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志華
摘 要:計算能力是小學生應具備的基本技能,也是他們今后學習數學的基礎。當前小學生計算仍然存在算不準、算不快、不懂算理等一些問題,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改善這些問題:情境導入問一問,培養問題意識;自主探究算一算,倡導算法多樣化,更要追求算法的最優化;算理算法說一說,培養運算思維意識;用科學的訓練方法練一練,提高學生計算能力。
關鍵詞:改進;計算教學;發展;運算能力
中圖分類號:G623.5文獻標識碼:A收稿日期:2018-08-22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指出,小學生運算能力不僅是一種數學操作能力,更是一種數學的思維能力,培養運算能力有助于學生理解運用算理,尋求合理簡潔的運算途徑解決問題。計算教學貫穿整個小學數學教學的始終,計算能力是學生必備的數學能力,然而學生在計算過程中仍存在一些問題,表現在算不準、算不快、算法單一上。我們通常認為是學生粗心,其實造成學生計算錯誤的原因很多,如算理不懂、方法不當、態度不端正等,這些都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了小學生計算能力的發展。所以我們需要重新審視我們的計算教學,正視并改進計算教學,發展學生的運算能力。
一、情景引入問一問,培養問題意識
在教學中,我選擇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引入教學,體現了數的計算是因解決問題而產生的,溝通了數學與生活之間的聯系。如三年級下冊《兩位數乘兩位數》教學時,我設計了這樣的教學情景:學校準備舉行三年級閱讀比賽,王老師到書店購買一批圖書。出示主題圖,你從圖上得到哪些數學信息?(我發現每套書有14本,王老師買了12套)你能提出什么問題?(一共有多少本)又如五年級下冊《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教學(教材安排的是回收生活有用垃圾的計算,我做了一個調整),出示學校正在舉行的乒乓球、籃球、足球比賽情景,接著出示五(2)班學生喜歡這幾種球類的扇形統計圖,問從中你得到了哪些數學信息?(生1:我知道五(2)班喜歡足球的人數占全班人數的二分之一。生2:我看到五(2)班喜歡籃球的人數占全班人數的八分之一。生3:我發現五(2)班喜歡乒乓球的人數占全班人數的十二分之一……)根據這些信息,你能提出一個數學問題嗎?(生1:喜歡足球的學生比喜歡籃球的學生人數多多少?生2:喜歡乒乓球和喜歡籃球的學生人數一共是多少?)這些情景的創設都是從學生的已有經驗出發,既找準了新舊知識的連接點,喚醒了學生潛在的認識,也引發了學生的學習和解決問題的動機,培養了學生的問題意識。又如,我在剛剛指導學生們學習《最大公因數》這一內容時,就結合了王叔叔給家里長16分米、寬12分米儲藏間鋪地磚的教學情景,學生提出:可以選擇邊長為哪幾種尺寸的地磚?選擇哪種地磚要的塊數最少?(這里教材的安排是找出兩個數的最大公因數),我對教材做了一個調整,目的是想抓住數學學習的本質,突出最大公因數的意義。它符合課程標準提出的: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生動的、有價值有意義的、富有挑戰的。情境創設不只是為了引出教師想要問的問題,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情境中學會從數學的角度去分析和思考現實生活中的問題,提煉出當堂課所需探索和研究的數學問題。
二、自主探究算一算,培養多樣思維解題意識和擇優而解意識
由于學生們已有學習經驗的積累,我在計算課教學時,要尊重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尊重學生個體差異,讓學生有選擇地、嘗試用自己“會”的方法去計算,體現分層次的學習。比如,我選擇了放手讓學生自主列式、嘗試計算,出現了多樣化的解題方法。如《兩位數乘兩位數》教學:每套14元,王老師要買12套,需要多少元?我尊重了學生的想法以及知識差異,并在已有知識基礎上,鼓勵學生獨立思考,讓其自主探索呈現計算方法的多樣化,從不同角度解決問題。學生們的解決方法有五種(見下圖)。
