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建康 陳煜璐
【摘 要】紀實攝影作為一種具有人文主義關懷和批判性的攝影方式,在專題報道、社會調查、深入報道等報道形式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紀實攝影所刻畫的人物形象是飽滿而又立體的,豐富而又具有社會意義的。紀實攝影藝術講求功夫在畫外,因而對紀實攝影的討論也不能僅僅局限在畫面的形式美之上,而應該同樣在思想主題內容上有充分的認識與理解。同時綜合二者的關系,對紀實攝影進一步加深理解與感受。
【關鍵詞】紀實攝影;人文關懷;真實性
中圖分類號:J40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1007-0125(2018)32-0082-02
一、紀實攝影概念闡釋
(一)紀實攝影的涵義
攝影就如同其他藝術形式一樣,因創作手法、表達觀念的不同,分為各種不同的門類,例如:商業攝影、風光攝影、觀念攝影等等。紀實攝影雖然只是攝影這一門藝術形式的一個類型,但卻是推動社會進步、記錄人類歷史的重要方式。
在攝影領域,法國攝影家歐仁·阿特在20世紀初最先使用了“紀實”這個詞匯。“紀實”一詞來源于拉丁語“docere”,意思為“教導”,紀實攝影除了具有傳播信息功能以外,還具有引導受眾認知真相的功用。迄今為止,學術界對“紀實攝影”依然沒有一個明確的概念定義,攝影家以及攝影理論家對此的討論依然不絕于耳。但是在紀實攝影功能的問題上,學者們達成了統一的意見,紀實攝影應當是記錄生活真實的景象,還原被拍攝者的心境。其題材的選取涉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包括重大事件、百姓民生、社會風貌等等角度。攝影師要擅長抓拍,以決定性瞬間的攝影風格捕捉平凡的世界,以期達到社會共鳴和輿論監督。
(二)紀實攝影的文獻價值
紀實攝影作品首先有著豐富的檔案文獻價值,是歷史研究的重要圖像佐證。2008年北京申辦奧運會,大型畫冊《北京奧運會國家攝影隊作品選》記錄了從圣火采集到奧運健兒馳騁賽場的精彩片段,見證了中國在開放的成功之路上取得的成就,展現了大國風采,是不可多得的圖片文獻資料。
其次紀實攝影作品同樣也是攝影師透過鏡頭表現社會不同層面的重要手段,并為事件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蘇丹這一國度在1993年發生了嚴重的旱災同時百姓流離失所、饑荒嚴重,南非攝影師凱文·卡特對蘇丹進行了采訪、調查,拍攝了《饑餓的蘇丹》這一紀實攝影的經典之作。凱文·卡特在食物救濟中心不遠的地方發現了一名女童紋絲不動地趴在了地上,遲遲站立不起來。然而,危險似乎正在悄然聲息地降臨,在小女孩的身后一只禿鷹飛了過來,似乎想把小女孩當做自己的美食,就在這千鈞一發的時刻,攝影師凱文·卡特搶拍下了這一瞬間。雖然,日后這幅作品就其道德倫理角度受到了很多紛爭,但就其影視鏡頭語言的運用方面還是擁有著極大的美學價值。它真實地再現了蘇丹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的饑荒之中,引起了大眾的共鳴,這比起任何蒼白的語音文字更加具有震懾力與威信力。
二、紀實攝影的基本特征
(一)高度的真實性
真實性是紀實攝影的首要之意,是紀實攝影的精髓,是最簡明、概括的特征。
1839年達蓋爾發明了攝影術,之后的百年間攝影在人類社會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紀實攝影以社會及社會上的人與物為原型,記錄社會現實,反映社會現象,還原真實的世界。真實性貫穿于紀實攝影的創作過程,首先,素材的選取來源于真實的社會生活,任何藝術品的創作都是從大自然獲取源泉,抓準事物的獨特性,在復雜多樣的環境下找到事物的著眼點。這些問題的解決,都需仔細地觀察生活,需要對被拍攝者有著深入的了解,熟悉他的成長環境、生存方式等等。其次,在創作過程中還應當充分調動被拍攝者的積極性,善于與其溝通,盡可能真實地還原出現場場景,不矯揉造作、不故作姿態。最后,在照片的選擇上應當忠于現實,避免刻意規避照片的選用。減少后期制作的力度,將現場感展現給觀眾,讓觀眾感受到如同身臨其境的狀態。
(二)凸顯人文主義精神
紀實攝影需要攝影師保持客觀的眼光,真實地記錄所發生的社會現象,時刻保持著對“人性”、“道德”的關注。紀實攝影以人物為主要表現對象,關注社會發展存在的問題,表現攝影師的態度和觀點。因而,作為攝影師需要提高自身的文化修養和敏銳的洞察力,展現出對生命的關懷以及人性的尊重。
盧廣的攝影作品《艾滋病村》,在社會上引發了巨大的反響,這組作品記錄了艾滋病村莊的真實場景,這個村莊人口眾多,自然資源匱乏,人們生活的比較窮苦,有些村民為于擺脫窮困,參與到非法賣血的隊伍中,久而久之這個村莊越來越多的人們感染了艾滋病。照片中震驚的畫面直擊觀眾的心靈,在各個地區引發了極大的反響,并將人們的目光聚焦到了這個特殊的群體。盧廣對生命的關懷與人性的關注深深地感染了每一位觀眾。
三、紀實攝影是審美內容與審美形式的辯證統一
紀實攝影師運用光化原理,將人類社會中具有意義的事件記錄下來,他不是完全復制現實生活,而是對現實生活活動的片段進行截取,將攝影師的想法通過圖片媒介傳遞給觀眾。其中攝影作品重要的表現形式就是構圖,但是要在當今“讀圖”時代有所創新,畫面求穩似乎已經滿足不了大眾的需求,因而,有所突破才更能被大眾認可,形成強烈的的視覺沖擊力,鮮明地揭示主題,突出主體。
然而,關于攝影作品形式與內容的關系,歷來都是一個眾說紛紜、難成統一的問題。但是大體上可以分為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內容往往更為重要,另一種觀點認為形式往往更為重要。優秀的紀實攝影作品形式與內容應當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融合的復合體。夸大或者脫離了任何一個要素,都不能使攝影作品打動人心。如果我們把形式比作是藝術作品的骨架,那么內容就是填充骨架的血肉,只有當形式與內容相互融合到一起,才能創作出有血有肉的藝術形象。同樣,在紀實攝影創作中,應該牢牢把握這根主線,不能孤立內容與形式的作用,要將二者統一起來,共同為創作優秀的攝影作品服務。在這期間,既不能忽視加深對于主題思想的立意,也不能忽視對于形式的創新。忽視其中任何一種因素,都會造成整幅作品失去其光彩,變得黯然失色。
紀實攝影的魅力就在于通過攝影師對生活現象的感悟真實地再現社會場景、揭示生活的本質和人文道德的思考。它向全社會傳播著人文關懷的思想,為社會進步和發展默默地做出源源不絕的貢獻。
參考文獻:
[1]李培林.讀圖時代的媒體與受眾[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5.
[2]王宏建.藝術概論[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0.
[3]馮岳輝.紀實攝影圖片的傳播機制研究[M].山東:山東師范大學,2014.
[4]阮義忠.當代攝影大師-20位人性見證者[M].中國攝影出版社,2006.
[5]荒木經惟.荒木經惟的天才寫真術[M].甘肅:甘肅人民美術出版社,2011.
[6]瑟?羅斯坦.紀實攝影[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7]唐東平.攝影作品分析[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
[8]顧錚.世紀轉身-中國社會變遷的視覺記憶[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