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莉
摘 要:在對學生培養的過程中,美術教育也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尤其是這些年來我國提倡并實行素質教育理念,在新課改的目標下,更加重視美術音樂此類課程所發揮的作用。在此大背景下,一線教師對美術課程設計更為重視,關注美術對學生的精神內涵影響。在美術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的審美觀念,利用美術課堂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培養學生正確的三觀。對七彩超輕粘土綜合實踐校本教材的開發及教學進行簡單分析,希望可以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動手能力。
關鍵詞:七彩超輕粘土;綜合實踐;校本教材;教學
網絡時代背景下,隨著電腦手機智能化工具充斥學生生活,導致學生動手能力和探究能力大不如前,這樣素質教育的缺失現象在當下較為普遍。因此,急需學校方面發揮教育功能,其中美術課程在對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方面發揮了非常大的作用,尤其是美術綜合實踐課堂,回歸生活,堅持以學生為本,可以讓學生直觀地進行實踐探究,利用七彩超輕粘土進行創作,激發思維能力。
對七彩超輕粘土綜合實踐校本教材的開發及教學,我結合我自己的教學經驗,以青銅器一節為例,主要對以下幾方面進行分析:
一、探究
青銅器的發展歷史十分悠久,在我國夏商周時代便已經出現,夏代開始有青銅容器和兵器,商周時期青銅器,文化已經發展得較為完善,品種繁多,尤其是商朝晚期到西周早期這一階段是青銅器發展最鼎盛的時期。歷史的發展、人類的文明進步,使青銅器蘊含了更為深厚的文化內涵,在創造的過程中糅合了當時人們的等級觀念以及時代的文化特征,有著較高的歷史研究價值。在小學美術七彩超輕粘土綜合活動中,我融合了傳統文化教學,讓學生探究青銅器,提升觀察能力。新課標改革對小學美術教學提出了新要求:教師要在生動具體的教學環境中使學生對美術學科有一個具體的認識,并獲得一些學習體驗。這里的“體驗”就是指學生通過參與實踐走近美術學科,并從中得到某些啟示或學習技巧。而綜合實踐教學就為學生提供了一個極好的體驗美術教學的途徑。例如,讓學生觀察青銅器“杯”與“碗”的形狀、大小、特點等,并進行記錄,為下面的綜合實踐活動打下基礎。
二、思考
首先,探究制作“青銅杯”和“青銅碗”的不同部位,應該怎樣動手去做,要用到哪些工具?怎么去做?(其實就是探究制作方法)
其次,思考青銅器具的作用和價值——青銅器不僅僅是各種用途的器具,也代表了深層次的藝術內涵。隨著青銅器的打造水平不斷提高,其分類也不斷細化,可以分為食器、酒器、水器、樂器、兵器等五大用途類型。在研究青銅器文化的同時可以引導學生對當時的政治、文化、經濟等特點進行研究,有較強的時代感。青銅器不僅局限于夏商周時代,每個時代的青銅器發展都有該時代的特點,貫穿春秋戰國、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青銅器文化傳承悠久。
三、創造與運用
七彩超輕粘土教學實質上是一種人工的低溫輕質聚合粘土,也被稱為輕粘土,這種粘土性質比較像橡皮泥,許多制作方式也類似橡皮泥。在青銅器學習的過程中利用七彩超輕粘土制作的教學方法,可以讓學生動手實踐操作,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青銅器的內在含義,并體會古人青銅器制作的高明技術。例如,我在教學過程中鼓勵學生仿照鼎的制作方式,利用七彩超輕粘土進行模仿捏制,鼓勵學生大膽地進行想象,用自己所喜歡的顏色進行捏制,學生只做了許多精美的物件,并將學生的七彩超輕粘土作品進行燒制,最后成型,擺放在教室內。這一過程中學生積極性與學習主動性非常高,活躍了班級氣氛,促進了青銅章節的學習。
七彩超輕粘土制作的配色也是一關鍵問題,好的作品往往取決于七彩超輕粘土配色的調配,如果想要創造出更加豐富或者獨特的色彩,就需要利用不同色彩的七彩超輕粘土材料進行調配,將所要表達的感情蘊含其中。了解三原色之間的原理,對學生講解紅、黃、藍這三色是基本的顏色,可以混搭出其他顏色。在不知不覺中灌輸美術知識,幫助學生發現美、體悟美、領會美。之后聯系生活,怎樣將創作出的東西運用到生活中去,讓它能夠在我們生活中發揮作用。
四、總結
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及對文化經典的弘揚,刻不容緩,這也是我們美術教師的任務,在美術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對學生滲透中華文化精神滲透、民族氣息,讓學生感受到美術藝術品中的內涵精神,有助于學生的自我涵養提升,也能夠幫助學生快速成長,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小學實踐活動課程具有很強的實踐性,有一些項目需要學生介入觀察、實踐、總結等,營造趣味氛圍,在這個過程中對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有著很明顯的促進作用,但是由于小學生這一年齡階段,身心發展不成熟,完成這一目標時總會有一些困難,因此一般采取少組分配、多方合作探究模式開展踐活動。
參考文獻:
[1]林寧.區域推進小學美術校本課程開發運用的實踐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8(21):253-254.
[2]徐良輝.小學美術課程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J].美術教育研究,2018(8):162-163.
[3]梁仲楣.廣州特色文化融入小學創意水墨畫校本課程的實驗性研究策略:以小學嶺南版美術教材為例[J].美術教育研究,2017(3):160.
編輯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