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俊歆
摘 要:文章分析了校企合作模式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中的應用現狀,并探討了相關的對策,明確了卓越工程師的培養意義。“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的制訂創建了一種新型育人機制,是促進我國高等教育質量提升的一項舉措。
關鍵詞:校企合作;安全工程專業;“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應用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A
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的實施方面,各個高校要及時轉變自身的辦學理念、育人目標、人才改革模式、課程教學內容與師資結構,積極借鑒發達國家的育人經驗,以工程實際作為教學背景,著重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與工程素質。
一、卓越工程師的育人特征分析
1.重視發展
人才培養需要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要達到理想的育人計劃,需要循序漸進,短期內是無法看到成效的。卓越工程師的培養要建立在發展基礎上,無論是課時安排、教學內容、實踐方式,都需要以學生以后的知識結構為出發點,循序漸進地實施,促進學生的健康發展。
2.滿足需求
“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的實施是為了滿足社會的產品結構調整與升級需求,為企業培養出大批能力強、素質高的人才。圍繞這一宗旨,各個院校需要從專業設置、學科建設、課程設置上進行改革,在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的選擇上,都應該以社會需求為導向,注重教學內容的實效性,更好地為社會經濟發展服務。
3.注重實用
卓越工程師并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學術型人才與技能型人才,其培養核心應該集中在“應用”上,學會將自己在課堂上獲取的知識應用到工作中。因此,各個院校需要注重學生綜合實踐能力、遷移能力與應用能力的培養,以能力為導向,聚焦于學生綜合能力的鍛煉。
二、“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的開展現狀
1.實踐教學比例偏低
理論和實踐在工科教學活動中,理論是基礎,實踐是提升,如果過于關注其中的一方面,很容易忽略另一方面,合理分配理論和實踐實踐,是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需要重點把控的問題。在實際教育活動中,受到各類因素的影響,理論教學一直占據著主流地位,實踐教學屈居于次要位置,影響了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即便在實踐教學的內部,創新研究性實踐內容也較少,很難滿足現代工業發展的客觀需求。
2.實踐教學不成系統
實踐是“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順利完成的主要環節,在教學中有著至關重要的地位,需要具備體系性、完整性的特征。但是就目前的教育情況來看,很多學校在實踐課程的安排上不成系統,實踐教學體系尚未構建出來。比如,不同的實踐內容雖然對應著不同的理論,但是缺乏有效銜接,實踐環節出現了低效、孤立的問題,無法鍛煉學生的工程思維能力。
3.忽略了學生個性的培養
在當今社會,各個行業之間的競爭越來越激烈,畢業生的就業處境雪上加霜,如何讓學生適應競爭激烈的社會,是高校需要重點解決的問題,要達到這一目的,必須重視個性化、創新型人才的培養。目前的“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中,大多忽視了學生的個性培養,在課程設置上,柔性不足,采用了“一刀切”的教學模式,這種模式很難滿足學生差異化的學習要求。此外,人才培養結構模式化問題嚴重,明確的教學內容、教學流程、教學大綱和評價機制,導致實踐教學活動喪失了應有的活力和生機,影響了學生的思維發展。
三、校企合作模式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中的應用現狀
“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的實施需要企業的參與,包括培養、計劃、管理、評價環節中,只有企業與學校共同參與到人才培養計劃中,承擔起應有的責任,才能為社會培養出真正的人才,校企合作模式的應用即可有效滿足這一目的。為了推行校企合作的育人模式,國家出臺了一系列的優惠政策,鼓勵企業與高校建立人才培養合作機制,開展技術合作、技術革新等工作;作為學校,則要主動尋求企業的參與,探討“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的實施模式,兩者成為緊密的合作伙伴,聘請企業的技術專家與領導參與到學校教學中。校企聯合人才培養模式是多種多樣的,并非一成不變的,而每一種模式的運用必然是結合了高校自身發展的需要。高校人才培養的目標最終是立足于社會、為地方區域經濟服務的,不同地理位置的高校不應盲目跟風,要根據自身所處的地理環境、社會環境,結合自身的辦學定位和學科專業特點,選擇合適的培養模式。
調查顯示,我國共計194所高校參與了“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各個高校紛紛推出了校企合作模式,建立了校級工程實踐中心,其中有654家被評為國家一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高校校企合作主要基于高校所在城市的大中型企業,但是,從統計結果來看,校企合作模式的應用還存在幾個突出的問題:
