鞏柏成+曹莉亞
摘 要: 在美國,“民謠詩人”鮑勃·迪倫獲得諾貝爾文學獎,萬眾矚目,世界熱議;在中國,近些年來以《南山南》、《成都》為代表的一批民謠歌曲在青少年、大學生中迅速躥紅并廣泛傳播,中國民謠已經從小眾音樂漸漸走向大眾視野。本文主要比較中美兩國民謠音樂的興起、發展及現狀,并簡要論及民謠音樂的價值與中國民謠音樂的未來。
關鍵詞: 中美 民謠 對比
民謠音樂作為一種音樂形式,其簡單質樸的音樂特點有利于作者充分抒發自己的情感,而且好的民謠作品能夠引起聽者的共鳴,進而起到撫慰心靈的作用。中國民謠原本為小眾音樂,不過最近幾年,隨著《中國新歌聲》、《歌手》等節目的熱播,《南山南》、《成都》等一系列民謠歌曲迅速躥紅,其影響力席卷全國,越來越多的青少年、大學生開始熱衷于民謠并學習吉他。“和我在成都的街頭走一走,直到……”如今大街小巷都在傳唱著這樣的旋律,歌手趙雷憑借這首《成都》紅遍了大江南北。這不禁讓人聯想到2016年的諾貝爾文學獎,獎項得主正是美國的一位民謠音樂人——鮑勃·迪倫,美國民謠引得世人矚目。
一、美國民謠音樂的興起及現狀
(一)美國搖滾樂的興起
說到美國的民謠音樂,就不得不提到美國的搖滾樂,兩者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美國的搖滾樂興起于20世紀50年代中期,是受到了節奏布魯斯、鄉村音樂和叮砰巷音樂的影響發展而來的”。而到了60年代,由于種族歧視導致的民權運動席卷全國,美國的時局變得十分動亂,麻煩不斷。同時,越南戰爭與環境惡化的問題引起青年人的強烈不滿,再加上對個性的無限追求,促使搖滾樂在美國進一步發展。在音樂中,青年人們可以抒發他們的不滿情緒,表達他們對世界的獨特看法,因此20世紀60年代美國的搖滾要比50年代更加深刻。
(二)民謠音樂與搖滾的結合
與此同時,“處于同時代的美國民謠音樂的題材都十分嚴肅,它遠離商業化而獨自創作”,直到一個人的出現,這個人就是之前提到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鮑勃·迪倫。鮑勃·迪倫小時候十分喜歡搖滾樂,后來經行各地,體味人情冷暖。一次偶然的機會,他發現了民謠音樂,“并且覺得民謠音樂中的歌詞要比搖滾樂更加深刻、更有意義”,于是他充分發揮才華,把民謠音樂與搖滾樂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從而產生一個新的名詞——民謠搖滾樂。民謠搖滾樂既有搖滾樂的情感宣泄,又體現出民謠歌詞的深刻性。后來由于受到鮑勃·迪倫音樂的指引,美國在20世紀60年代出現了很多民謠搖滾樂隊。
(三)美國民謠音樂的現狀
時間來到了21世紀,民謠音樂在美國無聲無息地發展了40多年,其間相對平靜。不過,“在21世紀初期,由于工人們對往事的追憶”,民謠音樂在美國又一次更新換代,深入發展。隨著新時代的到來,新的社會問題與爭端開始出現,人們開始關注并討論同性戀、中東戰爭等社會熱點問題,民謠音樂當然開始表達出對這些問題的看法,新的民謠音樂人把歌聲帶到美國各地。雖然他們的唱片銷量遠遠比不上主流音樂,但是新的民謠音樂依然打動著人們。
二、中國民謠音樂的前世今生
(一)中國校園民謠的出現
