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琪



[摘要] 目的 探討糖尿病性冠心病患者實施動態心電圖診斷的價值。 方法 對該科室2015年6月—2017年5月間50例糖尿病性冠心病患者(糖尿病性組)和50例冠心病無糖尿病患者(非糖尿病性組)進行研究觀察,對患者實施動態心電圖及常規心電圖檢測,總結不同人員、不同檢測方式的診斷效果。 結果 糖尿病性組AVGHR明顯高于非糖尿病性組(P<0.05),糖尿病性組RMSDD、SDNN、PNN50明顯低于非糖尿病性組(P<0.05)。動態心電圖對心肌缺血、心律失常檢出率明顯高于常規心電圖(P<0.05)。 結論 糖尿病性冠心病患者實施動態心電圖診斷效果良好。
[關鍵詞] 糖尿病性冠心病;動態心電圖;診斷;常規心電圖
[中圖分類號] R587.1?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8)09(a)-0065-02
糖尿病和冠心病均是臨床常見的慢性疾病類型,而研究發現糖尿病也是冠心病發生的獨立危險因素[1]。糖尿病性冠心病是糖尿病患者較為常見的并發癥,且糖尿病性冠心病也是導致糖尿病患者死亡的重要因素,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安全。加強糖尿病性冠心病患者的早期診治是減少患者死亡率,延長患者生存期的關鍵。但糖尿病性冠心病患者早期癥狀不明顯,極易被忽視,影響診斷效果。目前心電圖技術不斷進步,心電圖在心臟疾病診斷中的應用逐漸增多。動態心電圖是當前新型心電圖診斷技術,可持續性動態監測心臟狀況。為進一步明確動態心電圖對糖尿病性冠心病的診斷效果,該研究對2015年6月—2017年5月間50例糖尿病性冠心病患者及50例冠心病無糖尿病患者的動態心電圖的檢測結果實施了對比,并將動態心電圖和常規心電圖檢測效果進行了對比,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對該科室50例糖尿病性冠心病患者(糖尿病性組)和50例冠心病無糖尿病患者(非糖尿病性組)進行研究觀察。糖尿病性組患者年齡范圍47~79歲,平均年齡60.4歲(s=9.6);性別分布:男/女為29/21;冠心病病程跨度1~8年,平均病程4.7年(s=3.1);空腹血糖7.3~8.9 mmol/L,平均8.1 mmol/L(s=0.7);餐后2 h血糖11.5~14.2 mmol/L,平均12.8 mmol/L(s=1.1)。非糖尿病性組患者年齡范圍46~79歲,平均年齡60.3歲(s=9.8);性別分布:男/女為28/22;冠心病病程跨度1~8年,平均病程4.6年(s=3.1);空腹血糖4.2~6.0 mmol/L,平均5.2 mmol/L(s=0.7);餐后2 h血糖6.0~7.6 mmol/L,平均6.8 mmol/L(s=0.6)。對非糖尿病性與糖尿病性組患者一般基線資料(年齡、性別、冠心病病程)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納入標準: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性冠心病患者參照WHO診斷標準(1999年)確診[2];患者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自愿配合檢查過程;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該研究課題。排除標準:原發性心臟疾病患者;其他臟器或組織嚴重病變患者;已經采取相關影響檢測結果藥物治療患者;妊娠、哺乳患者;檢查配合度較差患者;精神障礙患者。
1.2? 方法
對所有糖尿病性組患者均進行動態心電圖及常規心電圖檢測,非糖尿病性組患者實施動態心電圖檢測。實施常規心電圖檢測時,指導患者采取平臥位,由醫護人員輔助患者進行情緒調節,保持身心放松,為患者調整合適室溫及濕度,指導患者保持呼吸平穩,減少外界因素對檢測結果的干擾。實施日本光電ECG-135012導聯心電圖實施檢測,按使用說明書實施12導聯放置電極,包括肢體Ⅰ、Ⅱ、Ⅲ導聯,加壓單極肢體aVR、aVL、aVF導聯,胸前V1,、V2、V3、V4、V5、V6導聯。導聯過程中需保持基線平穩,避免出現干擾狀況,避免圖像模糊不清。
