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慧瑾
摘 要:根據佛勒的教師“關注”論,教師在每個階段對專業發展的困境和瓶頸都會有共性和個性,文章根據各階段的教師專業發展階段特點及其困境分析,并在個性化需求基礎上進行共性歸類,以教師的教學素養作為出發點,結合現今流行的互聯網+技術,重新對教師專業發展服務進行審視、優化,以此來提升教師教學能力、改善教學效果。
現如今,“互聯網+”概念深入人心,基于移動互聯網的教學模式探索研究也層出不窮。 微課堂、慕課、翻轉課堂已經成為了眾多老師提高自己教學能力的有力法寶。可是這些教學模式的探索對象一般都依據學生的思維和心理,而對同樣需要快速成長的青年教師群體并沒有十分關注,所以如何根據教師各個階段的專業發展特點,聚焦其成長需要,是高校值得關注的一個問題。
一、教師專業發展各階段特點分析
根據佛勒的教師“關注”階段論,將教師專業成長期分為職前關注、早期生存關注、教學情境關注以及學生差異關注四個階段。依據此理論,每個青年教師都不可能跳過這些步驟,只能縮短每一步的發展時間,使其盡快度過“較無生產力”的時期。
第一階段,職前關注。我國目前在招聘教師時,第一關注的是招聘者的學歷、學校名次、學科專業能力,甚少對其教學能力進行評估和考核。很多老師從本科到博士學習的都是各領域的前沿知識,并沒將所學教育知識進行實踐教學,教師這個角色只是他們想象中的樣子。所以此階段青年教師急需了解大學教育教學知識。
第二階段,早期生存關注。青年教師處于適應階段,更多關注學生、同事、領導對自己的看法,很多青年教師雖然一直作為學生聽資歷深的教師講課,但真正走向講臺、轉變身份時,無法進行無縫對接,導致“教師有知識倒不出,學生想學又夠不到”的問題出現。但是教學能力的提升是一個漸進的過程,需要不斷地在實踐中總結經驗突破自我,處于此階段的老師正處于一個時刻關注他人對自己的評價并會及時進行自我調整修正的時期。
第三階段,教學情境關注。此階段教師已經通過一段時間的實戰演練,形成了自己的教學方式,并在摸索前進中逐漸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教師將精力轉向了教學技能的改進和提升,更傾向于將自己的講課深入化、精致化。
第四階段,學生差異關注。此時的教師已經進入了成熟階段,教師游刃有余,教學技能運用趨于完美。教師逐漸開始關注除教學技能以外的影響因素考慮怎樣因材施教才能取得最大的教學效益。
從佛勒的教師“關注”階段論中,不難看出第二階段的早期生存關注階段所擔負的精神壓力是最大的,因為高校并沒有給予教師太多的時間適應環境,所以幫助教師快速有效度過每一階段,是非常必要和關鍵的。
二、互聯網背景下的教師專業發展服務路徑
(一)搭建教學管理平臺,實現管理與教學有效互動
1.建立教學電子檔案,跟蹤管理進行教學培訓
教師從進校開始,各校就應為每位新進教師建立教學電子檔案進行全程跟蹤管理,按模塊設置學年制學分。模塊內容可包括修讀課程、參加線下活動、上傳分享資料以及其他與教學有關的教育內容。在評估教師的教學資歷后,對于一些共性需求給予的任務模式,是老師必須完成的,應按學年制進行考核;針對教師的個性需求,可將相關的教改、教研資料整理后推送給他們。對于教學競賽獲獎、教改論文發表等都可以在培養計劃中進行學分抵免申請,使平臺能全方位地收集到教師的第一手教學成長資料。
2.分析學生教學反饋,幫助教師進行教學反思
學生教學反饋可包括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情況,教師的教學態度、教學方法等,采用五級評價制,并在回收材料后,自動形成可視化報表提交給教師。學生教學反饋可有效控制因信息不對稱產生的教與學脫節的情況,幫助教師全方位了解學生的情況,并使教師對自己的教學實踐和理念進行反思,明確改進方向,及時調整教學計劃。學生評價項目并不強制執行,而是實行申請制度,充分尊重老師的個人意愿。此項目給予老師進行教學反思及改進的第一手資料,并能在教師進行專業發展管理、優化推送信息時作為參考信息。
(二)定向推送優質課程,線上與線下聯動促進成長
1.借助網絡研修平臺,碎片化學習提高效率
考慮到教師教學能力的差異,比如有的教師是有經驗的老教師,有的教師則是剛畢業年輕教師,的平臺進行了信息歸類分析針對性地給教師提供網絡課程服務。在職前階段,推薦發聲訓練、心理適應課程等基礎課程;早期生存階段,推薦高校示范課視頻;情境教學階段,推薦優秀微課、案例教學、翻轉課堂視頻;學生關注階段,推薦教育心理學、高教研討會等課程。這些課程可通過網絡平臺和手機App同步推送,教師可隨時隨地隨個人意愿學習和觀看,提高了教師學習效率。
2.融合線下工作坊,專業引領優化學習效果
網絡課程雖然能有效提高時間利用效率,但畢竟是單向接受的。為鞏固和強化學習成果,根據各階段的教師特點開設線下工作坊,內容涉及教學心理、教學理念、素養提升、教學設計等。工作坊采用線上報名、手機簽到,全程數字化管理模式。在發布工作坊報名公告之前,會在網上公布預修課程,教師在預修后可預留學習問題,以便在活動中更好地聚焦問題,并找到有效的解決方案。
(三)打造虛擬學習社區,倡導合作學習交流與分享
1.微格教學在線診斷,暢通教學咨詢渠道
微格教學由美國斯坦福大學首創,通過現代教育技術錄播試講,指導老師反饋意見,是系統培訓教師的教學技能時最采用廣泛的手段。微格教學將教學技能細分成課程倒入、板書設計、教學提問等很多小項。每個階段的教師可根據自己的需要進行申請,也可根據教師專業發展階段進階進行網上申請,預約錄播試講,通過專家組在線觀看視頻給予反饋,教師可通過郵件與專家遠程聯系,也可在專家在線時間在線咨詢實施聯絡,可有效改變職前教育只重視理論培訓的缺陷。
2.建設“學習型組織”,助力教師教學發展
傳統的面對面交流的教學研討會、學術研討會,已經遠遠不能滿足青年教師的成長需求,為助力青年教師的持續發展,可聯合富有經驗的專家型教師一起建立虛擬學習社區,打造跨學科、跨專業的學習型組織。虛擬社區會根據教師關注階段特點分解成多個目標任務,教師可借助網站平臺進行信息交流、共享資源、互惠互利,衍生教學研究和實踐,通過協助合作、互動討論的方式促進教師個體教學能力的提升。
互聯網給課堂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變革,學生的知識源豐富多樣,老師的角色定位不再只是單純地授予知識,更多的是去答疑解惑。教師通過個人教學反思、集體分享、專業引領,緊跟教育信息技術的步伐,能夠多方位提升自己的業務素質和專業發展。
參考文獻:
[1]王 鑫.“互聯網+教育”背景下高校教師專業發展路徑[J].繼續教育研究,2017(1).
[2]陶西平.新常態·新挑戰:探索教師專業發展的新路徑[J].中小學管理,2015(8).
[3]羅秋蘭,陳有祿,黃秉鍊.高校教師教學能力提升的妨礙因素及對策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7(3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