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艷霞
摘要:小學教育是我國義務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義務教育改革的逐漸深入,小學教育的要求不再局限于學生文化課的成績,對小學生思想品德的教育同樣重要。《道德與品德》這門課程在小學教育中地位逐漸升高,是引導小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養成良好的道德準則和品行的重要基礎類課程,對于小學生的成長成才和國家人才的培養具有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品德與社會 課程 道德情感
在傳統小學教育觀念的作用下,教師以重視學生的文化課成績為主,忽視了對學生道德品質和思想情操的培養,影響學生今后的發展。教師在上《道德和品德》這門課程時,也是以應付為主,沒有很好的詮釋《道德與品德》這門課程本身應有的價值,以及發揮它的作用,只是照本宣科,學生聽不進去,導致整個教學效果達不到要求。因此,學校要加強對《道德與品德》這門課程的重視,提高教師的教學要求,避免出現教師應付的局面;教師也要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吸收新的知識,采用優秀的教學方法和先進的教學理念,引導小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為國家人才的培養發揮積極的作用。
一、教師用自身積極的情感來感染學生
教師是是繼學生父母后的第二啟蒙者,學生的一部分道德情感的養成來自于教師,因此教師自身的道德素養和情感態度對學生在《道德與品德》課程上的學習有著最直觀的影響。教師要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以身作則,給學生樹立良好的榜樣,保持自身良好的心態和積極的情感,將自身的正能量傳遞給學生,讓學生懂得如何去創造、應用和釋放情感,教師要多與學生進行溝通,不要因為學生年齡小,與自己年紀差別大,存在代溝,就忽視與學生溝通的機會,只有多與學生溝通,才能走進學生的生活圈子,了解學生的內心世界,在教學上也才能因材施教。
二、舉辦課堂活動,培育道德感情
著名的教學學家杜威說過一句話——在做中學,只有純理論的知識的教學不適合《道德與品德》這門課程,只有讓學生在平常的生活中,課堂活動中,親身體驗,才能真正理解這門課的含義,才能體悟到人生的真諦,從而養成良好的道德與品德。小學生是愛動的,教師要對舉辦一些課堂活動,讓學生們多動手、動腦和多表達,親身實踐,在內心留下深刻的印象,然后將這種印象轉變成長久的道德情感和行為。
三、生動的情景教學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
小學生處在剛接觸社會的初級階段,還比較幼稚,心中充滿對外界事物的好奇。教師要把握住學生的這種心理,在教授《道德與品德》這門課時,結合小學生的心理特征,創造生動的情境教學模式,營造生活中的情境,帶動小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活學生內心深處的道德情感,提高教學效果。比如,現今互聯網技術飛速發展,教師可以充分網絡收集一些視頻、圖片等素材,利用多媒體技術,然后結合書本理論知識以及現實生活中的一些問題,對視頻和圖片進行處理,將處理好的視頻或者圖片在課堂上進行播放,這種具象化的教學模式,將生活中的常見情景,人們在在各種問題上的情感態度,社會對道德與品德的要求,真實的展現在課堂上,學生更直觀的了解到,養成良好的道德與品德的重要性。教師還可以在課堂上舉辦一些活動,比如一些小品或者辯論賽等,比如讓學生模擬沈騰的春晚小品《扶不扶》,讓學生去體會這一生活場景,并就“老人摔倒了到底扶不扶”發表自己的看法,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引導,就尊老愛幼這一傳統的中華美德,來激活學生內心的積極情感。
四、定期舉辦課外活動,內化學生的道德情感
《道德與品德》這門課既要培養學生的思想品德修養,又要增強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教師在進行課堂內教學時,也要注重課堂外的教學,借助各種社會上的資源,豐富學生的課外活動,帶領學生參加小區服務和小區調查等。比如,教師帶領學生到養老院看望老人,幫助老人打掃衛生,陪老人聊天,學生也可以提前準備一些活動,例如,舞臺劇或者小品等等,豐富老人生活。通過參加這種社會實踐活動,實現小學生道德情感的內化,對培養小學生積極的情感具有重要的作用。實踐決定人內心的情感,是《道德與品德》課程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五、將道德情感教育滲透到其它學科當中
學生道德情感和思想品德的培養,不只是《道德與品德》這門課教師的責任,而是各個教師共同的責任,只有實現全方位,全科目的情感教學,才能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比如,在語文學科中,就可以滲透情感教育,語文課本中的愛國故事、愛國人物和樂于助人的故事等等,只要與生活相關的,具有人物情感的都可以用在《道德與品德》這門課程中。這種全方位的教學使得小學生道德情感的養成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從而強化了學生的道德情感。
總之,新課改的背景下,學校與教師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在課本教學上要既講究課堂上的教學,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又要注重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讓學生親身感悟,結合課上和課后的兩種教學模式,才能正確的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道德與品德。
參考文獻:
[1]隋彥玲.小學生道德情感的特點與培養[J].山東教育科研,2013,(01).
[2]姜澎.我國的青少年年級越高情感素質越低為何[N].文匯報,2012-03-18.
(作者單位:吉林省通化市東昌區勝利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