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祎
摘 要: 信息化時代各類應用軟件、社交平臺正逐漸改變大學生的語言文字應用習慣,對語音正確性的忽視、詞匯單一化娛樂化的侵蝕,使得高職院校學生語言文字應用能力不斷退化。有鑒于此,本文對浙江經濟職業技術學院學生語言文字應用能力現狀進行了調查分析,并提出了對策。
關鍵詞: 信息化時代 語言文字應用 浙江經濟職業技術學院
一、背景
語言文字應用能力是指人們對于漢語的掌握能力與實際應用能力,具體表現在普通話語音的準確度、漢字使用的規范度及句式篇章表達的合理度等方面。在《國家語言能力有關問題探討》一文中,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研究所副所長魏暉提出:“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掌握情況是國民語言能力最基礎、最重要的組成部分。”然而,伴隨著以電子數碼設備會代表的信息化時代的到來,語音不準確、漢字使用不規范、語句表達不通順等現象出現在人們的日常口語與書寫表達中。在《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2012年所展開的一項調查中顯示,83.6%的被訪者認為自身的漢語應用水平下降。結合這一情況,我們選取浙江經濟職業技術學院256名在校學生進行調查與分析,試圖了解并分析信息化時代下高職院校學生的語言文字應用能力現狀。
二、現狀
(一)語音
1.語音整體面貌
通過將浙江經濟職業技術學院普通話測試站(252名高職院校學生應試者)與中國計量大學普通話測試站(233名本科院校學生應試者)在2016年完成的其中一次普通話水平測試機考結果進行對比,我們可以掌握高職院校學生與本科院校學生在語言文字應用能力,尤其是口語表達及整體語音面貌方面的差距。在高職院校學生應試者中,二級甲等成績獲得者低于總應試人數的二成,僅為16.3%,超過七成應試者的成績處于二級乙等水平。
2.語音認知
在語音認知方面,我們選取包括常用詞、書面語及成語等5項語音辨析題并以單項選擇方式考查學生。其中在掣(chè)肘、吮(shǔn)吸、污穢(suì)及雛(chú)雞四個詞語選擇注音錯誤一項中,錯誤率達到19.2%;在鞭笞(chī)、綺(qǐ)麗、市儈(kuài)、狡黠(jié)4個詞語中選擇注音錯誤的一項一題的錯誤率則達到64.9%;在成語注音辨析中,錯誤率則分別為34%和48.9%。
由此可見,學生不僅對部分冷僻成語及書面語掌握程度偏低,而且對常用語語音的掌握準確度不高。
(二)詞匯
1.漢字辨識度
當我們以兩項用字錯誤查找及6項選字填空(4項常用詞和2項成語)對學生進行考查時,盡管錯誤率較語音項有所降低,但仍未出現100%的正確率。在(記)錄與來(源)兩詞選擇中有9名受訪者答錯,而在截(止)和撥(付)一項中答錯受訪者人數攀升至128人,正確與錯誤比率高達1:1,成語類選項的結果則更不容樂觀。與此同時,從學生日常遞交的作業和書面交流中,基礎漢字“的”、“地”、“得”三字使用錯誤更是不勝枚舉。
2.詞匯量
高職院校學生在日常書面語及口語表達中容易出現詞窮現象,大量重復性使用單一詞語。在進行段落式表述時,常以“然后”一詞替代各類轉折關聯性銜接詞;進行口語交流時則大量使用“好”一詞替代“非常”、“特別”、“及其”等程度副詞,給人以表述單調乏味之感。在學生被要求寫出5個“然后”與“好看”二詞的同類詞語中,11.3%的學生僅寫出了兩個“好看”的同類詞,15.6%的學生寫出了兩個“然后”的同類詞,其中更不乏只寫出一個甚至一個都未能寫出的學生。
在同類詞匯選擇上對于詞匯語義的理解存在部分偏差。以“好看”同類詞為例,我們采集到“美女”、“仙女”及特定任務姓名在內的名詞類詞語,這與形容詞屬性的原題存在偏差,從中反映出學生在使用語言時忽視語義、句法的現象。同時,“完美”、“豪華”、“絢爛”等偏離原題本義及諸如“還OK”、“beautiful”、“em”等包含外語、網絡語言在內的各類詞匯,這都反映了高職院校學生在詞匯掌握度方面欠佳的現實狀況。
三、分析
語音與詞匯是語言文字應用最基本的構件,也是一切書面表達與口語表達的基礎。高職院校學生對于漢語語音與詞匯這二者較低的掌握程度,與信息化時代對于個體學習生活的沖擊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
(一)智能輸入法對語音及詞匯的影響
