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雪梅
摘 要:任何學科的學習都是來源于生活,小學數學同樣如此,而知識的學習也是為了可以應用在解決生活難題上?;诖耍M行以下簡要分析,旨在發揮生活化教學模式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有效性。
關鍵詞:數學;生活;體驗;創新
小學數學中的加減法、圖形認識、長度測量、認識時間、分數、面積等學習內容,在生活中隨處可見。在生活中尋找數學、發現數學,使數學課堂教學生活化,讓學生在生活中觀察數學、應用數學,通過理論與實踐的融合,有助于提升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
一、數學問題生活化,提高教學效率
1.激發學生興趣
數學學科教學的目的是將教學更好地應用在生活與生產中,因此任何教育活動的開展都應該建立在生活實際基礎上,通過學生的親身體驗與經歷,把教育活動植根于生活,讓小學數學教學更加具有生氣與活力。
例如,在教學“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時,我利用多媒體播放一段動畫:丁丁家失竊了,在犯罪現場警察發現了盜竊者的腳印,經過腳印的測量,警察判斷盜竊者的身高大約在175cm左右。那么同學們知道警察是怎么判斷盜竊者身高的嗎?通過今天的學習就可以找到答案,今天我們一起研究“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這種生活化的導入,可以使學生很快投入到學習新知的情境中,并把學生帶入積極、主動的求知狀態。
2.引導學生體驗、探究
就像在游泳池中學會游泳一樣,我們必須要在生活中、實踐中學習數學。用學生耳聞目睹的、生動有趣的生活現實串聯,讓“教”不再是獨立的行為,讓“學”不再被動,實現“教”與“學”的融合,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真實參與、動手實踐,培養了思維,提升了意識與能力。
這樣,學生獲得的數學知識才是真實有用的,發散思維和創新意識才能得到更好的培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才能得到進一步提高。例如,在進行“相遇問題”的教學時,相遇存在著三種類型:相向而行、相背而行和同向而行。為了讓學生能夠弄清楚三者之間的解題規律,我組織學生進行了一次小小的表演會:同桌兩人為一組,將相遇問題中的三種情況作演示,表演場地在教室內。3分鐘后,同學們個個洋溢著笑容開始了自己的演出。通過這次實際表演,學生加深了對三種相遇情況的理解。
又例如,在學習了面積的有關知識后,我設計了一道實踐開放題:老師家買了一套新房,現在準備在地面上都鋪上地磚,可以怎樣購買?一共要用多少錢?請你幫忙策劃購買方案。作為一個小課題,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利用課余時間去測量新房,去市場調查地磚的規格、價格等,再分析、討論設計出一種甚至幾種購買方案。這樣的作業把課堂延伸到課外,自由程度大,條件、方法、結果全部開放,能夠滿足學生求異、求新的心理需求,既能鞏固所學知識,又能很好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二、生活問題數學化,創造性地用數學
在以往的(知識)教育思想的影響下,數學教師為了滿足應試教育的需求,將數學教學活動的目標確定在滿足學生學習成績提升、學校升學率提高方面,認為學生考試成績的高低是教師工作成效與質量的主要體現,在這種思想下,學生逐漸失去了數學學習興趣,將學生變成了“書呆子”,導致學生考試成績高,生活應用能力差,不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針對這一問題,相關的小學數學教師需要構建數學問題生活化的教學模式,創新數學教育方式。
1.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尋找數學,發現數學
人們總是說,“生活中的數學無處不在”,但是學生對于這句話的理解有限,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也缺乏對這方面的引導,因此學生會在主觀思想上認為課堂中學習的數學知識,在生活中很難發現與數學相關的事例。為此教師應在學生入學開始就引導孩子的數學意識,如在教學數字“1”時,教師可以將“1”和生活聯系起來,一名同學,一本書,一棟樓,一臺車,這些都是學生隨處可見的例子,加深學生對抽象數字的理解與運用。讓學生說出許許多多生活中的“1”。一個太陽、一個地球、一間教室、一本書、一只飛蟲由具體到抽象,抽象出自然數“1”。在課后讓學生尋求更多關于“1”的數學內容,讓數學知識在課堂與生活中穿梭,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之間的聯系。
2.培養學生事事用數學的習慣
生活化數學教學模式在小學數學基礎教育階段的運用,有助于學生養成好的學習習慣,提高學生在生活中發現問題并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在以往的小學數學教育方式下,學生的學習與思想都處于被動的狀態,這種教育方式的最終結果就是學生對生活中數學“視而不見”,而數學生活化教學模式讓學生在生活中的數學“隨處可見”。從數學的角度問一問:“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是數學教育走向成功的重大一步。
總之,將“數學問題生活化,生活問題數學化”,讓學生在這個充滿數學的世界中快樂遨游,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參考文獻:
[1]張海霞.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策略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4(32).
[2]林玉珍.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的有效策略[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5(3).
[3]王劍.關于小學數學生活化策略的幾點思考[J].教育教學論壇,2014(22).
編輯 馮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