實施動態心電圖檢測時,指導患者采取平臥位,患者進行監測期間保持心態平衡,禁止處于高磁高壓環境,對患者采取PHILIPS HOLTER M4725A動態心電圖檢查系統實施檢查,對患者進行24 h動態監測,監測患者日常生活狀態下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等狀況,監測患者ST-T段變化狀況、24 h平均心率(AVGHR)、24 h內相鄰兩個正常RR間期差的均方根(RMSDD)、24 h內相鄰兩個正常RR間期標準差(SDNN)、24 h內相鄰兩個正常RR間期差>50 ms占有率(PNN50)。
1.3? 觀察指標
①總結不同人員實施動態心電圖檢測的結果差異性。②總結糖尿病性組患者實施不同心電圖檢測心肌缺血的效果。心肌缺血判定標準:常規心電圖檢測:ST段下移幅度>0.05 mV,T波
1.4? 統計方法
數據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處理,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計量資料,行t檢驗。用率(%)表示計數資料,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不同人員實施動態心電圖檢測的結果差異性分析
糖尿病性組AVGHR明顯高于非糖尿病性組(P<0.05),糖尿病性組RMSDD、SDNN、PNN50明顯低于非糖尿病性組(P<0.05)。見表1。
2.2? 糖尿病性組患者實施不同心電圖檢測心肌缺血的效果分析
動態心電圖對無癥狀心肌缺血檢出率及心肌缺血總檢出率明顯高于常規心電圖(P<0.05)。見表2。
2.3? 糖尿病性組患者實施不同心電圖檢測心律失常的效果分析
動態心電圖對房室傳導阻滯、房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律失常檢出率明顯高于常規心電圖(P<0.05)。見表3。
3? 討論
糖尿病性冠心病患者病情更為嚴重,患者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相關心血管事件發生風險進一步升高,患者預后較差。因此,及早確診糖尿病性冠心病在改善患者預后中具有重要意義。但糖尿病性冠心病患者發病過程中多無明顯癥狀,因此極易被忽視,臨床診斷效果不佳。常規心電圖檢查是臨床診斷心臟疾病的常用方式,該方式主要通過對特定時間患者靜態心電狀況來輔助疾病診斷,其在臨床運用較為廣泛,但其檢測時間受限,僅能了解患者靜態下數次心動周期狀況心動周期狀況,對于間歇性、一過性心電異常狀況常出現漏診,且患者檢查時情緒、環境狀況對檢測結果影響較大[4]。動態心電圖是在日常生活狀態對患者24 h持續監測心電活動的檢測方式,該檢測方式可有效彌補常規心電圖的不足,對心電信號記錄周期更長,可提升間歇性、一過性心電異常檢測效果[5-6]。該研究中動態心電圖對心肌缺血、心律失常檢出率明顯高于常規心電圖,說明實施動態心電圖檢測優勢更大,可減少漏診。糖尿病性組AVGHR明顯高于非糖尿病性組,RMSDD、SDNN、PNN50明顯低于非糖尿病性組,說明糖尿病性冠心病患者心率變異指數更大,糖尿病患者在代謝紊亂狀態下引起微血管病變,引起冠脈損傷、心肌損傷,引起心率變異,從而誘發冠心病及相關心臟不良事件。
綜上所述,糖尿病性冠心病患者實施動態心電圖診斷可有效檢出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狀況,運用價值高。
[參考文獻]
[1]? 劉萍.動態心電圖對糖尿病性冠心病患者的診斷意義[J].中國民康醫學,2015,27(24):32-33.
[2]? 陳巖,王亞偉,趙欣,等.動態心電圖診斷糖尿病性冠心病的價值研究[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6,10(10):72-73.
[3]? 周拴蓮.動態心電圖對糖尿病性冠心病的診斷價值分析[J].臨床研究,2016,23(1):72-73.
[4]? 孫艷輝.探討聯合運動負荷心電圖及12導聯動態心電圖對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診斷價值[J].糖尿病新世界,2017, 20(8):60-61.
[5]? 常小燕.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動態心電圖的心率變異性和碎裂QRS波特征分析[J].航空航天醫學雜志,2016,27(1):25-27.
[6]? 程紅.動態心電圖對糖尿病性冠心病的診斷價值探討[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5(9):992-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