人才、數字化人才、影像采編與后期制作人才、燈光音響等文化裝備運維人才以及相關文化工程管理類人才,普遍缺乏,即使是省一級館,由于行業工資低,重本專業科技類人才也根本不愿意進來,這將是未來文化館公共文化服務的一個新常態。湖南數字文化館項目在建設過程中就不斷遭遇人才的瓶頸,建起來后數字文化館內容的填充與系統的運維對省館與即將系統鏈接的市、縣館及廣大農村都將面臨不少挑戰。
(四)管理復合型人才
文化館就是一個雜貨鋪,人才必須是多能手,農村基層文化館站更是如此。只有復合型管理人才才能充分發揮農村基層文化館站各自管業務、管策劃、管拓展、管人、管事、管資金、管資產、管導向的作用,業務管理與內部管理才會同步規范而充滿活力;只有復合型人才才會有可能對接與滿足全民藝術普及和各種新的文化業態需求,以及基層教育、旅游、普法等多部門多面協調管理的需求。
同時,國家要求把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建設列入民生工程,推動公共文化資源向基層延伸、向農村傾斜。《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第三十五條規定:國家重點增加農村地區圖書、報刊、戲曲、電影、廣播電視節目、網絡信息內容、節慶活動、體育健身活動等公共文化產品供給,促進城鄉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這些需要鄉鎮、村(社區)兩級人才支撐,需要加強頂層設計,自上而下理順關系,落細環節,落實人員經費保障,逐步將基層協理員納入招用、委培計劃。
三、加強農村基層文化館人才建設的幾點建議
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農村基層文化館人才建設的問題擺在眼前,迫在眉睫,國家層面至少應趕在2020年之前抓緊做好頂層設計,啟動文化新常態人才建設;各級政府、發改、編制、財政、人事、文化部門應積極作為,應著重把握好以下幾點。
1、改進服務平臺
國家應指導縣鄉改革現有文化館站,成立文化服務中心。主要在于:一是在文化館站的基礎上形成縣鄉文化服務中心。無論從哪方面來看基本面都較接近,人員、經費、體系等都是現成的。二是專業門類眾多、雜貨鋪式的文化館站長期以來基本停留在傳統文化藝術的組織、培訓、輔導、研究、傳播等層面,機構模式、內容模式、服務方式的傳統存在根本裝不下政府公共文化服務的諸多內容。三是基層文化館站自身到了需要改革的時候。一方面,文化館很多時候重復做著社會力量同樣在做的事情,政府交辦或采購的活動、服務與產品,其實社會力量已經完全可以承擔,倒是統籌、管理、服務方面還需要加強力量。目前文化館總分館制模式的改革只是在對接內部、畫系統內部的框框,缺乏提供對接上下需求、強化總體統籌、擴展公共服務職能的深度改革。和圖書館的單純完全不一樣,在我國現有行政體系產生的鴻溝下,也很難作為,也只是解決了一個信息共享與溝通的問題,而這些,隨著數字文化館的建立,可自然做到。另一方面,農村基層文化館“館”的存在,其價值意義怎么也不可能像博物館靠藏品、圖書館靠書本而引人入勝,而成其為館,文化館所承擔的多門類藝術產品也不可能延綿N年活態收藏與示人,它更應該是走出去,替政府對接與滿足各種文化公共需求。因此,農村基層文化館站的定位就應該是一個貼近基層、貼近民眾的文化服務中心??h級文化館改建為公共文化服務中心或發展中心,鄉鎮(街道)文化站改建為公共文化服務中心,村、組建立文化服務禮堂,重新定位其職能,充實其人才隊伍,方切合實際,方真正成為基層政府對接各種文化要素的公共文化服務窗口。這樣才可能真正對接各種新的文化業態和相關工作部門,才會更有效地推進文化與社會、文化與公需服務的對接,推進文化與科技、旅游、創意、信息等產業的融合,千萬不要低估了農村群眾的文化傳承力、創作力與創造力。合理的服務與管理平臺,才會迎來農村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人才隊伍的聚力和活力,也才能真正展現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效能。
2、做好人才規劃
當前我國農村公共文化人才的配置、培養與利用,存在零碎現象,缺乏統一性和系統性。一是應合理配置編制。應根據公共文化服務機構的功能設置和服務人口,綜合考慮時代發展、需求發展與文化科技發展因素,編制因需定編、因事設崗、編制合理、結構合理、專業精干、人盡其用的隊伍。二是打破體制、身份界限,充分引進體制外公共文化人才和志愿者,納入公共文化人才范疇,擴大公共文化服務人才總量和人才儲備;三是制定和實行《公共文化服務機構從業人員管理辦法》或相應準則,全面建立起以聘用制和崗位考核為主要內容的用人機制,加大管理、培訓、考核力度,提升農村公共文化人才隊伍的整體素質和服務能力;四是從頂層設計上解決基層公共文化服務人才的培養與運用問題,要求各級政府與高職院校合作,定向、委托培養鄉、村兩級公共文化服務人才,與其他高校定向、委托培養縣鄉高層次公共文化專業技術人才,提供網絡文化服務、遠程服務與設備管理等。endprint
3、規范發展隊伍
首先,把好職業資格進口關。在編制配備上,必須分門類做好專業人員、設備技術人員、管理人員三個方面編制的合理搭配,因需定編,因事設崗,切不可忽視了場館設備、舞臺電子設備、活動攝影攝像、網絡數字技術等設備技術人員的編制配備,以往在這塊存在很大的編制漏洞。在人才使用上,必須推行人才公開競聘制度,用需要之人,用可用之人,配齊門類,配齊隊伍,堅決杜絕權力任性,堵住關系門。同時,可實施人才執業資格準入制度,一是招考上崗人員必須具備與所招崗位職能相匹配的專業資質;二是推進開展系統行業職業服務研究與培訓,上崗人員必須經過崗前服務培訓,取得服務資質方能上崗。
