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群
[摘要]近年來,民辦高校本科財會專業稅法課堂出現了遲到早退及曠課等教學亂象,之所以出現這些亂象,既有客觀的原因,也有主觀的原因。有效解決民辦高校本科財會專業稅法課亂象問題的措施是進行教學改革。
[關鍵詞]稅法;教學改革
近年來,民辦高校本科財會專業稅法課堂出現了如下亂象:(1)大學生遲到早退亂象嚴重。三三兩兩遲到的學生不僅打斷教師講課的思路,而且還擾亂聽課學生的注意力。(2)曠課亂象嚴重。一個能夠容納百來人的教室里,有時只有為數可憐的學生零散分布在各個角落里。(3)課堂上,學生戴耳麥聽歌者有之,用手機聊天者有之,睡覺打鼾者有之,對著黑板發呆者有之。看似人頭攢動的教室里,只有為數可憐的幾個學生在真正聽教師講課,其余學生則“身在曹營,心在漢”。民辦高校本科財會專業稅法課為什么會產生這些亂象呢?事實上,這種亂象并非只存在于民辦高校本科財會專業稅法課上,全國各重點和非重點高校的本科財會專業稅法課都或多或少存在類似問題。之所以出現這種亂象,既有客觀的原因,也有主觀原因。
一、客觀的原因有
(一)就民辦高校本身而言,其發展時間短,辦學經驗尚待完善。民辦高校是改革開放的產物,產生于20世紀80年代初。如湖南九嶷職業技術學院、北京經貿職業學院、湖南中山財經專修學院等。大多數民辦高校的早期辦學不符合高等教育的基本特征和要求,多數以高考復習班、文化補習班或職業技能培訓班等為起點。如創辦于1978年的湖南長沙中山業務大學,辦學初的很長時間內一直是文化補習班。此外,民辦高校師資以兼職為主,專職為輔,而且有一部分教師為缺乏實踐經驗的在讀碩士生或博士生。如江西科技學院和江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等就近招聘在讀碩士生或博士生為本科生上課。相對于普通高校而言,民辦高校學生質量不是很理想。體現在民辦高校學生基礎偏低,民辦高校學生的錄取批次都次于一本和二本,屬于第三批次,民辦高校學生錄取分數低于普通高校學生;隨著高考的逐年擴招,民辦高校學生知識結構參差不齊,不僅存在普通全日制的學生、高職生、自考生、成教生,而且存在高考錄取的學生、專轉本學生、專接本學生、專升本學生、對口單招學生等,知識結構的參差不齊,導致教學領域的眾口難調。
(二)缺乏時效性的現有稅法教材難以滿足與時俱進的教學要求。稅法的政策性和時效性很強,為了實現特定的目標,國家舊的稅收法規根據形勢的發展不定期廢除,新的稅收法規根據需要不定期地出臺,而教材的修訂與編寫難以跟上稅法的這一變化,導致教材中一些已經失效或廢除的內容仍然存在,這一矛盾使學生的稅法學習與實際相脫節,造成學難致用的后果。
(三)教學模式單一化,難以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學習能動性。稅法是理論性和實踐性極強的一門學科,當前,由于一言堂教學仍然是大多數高校稅法教學采用的主要教學模式,在學時有限的情形下,教師為完成授課內容不得不用大量時間來講解稅收的政策法規,沒有充裕的時間給學生列舉豐富翔實的案例,也無法采用交互式教學、情景教學等費時較多的教學模式,使得原本抽象的理論聽起來枯燥無味。在被譽為“包含著新世界觀的天才萌芽的第一個文件”、“歷史唯物主義的起源”的《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的第六條中,馬克思指出:“在其現實性上,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人非離群索居的動物,正是基于這一本質決定了人不可能脫離社會交往,在人際交流中實現自身價值是人之所求。把馬克思的這一觀點使用到課堂教學中,具有交互性的教學相長正是課堂教學之所求。然而,交互性教學模式嚴重缺乏的大學課堂成為學生學習的精神“地獄”,而傳統的一言堂教學觀念也為教師們套上了枷鎖,因循守舊,按部就班,照本宣科成為教師混飯吃的省心手段,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被掠奪,教學變為單向的信息流水作業,互惠共贏的教學活動為教師的滿堂灌所替代。學生的學業沒有進展,技能沒有得到提高,自然而然,學生不配合教學活動的開展,教學目標由此而分道揚鑣,課堂就成了形式上的缺乏活力的冷課堂。
(四)貧乏的實踐性教學導致學生厭學。實踐性教學環節是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重要途徑。缺乏實踐性的教學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實務操作能力。然而,當前多數民辦高校本科在教學方面存在諸多實踐性資源匱乏問題。如實驗教師數量有限且質量不高,缺乏有實踐經驗的教師;實驗室規模小、作用單一、基礎設施落后,實踐基地流于形式;實驗教學模式陳舊落后;社會實踐缺乏科學、嚴格的計劃和客觀理論的指導;制度不健全,機制不完善,評價體系不客觀等等。如此落后的教學設施如何苛求學生學好呢。