20世紀80年代,流行歌曲在中國得到廣泛的傳播。“臺灣校園歌曲、歐美鄉村民謠和民謠搖滾的傳播,為中國民謠音樂提供了思路”,一大批民謠歌曲接連誕生,這些歌曲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校園民謠,一類是城市民謠。校園民謠的產生主要受到臺灣校園歌曲的影響,如《鄉間的小路》、《童年》等。校園民謠在20世紀90年代的大學里十分流行,懷揣著無限理想的大學生們把自己的心聲都寫進了歌詞中,或迷茫或憂傷或浪漫輕盈,充斥著那個年代應該有的青春情懷,這些歌曲的旋律簡單,歌詞清新直白而深刻。1994年1月,大地唱片發行了一張專輯,叫《校園民謠1》,里面包括《同桌的你》、《睡在我上鋪的兄弟》等現在依然時常被唱起的歌曲,這張專輯的發行在當時產生了重大影響,對后來中國民謠音樂的發展有著劃時代的意義。
(二)中國城市民謠的誕生
不同于校園民謠表現出來的青春情懷,城市民謠主要反映了時下人們的生活狀態與情感問題等。20世紀90年代以后,隨著改革開放在大陸的深入,國民經濟水平的提高,人們的生活節奏開始加快,城市里繁忙的生活狀態激發出一種新的民謠流派——城市民謠。城市民謠的歌詞細膩直白,直擊人心,為城市中日夜疲于工作的人們帶來一絲清新的氣息,使人們感受到身心的放松。所以城市民謠并不是快餐文化下的口水歌,而是流露著真實的情感及對生活的美好憧憬的歌曲。20世紀90年代比較有代表性的城市民謠歌曲有《小芳》、《戀曲1990》、《我的1997》等,而當下知名的民謠音樂人宋冬野、郝云、趙雷同樣也是城市民謠的代表人物,一首《成都》打動了多少人心。
(三)中國“新民謠”的出現及現狀
其實除了校園民謠與城市民謠外,還有一種民謠類型,只不過作品數量較少而少有提及,這種民謠的歌詞主要借用古代詩詞,或者將古詩詞進行白話式的改編。總之,這些種類的民謠都為如今“新民謠”的出現奠定了基礎。“新民謠”其實至今都沒有明確的界定,只是大家普遍認可的一個說法。“工人樂團”、“地下民謠”、“草根音樂節”、“泛鼓樓”等詞語都是“新民謠”的標志。
“2006年,中國民謠音樂誕生出了很多才華橫溢的人物,如周云蓬、萬曉利、李志等,這一年被媒體命名為‘民謠年”,這是中國“新民謠”的開端;2011年,隨著宋冬野《董小姐》、《莉莉安》等歌曲的出現,民謠音樂在中國迅速興起,“新民謠”得到進一步發展;到了2015年,《中國好聲音》上張磊的一曲《南山南》將“新民謠”推上了高峰;2016年,繼張磊之后,蔣敦豪再一次帶著民謠走向冠軍,這象征了新時代的民謠歌曲勢必會成為流行趨勢;直到如今的2017年,趙雷的《成都》使民謠音樂徹底紅遍全國,“新民謠”發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另外,由于受到城市民謠的影響較大,“新民謠”的歌詞經常直擊社會熱點問題,不過近些年來態度有減弱的趨勢。
三、民謠音樂的價值及中國民謠音樂的未來
(一)從“鮑勃·迪倫”獲獎談民謠歌詞的文學價值
2016年10月,諾貝爾文學獎公布了它的最終得主,來自美國的民謠音樂人——鮑勃·迪倫,消息一經傳出,就引起了社會的廣泛議論。沒錯,在此之前,諾貝爾文學獎的得主大多是小說家、劇作家或者詩人,一個歌手獲獎難免出人意料。不過,鮑勃·迪倫可不是作為一名演唱歌手獲獎的,而是作為一名民謠音樂作詞人。所以,這就會引出一個問題,民謠歌詞具有如此高的文學價值嗎?
