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冬梅
摘 要:初中英語教師應通過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運用生動的教學方法、打好扎實的基礎功底來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從而提高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教學中,教師要多鼓勵,教法要豐富,多媒體要善用,簡筆畫要拿手。
關鍵詞:初中英語;激發興趣;師生關系;多媒體
中圖分類號:G633.41文獻標識碼:A收稿日期:2018-09-26
興趣是開啟學生心扉的金鑰匙。我認為,培養興趣要從兩個方面入手。
一、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心理學家認為,表揚做得好的比懲罰或批評做得不好的學生更能鼓勵他們把學習搞好?,F在的學生大多數是獨生子女,生活條件優越,聽不得嚴厲的批評和責罵。因此,為了優化師生關系,每天我在進入教室前,首先調整好自己的情緒,以最輕松愉悅的心情踏進教室,以最和藹可親的態度與學生相處。我從不輕易當著眾人的面去批評某個學生,而是經常鼓勵那些在學習上取得點滴進步的學困生,與他們誠懇談心,一起尋找其學習成績上不去的原因,教給他們一些切實可行的學習方法,鼓勵他們“笨鳥先飛”,幫助他們克服由于非智力因素造成的障礙等。這一切會很快地誘導每個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并讓其盡最大的努力去學習。
二、多變得體、生動活潑的教學方式
1.用情景教學法教學單詞、短語和語法
用情景教學法可以把一些單詞和短語的含義表達得非常清楚。如在教單詞find和look for的區別時,我一邊做尋找鋼筆的動作一邊自問自答:“what am I doing?”“I'm looking for my pen.”隨后我從桌內取出我的鋼筆說:“Oh, it's here. I find it. It's in my desk. ”我重復朗讀find和look for 兩個詞語,通過這種有聲的示范表演,學生馬上明白了find和look for的區別。
再如,為了讓學生學習和掌握現在進行時的一般疑問句及其肯定/否定回答,我一邊做動作一邊與學生一來一去問答,使學生不知不覺地在交際過程中掌握了新句型的要點結構及其用法。
2.用多媒體教學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
多媒體集圖形、圖像、聲音、動畫、文字于一體,能刺激學生不同的感官,激發和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營造語言氛圍。
在聽力訓練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把聽力練習打到屏幕上,錄上聲音,反復播放,如還有困難可把聽力內容也打到屏幕上,看懂后再重新聽,學生見到文字內容并理解了練習,難度降低了,每個學生都有收益。上閱讀課時,在學生閱讀課文之前可以讓學生一邊觀看圖片或錄像一邊聽課文錄音,此舉既可以訓練學生的聽力,又可以幫助學生下一步對課文的閱讀理解。教師還可以利用圖片創設場景并提示key words,要求學生先說后寫,或在閱讀訓練后安排這樣的練習。
3.用簡筆畫提高學生的認知效率
我認為對所有的外語教師,特別是那些教初級英語的教師來說,簡筆畫是一項必不可少的技能。我在教動詞speak、talk、say和tell時,就畫了四幅簡筆畫,寫了四段話來進行講解。畫一是一個人站著,我對著這個人說:“He is speaking. He can speak English. ”學生們明白了,speak表示演說,或表示會說某種語言。畫二是兩個人面對面站著,我說:“They are talking . They are talking about an English film.”學生們明白了,talk是表示談論,是兩個人以上的交談。畫三是一個女孩站著。我說:“She says I'm a student. I'm a girl.”學生明白了,say強調的是說話的內容。畫四是一個人對著另一個人的耳朵說話。我說:“Kate tells Joan to go home.”很顯然,tell的說主要是“告訴”之意。通過四幅圖的講解和分析,學生們很快掌握了它們的區別。當我給出綜合練習,讓學生用上述四個動詞填空時,他們的準確率達到90%以上。
4.用口訣、諧音來解決一些問題
英語中動詞、形容詞及副詞的詞形變化均有雙寫形式,教給學生用“一元一輔,又重又短”的口訣,能使學生很快掌握哪些需雙寫,而哪些不必雙寫。直接引語變間接引語、人稱代詞的變化的學習是最難的,當我教給學生“一主二賓三不變”的口訣后,學生們很快掌握了人稱代詞變直接引語為間接引語的技巧。
學生也可用漢語諧音來巧記單詞。例如,記住“父親的脖子里長了一根羽毛”,就可以記住father 、feather兩個單詞;記住“戴手套的姑娘,哥哥我愛你”就可以借助love記住glove(手套)這個單詞;記住“律師老爺”,就可以記住lawyer這個單詞。
三、結語
濃厚的興趣、扎實的基礎、運用自如的交際能力是英語教育的關鍵,教師應注重采用合適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興趣。
參考文獻:
[1]楊 琴.淺議互動教學激發初中學生英語學習興趣的策略[J].英語教師,2016(5):64-66.
[2]張艷華.多媒體在初中英語教學中的應用與反思[J].甘肅教育,2008(1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