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波
摘 要:在小學語文教學實踐中,閱讀教學是非常關鍵的內容,科學地提升閱讀教學有效性,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同時還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因此,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應該多措并舉全方位提升閱讀教學有效性。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策略
在小學語文教學實踐中,有效提升閱讀教學的質量,全面優化閱讀教學的水平,不僅能夠提升小學語文教學的整體質量,同時也能夠優化學生的綜合素養。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實踐中,教師應該結合當前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多措并舉全方位提升閱讀教學有效性,充分發揮閱讀教學的重要價值。
一、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存在的突出問題
在小學語文教學實踐中,教師作為教學工作的重要引導者,應該發揮關鍵性的作用。但當前部分教師無法認知閱讀教學的重要性,將閱讀教學與語文教學混為一談,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閱讀教學的整體水平。在新課改全面深入的今天,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重要價值日益凸顯。與此同時,教學實踐中涌現出來的問題也比較突出。一方面,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缺乏對閱讀教學的重視,極容易造成閱讀教學與語文教學的失衡。閱讀教學是一門復合型的課程,但很多教師無法認知到閱讀教學的重要價值,這就使得閱讀教學成為僅僅關注語言的教學內容,難以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另一方面,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缺乏對學生的尊重,也沒有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地位。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若教師不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不注重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地位,自然難以提升他們的學習積極性。當前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師生之間缺乏互動與交流,教師采用單一的評價方式,以嚴厲的態度來審視和對待自己的學生,這無疑會在很大程度上打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的策略分析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實踐中,教師應該結合當前教學實踐中凸顯的問題,積極運用科學有效的教學策略,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綜合性提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
(一)營造快樂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實踐中,要提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教師應該注重快樂學習氣氛的營造,全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一方面,教師應該結合小學生的認知特點,結合學生的注意力關注點等,科學地營造快樂融洽的學習氣氛,全面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閱讀是一門多元化的內容,科學的閱讀無疑給予了學生觀察社會的一扇窗口。教師在篩選閱讀材料或者擴充課外閱讀內容時,需要結合學生的認知特點,保障材料選擇的精準性。如在《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以此為發散點,為學生提供可選擇的閱讀內容,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來選擇相關的閱讀內容。通過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有助于學生產生對語文閱讀的興趣。另一方面,提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教師還應該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興趣是引導,興趣是動力,若小學生對語文閱讀有足夠的興趣,那么自然會全身心地投身其中。作為語文閱讀教學的引導者,教師應該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積極開展課外閱讀,引導學生多元化廣泛閱讀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實踐中,教師應該積極開展課外閱讀。豐富的課外閱讀,不僅能夠開闊學生的視野,同時也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優化學生的認知。要提升閱讀教學有效性,教師還應該注重課外閱讀的開展。一方面,教師要鼓勵學生進行課外閱讀,尋求家長的配合與支持,為學生采購相應的課外閱讀材料。同時,教師要鼓勵學生利用好圖書館,利用好教材中的相關素材。另一方面,教師還應該鼓勵學生利用多媒體平臺來進行廣泛閱讀。為確保課外閱讀的成效,教師可以加強閱讀反饋。如在《保護莊稼好衛兵》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做好閱讀筆記,書寫閱讀心得。同時,在課堂上進行閱讀心得的展示,以此來全面提升課外閱讀的質量。
(三)實現讀寫有機結合,發揮寫作的反哺能力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實踐中,要提升閱讀教學有效性,教師還應該實現讀寫結合,有效發揮協作的反哺能力。一方面,教師在閱讀教學實踐中,應該引導學生進行仿寫訓練,從仿寫開始,逐步引入擴寫、續寫等。通過這樣的方式,能夠真正提升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另一方面,教師在閱讀教學中,還應該引導學生開展課外閱讀寫作訓練或比賽。通過閱讀教學的實踐運用來提升學生對閱讀的重視。比如在《廬山的云霧》的學習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以贊嘆廬山云霧的角度來進行寫作。通過這樣的實踐操作,切實提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
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實踐中的關鍵內容,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實踐中,教師應該有效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地位,全面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作為閱讀教學的引導者,教師應該積極營造快樂的氛圍,開展課外閱讀,全面實現讀寫結合,綜合性提升閱讀教學的整體水平。
參考文獻:
[1]蘭海娣.探析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及提升策略[J].課外語文,2018(15):29.
[2]孫艷莉.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策略的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8(18):57.
[3]闞傳波.淺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策略[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8(4):42.
編輯 杜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