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自福島核事故后世界各國都對核產業的發展政策作出改變,我國加強了對核輻射環境安全問題的重視。核技術在我國科研、醫療、工業等領域應用廣泛,由于核安全事故造成的損失巨大,為確保環境安全,保障群眾健康,在新形勢下核技術應用項目的增加和升級需要克服更多技術難題。本文通過了解我國核技術實踐現狀與核產業發展態勢,對目前核產業發展中的不足進行分析,并提出幾方面建議,以期能為核產業未來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核產業;核技術;安全問題;現狀;未來
能源問題日益嚴峻,核能作為一種高效、清潔的現代能源,受到全世界的關注。最新調查數據顯示,全球核電發電量超過電力總量的16%,次于熱力發電和水力發電,位居第三。但核電站生產對環境影響最小:就溫室氣體排放而言,核能發電僅是同規模熱力發電和水力發電的1%和6.25%;就放射性物質而言,核能發電僅是同規模燃煤電廠的1%。核能在穩定性、經濟性和清潔性上具有顯著優勢,因此在世界能源結構中的地位不斷上升。在最近幾十年里我國核能迅速發展,從2009年核能發電量不到總量的2%,到2015年的2.8%,我國核能發展水平在不斷提高。核能對我國未來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和社會文明建設具有重要意義,在我國能源結構中占有無可替代的地位。
1.我國核技術產業化的發展現狀及存在問題
1.1我國核技術產業化發展現狀
受2011年日本福島核電站事故影響,世界各國對核政策都或多或少作出改變,我國也暫緩了核電建設工作,并開展大規模安全檢查。國內學者認為近年來我國在核電發展方面投入太大,現已面臨鈾資源短缺、保障力量不足等問題,應趁此機會調整策略,減緩核能發展步伐。但核技術的發展是不會因任何原因而停滯的,福島核事故的確為全世界核能發展敲醒了警鐘,卻不能因噎廢食,完全放棄核技術研究,核能依舊是解決我國實際問題,實現低碳、環保、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我國核技術研究開始于20世紀50年代對疾病診斷與治療、無損探傷等醫療技術的探索。隨著各類鼓勵核產業發展的政策的出臺,我國開始加快發展各類高新技術產業,核技術開始與國內民用產業相結合,以此滿足社會生產、生活的需求。我國核技術在幾年內得到快速發展,廣泛應用于軍事、醫療、石油、工程、食品、農林等行業。到目前為止我國核技術企業數量達5.5萬,放射源數量達9.7萬。核技術在我國經濟運行和發展過程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1.2我國核技術產業化發展面臨的問題
近年來我國核技術快速發展,迅速應用于各類行業,極大地推動了地區經濟的發展,但也帶來了相應的問題。現階段我國核技術產業發展面臨的問題主要集中在安全監管、廢棄物處置、識別與恢復等方面。第一,我國核技術企業數量大,放射源多,核技術應用范圍廣。但專業監管人員數量卻嚴重不足,分布到各應用單位的專業監管人員僅有一個或兩個,非專業人員進入團隊,導致監管團隊專業性水平難以控制,放射源安全監管力度不足;第二,調查數據顯示,我國國內放射源共20余萬個,在用數量僅一半左右,剩下的10萬多個放射源需要進行處置。但現階段我國基層核技術企業對放射源的處置技術不夠成熟,最常采用的處置方法是置于當地廢棄倉庫,降低企業安全隱患,但當地廢棄倉庫卻面臨極大危險,如果處置不及時,疏于管理,就容易發生安全事故;第三,放射源一旦遺失只能借助相應儀器識別,我國棄用的放射源數量眾多,其中非法遺漏的無主放射源可能會混入廢棄金屬中難以被發現,被人誤取后造成嚴重輻射傷害,近年來這類事故頻繁發生,造成巨大損失和惡劣影響。
2.核技術產業化的未來發展路徑
2.1強化安全監管
嚴格執行安全條例,開展監管工作,構建監管體系,并結合施工環境對安全措施進行完善。在具體實施過程中,首先要加大基層工作人員管理和培訓力度,其次以專業安全監管人員為核心建立監管隊伍,最后加強行政管理,強化安全意識。另外可以定期組織全員培訓,提高工作人員面對突發事件的應對能力。
2.2加強放射源檢測
構建檢測網絡,加強廢棄物檢測,杜絕各類放射源流出企業或單位。另外在各城市入口設置檢測裝置,避免放射性物質混入金屬材料中進入各城市。城市內各金屬冶煉企業也應對入廠材料進行放射物檢測。同時制定妥善的處理流程和方案,與當地政府相互配合,促進方案實施。
2.3提高廢棄放射源處置能力
我國核產業發展時間較短,速度較快,缺乏相關安全技術與處置經驗。可以借鑒國外成熟技術,結合當地實際環境,提高廢棄放射源處置能力。核產業單位或企業可以與政府相互配合,通過協調當地廢棄金屬回收和重加工等工作,加強對遺失放射源的搜尋和處置。另外可以建立放射源處置基金,為提高處置能力提供經濟保障。
3 結語
我國核產業發展一直與國民經濟、人民生活相互聯系,各項核能發展政策也在不斷調整和補充。核能是現階段解決社會能源需求,改善居民生活質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應對國際減排壓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武器。中國作為第二大能源消費國,要保證人們的日常能源需求,實現可持續發展,發展核能將是必然選擇。
參考文獻:
[1] 郭曉莉. 中核四零四——戈壁灘上的中國核城[J]. 中國核工業, 2011(6):26-27.
[2] 陳潤羊,馬雪. 甘肅發展核產業的對策研究[J]. 科學?經濟?社會, 2013(1):64-73
作者簡介:
曾昊,出生年月:1990年5月24日,性別:男,民族:漢族,籍貫:江西省南昌市,當前職務:環境影響評價部技術員,當前職稱:助理工程師,學歷:本科,研究方向:核技術、環境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