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志友
摘 要:新課改理念的提出對小學體育教學活動的開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其在教學過程中要求小學體育教學活動的開展要增加一些與學生生活和體育技能有關的內容,還要增加德育內容,實現體育教學內容向思想道德的滲透。主要就小學體育教學活動的開展來談一談如何實現德育滲透。
關鍵詞:小學體育;德育滲透;滲透方法;常規教學;專項教學
小學體育教學活動的開展不單單是體育知識、技能傳授的過程,更是對學生進行良好思想道德培養的過程。對于愛玩、愛鬧的小學生而言,體育教學活動的開展深受其喜愛,這也為我們實現思想道德教育提供了天然的條件。而且,無論是常規體育教學還是專項體育教學,其中都蘊含著豐富的德育內容,這也為我們在體育教學活動開展中實現德育滲透提供了良好的載體。那么,我們要如何在小學體育教學活動開展中實現德育滲透呢?
一、在常規教學中實現德育滲透
常規教學是小學體育教學活動開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蘊含著豐富的德育內容。對此,我在組織小學體育教學活動的時候,會立足常規教學從以下方面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
1.在課堂認識上實現德育滲透
在小學體育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首要做的是對學生進行日常規范教學管理,使學生在嚴格的規范引導下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比如,我在組織第一堂體育課教學活動的時候,會將體育課需要遵守的規則、行為規范等講述給學生,使學生在思想上對體育常規教學給予充分的重視,并在行為上落實這些規范。比如,在教學活動開展中,我要求學生按時到達課堂,不能出現遲到早退的情況。在體育委員發出集合命令的時候,學生需要快速地做出反應。在站隊的時候,不隨意說話、不隨意打鬧等。一旦發現有學生出現違紀行為則對其進行批評,甚至是懲罰。在這樣嚴格的日常行為規范的要求下,使學生養成遵守紀律、聽從命令的意識。
2.在排隊跑步中實現德育滲透
在體育教學活動開展之初,大部分教師會借助跑步形式引導學生進行課前熱身活動。在對所執教班級的學生進行觀察的時候我發現,有些學生在跑步的過程中,會隨意與其他學生打打鬧鬧,甚至會出現不參與熱身活動的情況。對此,在體育常規教學活動開展中,我會從課前熱身活動入手,要求學生在跑步的過程中嚴格按照所指定的隊形和路線進行跑步。在跑步的過程中,學生也不能出現打鬧、插隊、串道等情況。在這樣嚴格的要求下,學生不僅會在熱身活動參與中實現跑的能力鍛煉,還可以潛移默化地養成遵守紀律的良好行為習慣。
二、在專項教學中實現德育滲透
1.在體育游戲中實現德育滲透
在新一輪課程改革背景下,傳統的以演練為主的小學體育教學方式的弊端逐漸地涌現出來。不少教師在新課改理念的驅使下,立足學生的興趣愛好將多樣的體育游戲引入到課堂教學活動之中,借助體育游戲來調動學生的課堂參與積極性,使學生在游戲活動參與中獲得有價值的體育知識和技能。體育游戲的引入不僅可以豐富體育教學活動,使學生獲得體育鍛煉的樂趣,還可以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比如,在組織“投擲”這一教學活動的時候,為了鍛煉學生的投擲技能,我在組織教學活動的時候,將一些毒品、毒蟲、網吧等圖片做成靶子,引導學生用沙袋來投這些靶子。在這樣的游戲活動開展中,我還會針對學生所投中的“靶子”進行毒品、毒蟲、網吧等危害的講解,借此在技能訓練中使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意識,遠離毒品、毒蟲和網吧。
在體育游戲教學活動開展中,除了借助游戲內容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之外,我還會借助游戲形式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比如,一些極具競賽性的體育游戲本身就具有競爭性。在組織游戲教學活動的時候,我會立足其體育游戲的特點,對學生進行團結協作、奮力拼搏、勝不驕、敗不餒等思想道德教育。以“接力跑”這一內容教學為例,我將學生劃分為不同的小組,每一組中既有跑得慢的學生,也有跑得快的學生。為了給本組贏得一個良好的名次,每一個學生都會奮力拼搏。尤其是那些跑得慢的學生,不會因為自身的身體素質限制而輕言放棄。如此活動,不僅可以對學生的接力跑技能進行訓練,還可以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2.在體育活動中實現德育滲透
在體育教學活動開展中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是多元的,教師要立足教學實際和學生的體育鍛煉實際情況對其進行德育滲透。我在組織教學活動的時候,往往會立足教材內容向學生滲透德育。以“田徑”教學為例,在組織教學活動的時候,我借助多媒體向學生呈現了奧運健兒奮力拼搏的畫面。在直觀的畫面觀看中,學生不僅可以把握田徑的技能要點,還可以受到奧運健兒身上所蘊含的精神的熏陶,樹立起愛國主義意識。
總之,在小學體育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要立足體育教學的特點,借助多樣化的方式,從常規教學和專項教學這兩個方面入手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使學生在體育知識、技能獲得的過程中,實現思想水平的提升,為其全面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張澤松.小學體育教學中開展德育工作的思考[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8,2(2):196-198.
[2]陸宇鴿.小學體育教學滲透德育的現狀與對策研究[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6(11):173.
編輯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