其次,把好體制外文化人才隊伍發展關。主要抓兩點:一是整合、借力。要依托農村基層文化服務中心、群眾文化學會與志愿者團體,形成文化聯盟或文化服務中心,相互借力,壯大群眾文化服務隊伍。被文化部授予“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的湖南澧縣大堰垱鎮文化站,非常重視文化引導與創新社會管理,成立了文化工作者聯合會,目前旗下有戲劇茶社、垱市歌舞團、垱市漢劇團、垱市管樂隊、舞蹈隊、龍獅隊、皮影隊、書法協會、體育協會等等,小鎮文化活動頻繁,幾乎每天都有幾百人擠在簡陋甚至有些昏暗的房子里品茶聽書,成為一種獨特的文化現象。二是培訓、引領。如今的農村,各類文化社團如雨后春筍遍布各個領域、地域,十分活躍,公共文化服務機構應提供相應社團骨干培訓,充分發揮骨干文藝社團的示范作用與輻射、帶動作用。文化機構應加大對這些現象的研究,加大行業人才儲備,加強行業文化引領。
4、提升人才效能
首先,加強職業培訓與行業引領是根本。2015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意見》,提出將公共文化服務專業人才培養納入國民教育體系。文化部對公共文化各系統人員有針對性地開展了一系列培訓,全面提升人員素質,培養復合型人才,做了大量工作。湖南省一直堅持舉辦“三區人才支持計劃”等一系列培訓班、專業研修班,湖南省文化館還牽頭開展了全省文化館系統人員專業技能比武,對隊伍建設都起到很好的提升作用。但是,從全國文化館行業開展培訓的情況來看,還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主要是規劃的局限性、內容的局限性、對象的局限性、層次的局限性、專業的局限性以及培訓模式的局限性等等。這里,應重點關注解決好目前農村文化人才培養培訓方面的局限性,應做好五個方面的工作:一是著手制定《公共文化機構行業人才培訓計劃》,設立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人才建設課題與隊伍培訓課題,專門研究農村基層群眾文化的發展,做到引領農村文化應對有策;二是規范建好既有理論教育能力又有實踐引領能力的公共文化服務培訓基地,克服隨地隨意培訓與單純課堂機械式灌輸培訓;三是建立公共文化服務年度培訓大綱,根據需要確立好農村文化人才培訓項目,嚴格執行各期次培訓并建立培訓績效考核制度;四是建好農村文化服務培訓專家師資庫,克服“拉郎訓”現象;五是創新培訓模式。克服傳統培訓模式的老土、固化,增加培訓內容的多樣性、培訓對象的多重性、培訓現場的靈活性與實踐操作的針對性,除專業類培訓外,還應增加服務類、實踐類培訓等等,做到服務能力、實踐能力、專業能力、創作能力、策劃能力、傳播能力、理論研究能力等各有考慮,各有針對,各有提升。六是要在上級精神與大綱統領下依托省級管理部門及相關高校為主做好各級各方面培訓。
其次,合理考核與評價是關鍵。目前,文化建設已納入了各級政府目標考核體系,設置考核指標和權重,引入第三方參與,運用考核結果,在公共文化硬指標的牽引下,各地都創造了大量很好的經驗。但是小康建設的文化硬指標和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硬指標應該還是有區別的。圍繞農村基層公共文化服務的標準化、均等化,文化部門應該加大研究,如何科學設置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硬指標,如何科學考核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效能,尤其如何激活農村文化館站人才隊伍的服務效能,這些問題都不可回避。
總之,按照黨的十九大提出的“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的要求,文化部門當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深刻把握新時代現代公共文化服務的現實要求,重視農村基層文化館站人才建設,激活人才效能,著力解決好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文化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不斷促進農村基層文化服務隊伍全面發展,為2020年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不斷探索、砥礪前行。相信,只要各方面積極協調行動,一支編制合理、學科合理、素質精良、管理有序的農村基層文化服務隊伍將會成為農村群眾首先實現精神共同富裕的福音。
文獻參考:
1、羅云川《發揮科技在公共文化服務中的支撐與提升作用》
2、《安徽日報》《公共文化服務人才隊伍建設的調查與思考》
3、《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
(本文系湖南省群眾藝術館2013年度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項目《我國農村群眾文化需求調查與研究》課題號13BH084階段性成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