首先,學生對安全工程專業的人才需求認識不清,不了解社會究竟需要什么樣的人才,在參加校企合作時,也缺乏針對性。
其次,校企合作時間集中,學校沒有及時為學生講解相關的理論知識,導致學生出現知識遺忘的問題。
最后,實習時間較短,沒有將雙導師制落實到實處,學生在開展畢業設計時,缺乏專業的指導。
四、校企合作在安全工程“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中的應用
1.打好校企合作的基礎
要促進校企合作模式的順利實施,需要制訂完善的培養方案,為了優化學習效果,需要建立相應的企業群。同時,根據校企合作要求來制訂合作課程,對于實踐性課程,要與企業合作開發,確保課程的開設方法、開設內容可以滿足“卓越計劃”的育人需求。此外,開展合作授課,部分實踐性較強的課程可以安排在企業中開展,而理論性較強的課程,則在學校中完成。學校教師和企業教師共同指導、共同管理、合作運行,在企業學習環節,特別是學生的畢業設計的指導,采取學校和企業雙向選擇的良性機制,進行校企深度合作,共同指導,形成真正的“雙導師”制度。endprint
2.提升校企合作模式的創新性
在現代教育體系之中,品德、知識與實踐都是缺一不可的,通過實踐,知識可以逐漸轉化為能力,知識與品德都是源于實踐,校企合作模式需要具備創新性,才能夠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校企合作模式強調行動與思考之間的有機統一,要讓學生可以主動參與進來,教學就必須生動、豐富。
具體來說,校企合作的模式包括三種類型:
首先,“學中做”,通過理論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利用問題教學法與案例教學法來引導實訓。
其次,“做中學”,該種模式與理論教學是相獨立的,是一種基于實訓項目的學習模式。
再次,“學中思”,在實訓中加強創新,在頂崗實習、輪崗實習以及畢業設計階段,引導學生應用所學知識獨立解決問題。
這三種計劃的聯合應用,正是校企合作模式的精髓。在具體的應用過程中,需要靈活使用這幾種模式,實現實訓教學的創新。
3.加強課程教學的整合
“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的育人目標是為社會培養出“卓越工程師”,依靠傳統教學模式,難以達到這一目的。筆者所在學校使用了“3+1”育人模式,將教學內容進行重組,設置對應的實訓課程。在校企合作上,需要針對實習階段的內容合理設置實訓課程。如,在機械設計制造專業中,學校推行了項目驅動法,將之與專業課程相結合,進行綜合、系統的訓練,在實訓上,也由理論與實踐兩個環節組成,并有明確的課時安排。在實訓環節,由學生自主選擇實訓方式,輔以相應的科技創新活動,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與實踐能力。
4.強化交流能力的鍛煉
卓越工程師的培養作為當前工科教育中的重要指導方針,涵蓋工程意識、工程實踐能力、工程素質等多項內容,對工科教育的影響與沖擊是全方位的,不僅需要工科教育更新教學理念、調整教育目標,也需要其細化人才培養方案、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如此才能實現預期的教育目標。安全工程專業學生需要具備良好的溝通能力、交流能力與協調能力,因此,這也應該是校企合作模式的重點培養內容。
實踐教學的開展離不開完善的實踐環境,實踐設備、實踐場地、技術支持等都是實踐環境的重要組成元素。教師可以借助校企合作的契機讓學生在真實的場所中進行鍛煉,參與、觀摩企業的各項活動,掌握具體的操作方式,正確地向教師表達自己的困惑,學會解決問題;作為教師,可以借助案例、實例的方式來引導學生了解各類技術文件、加工方法、操作流程、產品管理方式,學會與其他的學生進行交流;此外,還要以企業產品為出發點,引導學生查閱、分析、整理、歸納、總結文獻資料,獲取需要的知識,通過實訓過程鍛煉學生的溝通能力與團隊意識,熟悉企業的一般流程、團隊管理方式、工作策略。
五、結語
安全工程專業旨在培養實踐性、創新性人才,“卓越計劃”的實施可以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推行校企合作模式可以為學生創設理想的實訓環境,強化學生的實踐能力與綜合素質,讓學生成為綜合性的技術人才。
參考文獻:
[1]王鵬飛,賈 琛,李振強.高職院校多層次校企合作模式研究——以機械制造與自動化專業為例[J].河南機電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4(2).
[2]莊麗娟,陳蕾磊. 校企合作開辦“百興班”的實踐研究——以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為例[J].現代職業教育研究,2014(2).
[3]李 兵,劉 峰,肖海峰.校企協同構建卓越汽車模具工程師培養實踐教學體系探索[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6(22).
[4]王 陶,李 文,陳宏偉.應用型本科院校生物工程專業產學研人才培養模式探索[J].微生物學通報,2015(3).
[5]謝慶賓,朱筱敏,柳廣弟,等.加強質量工程建設 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培養優秀地質人才[J].中國地質教,2012(4).
[6]陳禮儀,黃潤秋.地質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思考與實踐[A].科學發展觀與地學教育改革研討會論文集[C].200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