二、主觀的原因有
(一)民辦高校學生對稅法課堂教學任務和目標認識不到位。大學稅法課堂的教學任務和目標不僅僅局限于對稅法的了解和掌握,如果把稅法學習看作學問來看待,那么還要求學生對與之相聯系的“做人”、“做事”進行學習和修養,因為“做人、做事、做學問”是相互聯系的,是大學生在大學階段的必修課。
(二)民辦高校教師對課堂教學三要素的相互關系認識不夠清晰。教師、學生與教學內容是構成課堂教學的三要素。想要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必須處理好三者之間的關系。但是,當前民辦高校教師并沒有完全理順這三者之間的關系,過分強調教師對課堂的主導作用,忽略了課堂學習主體——學生的作用,缺少與學生的有效交流和互動,沒能很好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三)民辦高校期末本科考試制度不完善導致課堂教學效果不佳。現在民辦高校里的本科期末考試一般以教師的課堂講授內容為考試形式或采用寫論文的形式。學生記不記筆記是期末考試合不合格的主要砝碼,這一形式使學生有機可乘,沒去聽課的學生,在考試前“臨時抱佛腳”猛抄或復印其他同學的筆記,也能輕松過關,有的甚至比上課認真記筆記的同學考的分數還要高,這導致學生上課積極性不高。
(四)從教的角度來說,民辦高校教師多數非“師范類”出身,至多經過一些簡單的培訓,缺乏課堂教學的真功夫,有的“肚中有貨”,但無法巧妙地倒出來,無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另一個重要的影響因素是民辦高校對教師考核衡量的指標體系主要參照普通高校,判定一個教師的優劣以及教師的獎勵和升級,更多的是在科研論文、課題項目上,對于聘請的在讀碩士或博士生,金錢打發了事。教學成為一種應付的差事,注重的是量的考核。正由于此,教師顯然不會在課堂教學上投人過多的時間,費更多的腦力,花精力作更多的探索與思考,如今大學生遲到早退、曠課等亂象的產生其實是教師們的部分原因。從學的角度來講,大學生習慣了中小學的應試教育模式,對于大學半自主的學習方式總是難以適應,把教師課堂教學的內容認為是學習的必然,忽略了大學課程設置稀松的原因——給學生留下自學的時間,預習和復習由學生自己處理。教師常常因為厚厚的一本教材要在40個學時左右講完而抱怨,因為那幾乎是不可能的。為了加快進度,教師只能選重點和難點講解,那些沒有準備或準備不充分的學生無法全部消化教師所傳授的知識也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此外,在大學校園里流傳著一句俗語:“逃課也是必修課之一”。受此觀點影響,民辦高校本科財會專業稅法課的學生也搞理性或非理性逃課。
三、本科財會專業稅法課程教學改革措施
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民辦高校本科財會專業稅法課存在的亂象要想得到有效解決,必須對稅法課程教學進行改革。
民辦高校本科財會專業稅法課程教學改革指導思想如下:以促進學生在表達、思維、溝通、協調、創新等各方面得到更好、更快的發展為目標,適應社會的發展需求,遵循高等教育的規律,深化人才的培養模式,規劃和設計好全校的財會專業稅法課程,構建以素質教育為取向的財會專業稅法教育課程體系,在基本的知識領域為學生提供多學科交叉綜合的精品課程,推進自然、社會、人文與財會專業稅法專業知識等科學體系之間的融會貫通,為學生搭建舒心的平臺,開啟心智,拓展胸襟,提升境界,為他們將來的人生與職業發展奠定基礎,提供智力支撐。
根據民辦高校的具體情況,要解決本科財會專業稅法課存在的亂象問題,必須因材施教。教師、學生和教學內容是構成課堂的三要素。要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必須理順課堂三要素的關系。課程部署應該按照先易后難、有序推進、動態優化、逐步完善的思路設置,強化交互性的實踐教學,以優帶劣,以快帶慢,避開知識結構參差不齊所帶來的眾口難調,注意稅法動態,更新教學內容。推行有機的課程體系、鮮活的教學內容、多變的教學方式;教師必須具備廣博的知識結構、開闊的學術視野、寬廣的育人胸襟;厚實的教學構架、豐富的理論資源、多元的課堂模式;深邃的知識見解、獨到的分析思路、深遠的人生影響。
此外,稅法課程教學改革還必須完善考試制度,探索對路的考試措施。摒棄大學考試制度存在的弊端,在考試內容、方式、綜合測評等方面進行改革,增強大學生考評的機動性。考試內容著重考查學生對基本內容的掌握情況和對基本理論的應用能力,平時成績必須得有,考試可以采取口試、筆試、上機加筆試、撰寫論文等多種方式進行。
果能如此,民辦高校本科財會專業稅法課程教學必將得到巨大改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