師問:這兩個除法豎式有什么不同?怎樣處理?讓學生經歷從事教學活動,有效溝通圖形表征、算式表征和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算法之間的聯系,并掌握兩位數(不進位)的計算方法。
倡導算法多樣化,標志著價值取向從關注學生的知識與技能的獲得轉變為關注學生個性化的主動發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給學生提供展示算法的平臺,使學生在相互學習、相互交流中拓展思路,還應引導學生通過比較多種算法來優化自己的算法。
三、算理算法說一說,培養運算思維意識
運算能力的內涵在新課標中明確地指出:“運算能力是指根據法則尋求合理運算。”它有三層含義:一是計算,二是理解算法,三是方法合理。它們是運算能力的基本能力,也是學生運算能力的表征。我們的計算課教學不能停留在傳統的教法中,而要關注學生的體驗、運算的邏輯和算法的合理性,也就是我們在學習中要引導學生去思考,去解決為什么這樣算、還可以怎樣算、怎樣算更好等一系列問題。如《除數是整數的小數除法》教學中,媽媽買了4千克蘋果,付了25元,售貨員阿姨找回媽媽2.6元,學生們提出的問題是每千克蘋果多少元。在解題方法的展示中,我就很注重讓學生們說說他們的想法,有些學生說他們把有小數除法的計算轉化成整數除法的計算,把22.4÷4= 5.6(元)中的22.4元轉化成224角來計算,商是56,再把56角轉化成5.6元;有的學生把22.4分成了20和2.4,20÷4=5,2.4÷4=0.6,5+0.6=5.6;還有的學生用豎式來解答,他們先用22.4除以4商5,再用余下的24除以4等于0.6,所以22.4除以4等于5.6元。為了讓學生們明白豎式中商6這里的小數點什么時候打,師追問:“這里的6表示什么?”(表示6個0.1,所以在商6后,要在6的前面點上小數點)為了讓學生們明白豎式中的第二步,師問:“把余下的2.4平均分成4份,這里的小數點要不要打上?”(理由是當我們把2.4看成了24個0.1,就可以把這個小數點隱藏起來)運算能力的培養要抓住關鍵詞:算理、算法、尋求合理解決。這個尋求是一個動詞,是指在教學讓學生有針對性地學習活動經歷,讓學生去自主尋找探索,一要探索方法,二要尋找探索更加合理的計算途徑,讓學生不斷提升計算能力,不僅關注算理算法的合理,還要關注運算的簡潔合理。如25×12,除了讓學生們會算,教師還要鼓勵學生會簡潔地算(可以看成25×4×3,25×4可以馬上算出來),這就不是平淡的計算,而是方法和能力,這就是運算能力。所以在計算課教學中,我們要特別強調:要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在這個基礎上,經過相應的培養,獲得由運算知識和運算基礎向運算能力的轉化的技能。
四、科學指導練一練,促進計算能力提升
抓訓練,是課標的明確要求,但不能機械地重復地訓練,要注意科學進行訓練,這就需要教師有計劃有目的地指導學生練習。第一點抓口算訓練,口算訓練是運算能力的起步,并且是筆算的基礎。口算訓練要多樣化,練習要主動有趣,才能激發學生學習,而這個過程中需要注意重難點,并且要有針對性,才能提高實效。比如,20以內進位加法中大數加小數,退位減法中17-8=?17-6=?17-9=?這些數大,比較容易出錯,那么我們就要針對容易出錯的題加強練習,還有表內乘除法,7、8、9的口訣。第二點抓筆算訓練,筆算就是豎式計算,要規范豎式的科學性,同時加強說理訓練,讓學生通過說進一步理解,在筆算中應盡量抓關鍵抓專項訓練。如除法的筆算注重關鍵步驟,筆算要引導學生分析道理,這樣才能增強學生對解題方法的理解,同時還強調練習中的思考性,以此提高學生運算中的思維含量,讓學生在練習中去思考為什么,這樣做可以嗎?還有不同的方法嗎?這樣才能在運算練習中主動學習。第三點加強運算良好習慣的培養,這對學生學習發展有用,對學生終身受用。同時要培養學生良好的檢查習慣、驗算習慣、驗算方法的運用等。
總之,在計算課教學中,我們既要吸收傳統計算教學的精華,也要發揚新課改“以人為本”的理念,不斷總結經驗,改進教學方式,使學生在算理、算法和技能等方面得到提高,這才有利于提升學生的數學運算能力。
參考文獻:
[1]陳美青.改進計算教學導入的“四字訣”[J].福建教育,2013(22):52-53.
[2]薛 棟.貫徹“課程標準”改進計算教學[J].小學教學設計,2006(17):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