答案是肯定的,因為歌詞是民謠的靈魂,很多民謠作品的歌詞雖然十分自然樸素,但帶有深刻的思想,用最簡單的語句表達出最觸動人心的感受,這當然是一種高級的文學創作。不僅在美國,在中國民謠歌詞有著不俗的文學價值。中國很多民謠歌詞含蓄內斂,卻道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還有一些民謠歌詞以白話詩的方式進行創作,既傳遞了中國古典文化,又使人們易于接受。另外,不僅是民謠歌詞,無論什么音樂類型,只要是好的歌詞都應該承認它所體現出來的文學價值。
(二)從《成都》的流行談民謠音樂的社會價值
2017年初,一首歌曲傳遍了千家萬戶,它叫《成都》。其實,在趙雷參加《歌手》之前,人們就已經在《中國好歌曲》的舞臺上認識了他,他當時唱了一首《畫》,劉歡說那是他在那一季中看到的最漂亮的歌詞,讓人印象深刻。而《成都》的火熱,民謠音樂的席卷全國,這其中的原因,或許就是民謠音樂體現出來的社會價值。
民謠音樂最打動人心的是什么?清澈的旋律和直擊人心的歌詞。進入21世紀以來,生活節奏變快,社會競爭壓力增大,不少人每天都處在疲憊的工作與學習中,身心勞累的人急需要得到心靈上的舒緩,而音樂當然是一個很好的選擇。可是由于主流情歌百年不變的套路,電子音樂嘈雜不堪的感受,人們終于在繁雜的音樂類型中找到了一股“清流”——民謠。聽民謠音樂可以使學習中的人青春飛揚,工作中的人身心舒緩,而且無論在什么時期,民謠音樂都能夠慰藉人們的心靈,這就是它最重要的社會價值。
(三)中國民謠音樂的未來之路
雖然民謠音樂在中國已經發展到一個新高點,但是如何走向未來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隨著《成都》等歌曲的流行,越來越多的文藝青年開始瘋狂追捧民謠,難免產生隨波逐流的現象,所以聽眾要遵從自己的內心,理智地選擇自己喜歡的音樂類型,不要一味跟風。再者,由于民謠大火,一些音樂評論者提出了相關的問題。比如某些人提出當下有些民謠的歌詞比較空洞,沒有深刻思想;某些人指出當下流行的民謠音樂旋律與20世紀80年代的民謠相似,沒有創新意識等。
關于上述問題,我們的看法有三。首先,不排除個別民謠創作人為了迎合時代潮流,寫出的歌詞不經深思,只是單純地模仿或者無病呻吟的現象。作為聽眾,我們應該有自己的辨別能力,對于那種魚目混珠的作品應該堅決抵制。另外,像《成都》、《理想》等有相當一部歌曲的歌詞都表達出了作者的真情實感,并不是憑空亂寫,這一點值得繼續發揚。其次,關于民謠音樂沒有創新突破的問題,我們認為民謠音樂不同于其他音樂類型,簡單直接是它最打動聽眾的地方,總體上不需要做太大的突破,保持原汁原味就好。當然,積極適當的創新是值得提倡的,這對民謠音樂的發展是有利無害的。最后,我們認為民謠歌曲抒發自己的感情沒錯,不過,只有更多地貼近社會大眾,民謠音樂才會受到人們的持續關注與喜愛,才會有更好的未來。
四、結語
中美兩國民謠音樂有著一定差異,比如美國民謠音樂興起較早但時下受關注較少,而中國民謠音樂興起較晚但如今十分火熱。不過兩者也有相似之處,比如歌詞深刻直接,直達人心;旋律簡單悠揚,易被傳唱。另外,民謠音樂作為一種不可忽視的音樂類型,有它自己獨特的價值。如今,隨著民謠音樂在中國的廣泛傳唱,我們相信無論發展到什么時代,這種音樂類型都會一直存在下去,撫慰著一代又一代人們的心靈。
參考文獻:
[1]陳治.中國流行音樂中民謠的發展及現狀分析[J].黃河之聲,2009(19):72-74.
[2]鄭月.中國大陸新民謠音樂的前世今生[J].藝術科技,2015,28(12):118.
[3]劉小波.民謠與詩性:鮑勃·迪倫帶給中國同行的啟示[N].文學報,2016-12-09.
[4]李鷹.校園民謠志[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5]魏小石.新民謠在中國:誰的幻想?[J].書城,2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