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輝
摘 要:“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不論是優等生還是學困生,他們都是數學教育的對象,每個人都應當獲得數學素養發展的機會。針對初中數學課堂的學困生群體,簡要分析轉化策略,供諸位數學教師參考。
關鍵詞:初中數學;學困生;轉化策略;人教版
素質教育是面向全體的,學困生既是素質教育的受益者,又是素質教育的參與者。加快轉化學困生,對于提高素質教育質量具有現實意義。然而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活動中,受制于各方面因素,學困生轉化工作效果不盡如人意,已經成為影響班級整體教學質量提高的一個突出問題。關于如何轉化學困生,本人有如下建議:
一、通過課堂教學,深化學生參與意識
學困生身上通常表現出如下特征:數學基礎較差,學習狀態不佳,行為懶散,學習信心不足,聽課時容易分心,經常開小差。而對于初中生而言,他們正處于青春期,漸漸意識到自己是個學習不好的孩子,擔心老師、同學們會拿有色眼鏡看待自己,很多人不好意思在課堂上發言,生怕自己說錯了會受到嘲笑。于是,在初中數學課堂上教師可以發現:越是學習成績不好的學生,越是不愿意參與教學活動。課堂上經常出現這樣的局面:學優生熱烈參與討論、打成一片,學困生“袖手旁觀”,無所事事。
課堂是數學教育的主陣地,也是學困生就地轉化的關鍵場所。在我的數學課上,努力做到如下幾點:(1)設計學困生力所能及的問題,讓他們享受學習成就感。例如上課之前,就上次課教學內容進行提問,設計一些回顧性的問題,要求學困生作答。(2)至少留出5分鐘時間,供不同層次的學生合作交流。合作交流將學優生、中等生、學困生聚集在一起,在自由討論還未搞懂問題的過程中,學生互相幫助、實現了共同進步。(3)用放大鏡看待學困生的優點,大力實施激勵教育。學困生和學優生的數學起點是不一樣的,我盡量照顧學困生的獨特性,尊重他們在數學學習中取得的每一個細微進步。一段時間堅持下來,我可以明顯感覺到,學生學習信心足了,參與數學學習活動的積極性也提高了。
二、采用特殊教育,進行課外輔導
學困生數學學習積貧積弱問題嚴重,每周課堂教學時間有限。要在有限的四十多分鐘既完成新課教學任務,又完成后進生轉化任務,顯然并不現實。課堂是學困生就地轉化的第一陣地,但是除了課堂之外,教師還應當因人制宜,采用特殊教育,進行課外輔導,全方位、多角度地為學困生提供幫助。
首先,要做好新課知識“堂堂清”的工作。進入初中階段,學生的數學學習任務量陡然增大,每天都要學習新知識。從教科書的編排來看,很多數學知識之間是相互聯系的。如果不能做好新課知識“堂堂清”的工作,那么不懂的問題就會像滾雪球一樣,越積越多,形成惡性循環。每次新課教學結束之后,教師可以設計一些基礎題型,要求學生當天完成,以檢查他們的新知識掌握情況。教師全程監督,學生必須全部完成基礎題型才能離開學校。有不明白的問題,可以隨時向教師提問。
其次,要做好數學知識“單元清”的工作。人教版教材以單元為主題進行編排,每一單元知識之間具有嚴密的邏輯關系。每單元教學結束后,教師可以設計一張單元測試卷,讓學困生帶回家完成。根據試卷批改情況,教師能大致了解學困生本單元知識運用情況,進而一對一展開輔導。
三、深入了解學生,因人制宜轉化
著名教育思想家孔子提出了因材施教這一教育理念,這對于當下的初中數學學困生轉化工作具有一定的啟發意義。教師應當清楚地認識到:學困生形成的原因是復雜多變的,這就決定了不同學困生所適用的轉化策略是不盡相同的。只有深入了解不同學困生數學成績不理想的真實原因,因人制宜轉化,才能切實解決教學矛盾。
就我個人的教學經驗而言,我總結了幾種典型的學困生形成原因:
第一,家庭因素。個別學生家長的行為習慣、學歷、價值觀對學生造成了負面影響,平時疏于對孩子的管教,導致學生敷衍學習,對自己缺少嚴格要求。那么,這部分學困生的轉化自然要從家庭角度入手,教師應該多與學生家長交流,動員家長參與到學困生轉化工作中。
第二,個人因素。學困生形成的主要因素在于學生個人學習習慣較差,沒有掌握良好的學習技巧。正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師應該從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角度入手,注重養成教育,循序漸進地實施轉化工作。
雖然學困生數量不多,但是很容易影響班級學習氛圍,稍不注意就會形成負面輻射,影響素質教育工作的全面推進。加快轉化學困生,優化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是當下數學課程改革領域的熱議話題。多年的教學實踐中,本人深刻認識到,這部分學生并非智力不行,大多學困生都是學習方法不當、學習習慣不佳,平時缺少有效監督。教師應當付出足夠的耐心與關心,總結有效的轉化策略。只要持之以恒堅持下去,初中數學學困生轉化問題一定可以得到圓滿解決。
參考文獻:
[1]鄭學明.中學數學學困生轉化策略探尋[J].現代教育科學,2009(11):90-91.
[2]李永紅.對初中數學學困生轉化策略的研究[J].基礎教育論壇,2014(9):103-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