在256名學生中,61.7%的學生表示日常多使用手機、電腦等設備完成文字錄入,遠超日常手寫時間,其中,96.88%的學生使用拼音輸入法。調查顯示,37.5%的學生選擇輸入部分拼音完成文字錄入,7%的受訪者則選擇更簡便的快捷鍵錄入。以搜狗輸入法為例,如“良莠不齊”一詞,當用戶輸入“liangxiubuqi”時,備選框中會自動現實良莠(yǒu)不齊。在用戶輸入錯誤語音時提供自動聯想及語音糾正功能。在完成一次輸入后,用戶輸入“lybq”時,輸入法將優先識別出用戶的常用字詞。這一文字錄入習慣極大地影響了學生對于漢字語音的認知和判斷,在便利了學生日常文字輸出的同時,也影響到學生在語言文字方面的應用能力,間接導致學生語音、詞匯、字形應用能力的退化。
(二)網絡媒體對語言文字應用能力的沖擊
信息化時代下的網絡社交作為日常學習交流的主要平臺,是學生生活密不可分的組成部分。調查顯示,60.5%的受訪者認為日常較多的信息及文字閱讀來源于自己的朋友圈和微信公眾號,而僅有14.9%選擇書籍報紙雜志一類。語言文字應用能力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來源于個體的閱讀體驗,我們不否認微信公眾號以及朋友圈等文字信息的準確性與可閱讀性,但相較于正式出版刊發的書籍雜志而言,社交平臺的閱讀材料對于語言文字的審核較為寬容,用戶個體所輸出的信息就更無語言文字審核把關。沉浸在這樣的閱讀體驗環境下,學生的語言文字輸出傾向娛樂化、簡單化,從而影響其日常口語表達。在日常文字交流方面,學生普遍傾向于表情包、繪文字表現自己的觀點和情感,甚至出現“斗表情包”,即以圖交流替代文字交流的方式,大大縮減學生語言文字應用的頻率。另一方面,由于網絡流行語多由一次包含多重意義,大幅縮減學生的詞使用量,日益趨向于單一化及娛樂化。endprint
(三)網絡媒體對學生語言文字應用輸出能力的影響
網絡媒體平臺、電子書籍等作為書籍替代品擠壓了學生大量的閱讀時間。紙質書的閱讀量在受訪學生中占據極小的比例,有些甚至表示最近一次閱讀書籍還停留在高中階段,取而代之的是以爆笑視頻、兔姐漫畫、英語四六級等為主的快速信息傳遞平臺所制作的軟文及網絡電子書籍。由于學生多以手機作為主要閱讀媒介,加之多通過非正規付費途徑所制作的電子書籍閱讀習慣,嚴重影響學生組段成篇的語言文字應用能力,具體反映在口語敘述中的不連貫與不流暢及書面表達的口語化與通俗化方面。在口語敘述中,學生常常出現無法完整表述一個長句子的現象,多以“就是”、“恩”、“也就是”等形式不斷重復;在篇章中則表現為邏輯條理不清、敘述紊亂等現象。在書面文稿中,信息化網絡時代帶來的便捷讓學生形成長期依賴網絡資源的現象,一旦脫離網絡資源做參考而單獨成文就會出現大量句式、篇章、結構等方面的問題。
四、對策
(一)正確引導學生閱讀提取信息
語言文字應用能力的培養需要夯實學生對字、詞、音、義基礎知識,這不僅需要課堂上的教學引導,更需要課外的知識積累沉淀。信息化時代,電子產品的介入已是大勢所趨,但我們可以定向引導學生多關注以知識積累為導向的媒體媒介,呼吁使用正規出版途徑的電子書籍,使信息獲取、娛樂生活與知識閱讀并存。培養學生閱讀經典的習慣,鼓勵學生在汲取信息與知識的過程中注重語言文字基礎知識的積累,做到字字知悉、句句了解,杜絕囫圇吞棗、含糊其辭現象。
(二)積極鼓勵學生獨立應用語言文字
信息化時代下大量文字、視頻、音頻材料的獲取較過往更便利,因此學生在語言文字應用方面失去獨立性,變得過于依賴網絡媒體素材。我們在課堂中應鼓勵學生擺脫智能輸入法,使用傳統書寫方式感受親近文字;在日常交際中,呼吁學生減少表情文字、網絡流行語的使用,不斷提取語言文字儲備,做到常用常新。只有在應用中去娛樂化、單一化,學生的語言文字應用能力才會在不斷磨煉中逐步得到提升。
(三)大力推廣人文素質教育
人文素質,作為語言文字的載體之一,起著媒介作用。脫離人文素質談語言文字應用教育容易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疲倦感。只有通過對文學作品的學習研讀、對文化內涵的了解剖析,才能更好地激發學生學習語言文字,從而實現其應用能力的提高。
信息化時代浪潮的到來改變了高職學生的學習方式,也影響了他們的表達方式。如果任其自由發展,高職院校學生的語言文字應用能力將不斷被侵蝕,只有意識到這一現象并采取積極的對策,才能做到有效防范。
參考文獻:
[1]魏暉.國家語言能力有關問題探討[J].語言文字應用,2015(4).
[2]魏暉.國民語言能力建設芻議[J].語言學科,2014,13(1).
[3]俞允海.當代大學生語言文字應用能力現狀及對策[J].湖州師范學院學報,2006(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