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永紅
摘 要:教師的愛是教育的“關懷”,是師生之間友好關系的橋梁,更是教師管理班級的必要措施。因此,作為一名小學班主任,運用“愛生教育”方式,在班級管理中體現人文關懷,促進師生的和諧關系。
關鍵詞:小學班主任;班級管理;愛生教育
“愛生教育”不僅意味著情感上的關懷,更意味著人格上的尊重,是教師對學生的主體性和人文性上的極致關懷。教師在進行班級管理時,要恩威并施、賞罰分明,并且公平公正,讓班級秩序井然有序、底線分明;在對學生的教育中要愛而不溺、嚴而不苛,班主任和學生之間不是“階級的對立關系”,而是“榮辱的共同體”,要建立良好的戰略合作關系。隨著時代的不斷進步,人的思想境界也在不斷地上升和進步,教師的形象也不再是“不茍言笑”的嚴師形象,而是要變成學生學習和成長過程中的引導者、合作者和鼓勵者。
一、柔性教育,煥發班級“溫情”氛圍
“柔性管理”與傳統的管理機制的本質區別是,它是社會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的最新產物,它強調以個體的心理活動和行為特點為管理依據,因此更具有說服力。所謂柔性,是在教育活動中充分尊重學生的個體性特點,盡可能地創設多樣化的課堂活動,使之滿足學生的成長及發展需求,培養自信心,使學生的人格得到全面、和諧的發展。總之,在教育教學管理中,要充分尊重學生的情感需求、人格獨立和自由,從而營造良好、和諧、積極的班級氛圍。
例如,每個班里總有幾名比較淘氣的學生,這些學生在課堂上非常活躍,對于教師的安排和指揮配合度不高,很多教師為此很是頭疼,我在對待這些學生時,會先不動聲色地觀察他們,發現一個有趣現象,這些學生往往都很聰明,但對學習的興趣不高。我在平時也會經常對學生進行家訪,與學生家長建立良好的互動關系,我又發現這些“淘氣生”基本上都有一個特點,父母工作忙,從小和爺爺奶奶一起生活,內心極度缺乏安全感,需要利用一些奇特的方式引起別人的注意力,因此我會讓這些學生擔任班級中的體育委員、班長或者衛生委員等,讓他們逐漸肯定自己,培養班級責任感。同時經常舉辦一些活動來增加學生之間的互動,例如“我畫你猜”“我演你猜”等游戲,讓學生在游戲中感受班級的溫情,體會合作和互動的樂趣。
二、心理滲透,培養班級“健康”環境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發展,對學生進行心理疏導和心理健康教育成為了教師的新職責,這就要求教師主動地參與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并扮演教師、班級管理員和心理醫生等角色,以專業的心理教育視角,配合“生本教育”的理念,進行心理教育的滲透工作。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營造健康、溫暖、積極、正能量的班級氛圍,使學生在這種氛圍中得到更好的升華。
例如,在進行心理教育時,不必刻意地展開心理課程,這樣只會使學生產生應付心理和抵觸情緒,只有“春風化雨”般的滲透教育,才能夠浸潤心靈。如在語文課程中,對教材進行挖掘,找出其中的“點”,當然其他科目也同樣可以進行心理教育滲透。我在平時的班級管理中也會進行心理滲透,每周三、周五我班都會舉行班會活動,在班會中我們有時是一起探討學習中的問題,對學生的學習做簡單的點評,更多時候我會帶領學生一起觀看一些積極、正能量的電影或小視頻,看完后我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表達個人看法,學生在熱烈的氛圍下注意力高度集中,對事物的接受能力也較好,我會趁機對學生進行心理疏導,將健康的心理教育滲透進學生的心靈。
三、懲戒教育,強化班級“底線”邊界
懲戒是學校和教師在正常行使教育教學職責過程中,依照相關的規定對違反學校各種規范的學生行為予以否定性的制裁,以減少其再次發生的概率,進而促進良好行為產生與鞏固的一種教育方式。懲和戒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在教師的懲戒活動中,手段和目的具有統一性,最終都是為教育服務。
例如,在班級管理中,要有賞有罰、賞罰分明,光有獎勵制度會助長一些不良風氣,而一味地懲罰會削弱學生的個性發展,違背了教育的初衷。我在對學生進行懲戒教育時,一直遵循這樣一個原則:不使用侮辱性語言、不對學生進行體罰、保護學生的隱私、底線問題要堅決。比如班級中的學生說謊話、打架、曠課等行為,我首先會問學生說謊、打架、曠課的理由,在對其行為做出批評,并指出這種做法將導致什么后果,最后讓學生寫一份檢討書,保證下不再犯。若是屢次犯錯的學生就要考慮進行心理疏導或者家長配合進行管理,但無論如何,教師要保護學生的隱私問題,對于情節嚴重的錯誤要予以重視,并嚴厲制止。
班級是學生學習知識的“家園”,而教師則像是這個集體中的家長一樣,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個體性,教育中體現人文關懷,將“愛生教育”落實在實際行動中,不僅關注學生的個體發展,更要注意學生的心理構建。在管理中不僅要賞罰分明,更要做到公正平等。
參考文獻:
[1]任千云.小學班主任教育管理工作研究[J].學周刊,2018(15):175-176.
[2]李丹丹.淺談小學班主任如何做好班級管理工作[J].才智,2015(27):8-9,11.
編輯 馬曉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