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美術課程是最尊重學生個性的課程之一,新課程教學要求美術教師在教學中要越來越注重鼓勵學生多元思考、自由表現,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內容和表現方式來參與美術學習,這是對學生個體和個性的一種尊重,我在美術教學中努力做到以上幾點,還注重將信息技術交融在美術課堂中,奏響藝教樂章。
關鍵詞:小學美術;信息技術教學;課堂
隨著教育現代化的實施 ,高科技的普及應用,電教媒體進入課堂教學。電教手段有許多傳統教學手段所不可比及的優越性,它能將聲音、圖像、文字集于一體,進行直觀形象地教學,能更有效地為學生釀造良好的學習氛圍,使學生的各種感覺器官都充分調動起來,產生積極的學習興趣,變被動為主動地接受信息。使教學工作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興趣,用電化手段激發
偉大的教育家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迸d趣是學習最大的動力電教手段對誘發學生的情趣、產生學習的興趣、增強想象力和思維能力有很大的優勢。通過電教媒體的使用,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喚起學生的興趣,順利地進入新課,能取得簡明高效的教學效果。
記得在一次美術課上,我讓學生畫《體驗味道》,由于上公開課的關系,我找了許多的資料做了一些課件,讓學生通過看課件體會各種味道帶來的樂趣。很多同學看過課件后對抽象的味道體驗有了認識。用花來代表吃甜品的味道;用心來代表媽媽愛自己的味道;用握手來代表關懷,美妙的味道等等。由于是公開課,我對盛子桔的關注稍微多了一些,恐怕她會隨時發出一些令我想不到的聲音,而影響整個課堂。可是,發卻現這節課盛子桔很奇怪,她沒有亂涂亂畫,也沒有坐不住凳子,更沒有一點響聲,而是認真的聽,仔細的想,認真的畫,還舉手發言呢!我想;她能這樣認真畫畫很不簡單。但,其中一定有什么緣由;是什么吸引了她呢?下課,我帶著這個問題找到了她,啊!原來,她說是被我的動畫吸引了。
這時,我想到這樣一句話:“孩子的思維大于想象。”新課程告訴我們每位美術教師都應該珍視孩子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發現適合他們的教學手段。我暗自慶幸起來:真好!以后我要多利用電化手段來激勵啟發所有的學生。讓他們感受到最完美的課堂氛圍。從此,為了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讓孩子得到最好的教育,我不惜犧牲個人的休息時間,為他們做課件,把自己對繪畫的感受做成動畫讓學生欣賞,而且適當地進行了夸張,增加了孩子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吹胶⒆觽兠刻谜n的收獲,我開心地笑了。從此,我的學生更愛上美術課了,每次畫的都很好。我認為抓住電化手段鼓勵學生在繪畫中去探究、去體驗是十分必要的。我將沿著信息技術與美術教學整合的道路在教育戰線上走下去… …
二、演示,用電化手段優化
美術課中常常需要通過教師的示范來傳授美術技能。而傳統“教師上面做,學生下面看”的方法受到許多的限制(如距離遠近、畫面大小、不便于重復等等),效果往往不理想。而適當地選用電教手段,就能讓學生看得清,教師教得方便。如教學《生活日用品的聯想》一課,讓學生在家庭生活中,觀察各種各樣的生活用品,品味他們給我們的生活帶來的方便。引導學生認識到生活日用品因為用途不同而造型各異,從而引起學生對它們產生豐富的聯想。教師在引導學生對生活用品產生聯想的過程中,充分發揮他們的想像力與創造力,鼓勵他們大膽地進行表現。
我在講授本課的時候,通過靈活多樣的教學活動和組織形式,來指導學生積極參與活動,我能很好地把握教材的要求,始終以引導學生善于觀察的習慣,感受利用各種材料來制作所帶來的形式美感,學習制作方法,培養能力為目標,做到教學目標明確。
第一、根據課型“互助互動”,本課《生活日用品的聯想》是一門活動性很強的課,每一個環節無不突出互助互動。
第二、根據重難點,“互助互動”,在抓住制作中的難點展開時,提出問題:老鼠頭部的圓錐部分如何來制作?通過互助互動,由學生上前演示,解決了難點。
第三、結合作業,“互助互動”,美術作業與其他作業不同,每個學生的想象力和表現能力不同,對同一題材的表現也不同,因此,作業的完成應從封閉走向開放,由個體走向合作,共同完成作品可以促進同學之間的交流,提高作品的質量。
第四、結合評價,“互助互動”,評價時,同伴之間進行借鑒學習,有利于培養他們寬容的合作精神和敏銳的審美鑒賞力。教育學家波利亞說:“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是由自己去發現,因為這種發現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規律、性質和聯系?!毙W生的思維特點是以形象思維為重,而美術課中有許多課程是和實踐分不開的。
因此在教學中,我應針對小學生好奇、愛動的特點,充分利用課堂時間讓學生探究與實踐,通過實踐探究與體驗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三、充實,用電化手段豐富
美術是一門形象直觀的藝術。學生在進行美術欣賞、創作過程中需要大量的感性材料。因此,在課堂有限的時間、空間內提供盡量多的直觀素材,對豐富學生的知識面,擴大視野,促進思維,提高創造力,都有著重要的意義。錄像、幻燈片就具有這方面的優勢。
例如,欣賞一生致力于俄國歷史題材繪畫的現實主義畫家列賓在1870-1873年創作的名畫《伏爾加河上的纖夫》,作者以高度的技巧、精確的觀察,刻畫了11個纖夫的不同特征,深刻地揭示了沙皇俄國社會的黑暗和人民生活的極端痛苦。但這一作品創作的時代背景離學生現在的生活很遠,他們沒有那種生活的體驗。因此,我和學生共同去網上查找資料,對當時的社會背景有了相應的了解。其二,在課上我讓學生主動去討論,投入情感體驗當時社會的黑暗和人民生活的極端痛苦。多看和思考畫作。其三,欣賞一件藝術品是一個連續的過程,需要時間和反復地觀看。我讓學生在情感的體驗的基礎上在畫作面前馳騁自己的聯想和想象,并且尊重學生的自我感受,尊重學生對畫作的直覺,這樣使欣賞枯燥的名畫變成了有意義的活動,不僅改變了老師講學生一味聽的課堂教學模式,也使師生互動起來。
總之,在美術教學過程中,只要我們不斷地把信息技術與美術教學整合,充分發揮其作用,并符合教材體系,就能優化課堂教學,有效提高教學效果,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開拓他們的視野,從而更好的推進現代化教育和素質教育的長足發展也將奏響藝教樂章。
參考文獻:
[1]《美術新課程標準》
[2]《淺談美術教學與信息技術的整合合開發利用》 羅焱
[3]《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 人民教育出版社 劉儒德 主編
作者簡介:
崔洪斌(1981/8/21),性別:男,職稱:中小學二級教師,學歷:本科,學科:小學美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