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永林
摘 要:隨著社會的發展,教育對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使得情感教育逐漸受到了教育工作者的重視。而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作為最基礎的教育,更是急需情感教育的滲透,以保證小學生的健康發展與人格升華。因此,從優先了解學生的情感需求、挖掘教材內容的情感因素以及運用生活實際引發情感共鳴三方面對情感教育在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中的應用展開了探討。
關鍵詞: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情感教育;人格升華
眾所周知,當前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現狀不容樂觀,學生大多數都在被動接收枯燥的知識,導致無法從知識中獲得相應的情感內容,從而阻礙了小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而情感教育的實施則能夠在最大限度上解放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為此,筆者便根據自身的教學經驗提出了以下看法,以期能夠達到拋磚引玉的效果。
一、優先了解學生的情感需求
情感教育是人格發展的重要因素,但是每個階段學生的人格發展又是不同的,所以在進行情感教育時,教師要優先了解學生的情感需求。對于小學低年級這一學段的學生來講,他們很難自主意識到自己的情感需求,所以在語文學習中才顯得盲目,這與小學生的心理特點有著必然聯系。所以,教師要重視角色上的轉換,要設身處地了解小學生在這一階段的情感需求,如娛樂需求、尊重需求、審美需求等。只有了解到了學生的情感需求,才能有針對性地展開情感教育。
對學生情感需求的了解是展開情感教育的基礎。為此,我不僅查找了與其有關的諸多資料,還通過與學生的交流對其情感需求做出了總結。以“棉花姑娘”的教學過程為例,在了解學生的娛樂需求以及知識需求等情感需求之后,我先讓學生觀察了兩幅圖,一幅是愁眉苦臉的棉花姑娘,一幅是開心笑著的棉花姑娘。而這兩幅圖也隨即引起了學生的興趣,因此我順其自然將學生帶入了文章的學習中。同時,我還選擇了分角色朗讀的形式帶學生進入到了知識的學習中,并在學生朗讀結束后讓學生對這幾種益蟲和益鳥有了深刻的認識,也讓學生明白了愛護益蟲益鳥的重要性。
二、挖掘教材內容的情感因素
由于低年級小學生的思維還處于未成熟階段,所以在小學語文教材中蘊涵著豐富的情感教育因素,這些因素對于小學生正確認識好與壞、對與錯有著重要的意義,更有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所以教師要想將情感教育滲透到小學語文教學中,就要優先挖掘出教材內容中的情感因素,理解文本的深度,盡可能將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在教學中展現給學生,使學生從中獲得一定的情感體驗。
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豐富多彩,需要我們不斷進行深入挖掘。以“坐井觀天”的教學過程為例,為了使小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樹立正確的情感價值觀,促進其人格的發展,我極為重視對教材內容中情感因素的挖掘。因此,在上課之前,我首先對坐井觀天進行了深入的了解,從青蛙與小鳥的對話中認識到了青蛙的目光狹小與盲目自信,從而決定將情感教育的重點放在引導學生全面看問題以及接受別人正確意見上。為此,我將學生分為了青蛙和小鳥兩個大組,同時要求兩組進行對話式的朗讀,并且在朗讀結束后要求大家踴躍討論青蛙和小鳥的形象,從而使學生正確認識到了全面看問題的重要性。
三、運用生活實際引發情感共鳴
對于尚處于懵懂期的低年級小學生來講,他們的情感與成年人相比往往較為淺顯,所以“直球式”的情感教育很難深入學生的內心,對學生造成影響。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利用一些生活實際來喚醒學生的生活經歷,從而引發學生在情感上產生共鳴,進而獲得真實的情感體驗。但是,在運用生活實際之前,教師要考慮到小學生的理解水平,考慮他們在經驗、智力等方面與大人的差異,從而為小學生選擇適合于他們的生活實際的內容來引發情感共鳴,展開情感教育。同時,對于較為深刻的情感,教師要循序漸進展開,不能急于求成。
生活實際與情感教育相互聯系也相互作用,對于小學生的健康成長有著重要作用。以“找春天”的教學過程為例,在上課之后,我首先與為學生開展了一個小型的討論會,要求大家暢所欲言地討論自己印象中的春天是什么樣子的。一段時間過后,趁著學生對春天的興趣正足,我便將學生帶入到了對課文的學習中,并引導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聯想剛才討論的內容,從而使學生在“野花”“樹木的嫩芽”“解凍的小溪”中引發了情感上的共鳴,使學生體會到了春天的美好以及大自然的有趣。與此同時,我還引導學生在發現春天的過程中認識到了養成主動發現這一習慣的重要性。
總之,語文課堂本就是知識與情感都很豐富的世界,這也是這一學科的最大優勢。所以教師在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過程中,要將情感教育滲透到教學之中,使學生逐步認識到語文的魅力所在,從而在豐富情感體驗的基礎上促進人格上的升華。
參考文獻:
[1]潘金花,王利勇.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J].學周刊,2015(35).
[2]李茂林.關于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及其實施對策分析[J].學周刊,2016(32).
編輯 高 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