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芳波
摘 要:本文對電力行業環保脫硫目標達成的相關措施進行探究,在解析電力行業環保脫硫必要性的基礎上,闡述現階段我國電力行業節能減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具體是從長效機制、經濟效益、分布狀況等幾個方面論述的,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推進我國行業環保脫硫進程的幾點對策與建議。希望在降低SO2排放量,推動電力產業升級與發展進程方面有所幫助。
關鍵詞:電力行業;現狀;SO2;環保脫硫措施
中圖分類號:X70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064(2017)22-0001-02
現階段,國內發電依然以煤炭燃燒為主,火電廠為燃煤大戶,在運行的過程中會對外釋放大量的SO2,SO2又是引發酸雨生成的罪魁禍首。在科學發展觀、可持續發展理念廣泛推行的局勢中,要徹底處理SO2對環境污染的問題,對高硫煤的開采力度進行約束以及研發與推廣清潔煤技術之外,推廣脫硫技術是緩解火電廠SO2污染的重點。本文以電力行業環保脫硫文論點,做出如下論述內容。
1 析電力行業環保脫硫的意義
首先,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發展中國家,人口數量最多,人均資源占有量極低,相關資料記載我國石油探明儲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5%,長期以煤炭為主要一次能源的國情特征,要求電力工業務必踐行綠色發展之路,朝著煙氣脫硫設備國產化方向發展,一方面可以達到減縮工程造價的目標,另一方面也推進了電力行業技術個性與產業升級進程。
其次,我國做為排污大戶。電力行業已經演變成中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目標實現的重要支柱。電力在我國資源利用、生態環境保護中發揮的作用是不容小噓的。相關文獻資料記載,本世紀初期國內火力發電與供熱用煤咱全國煤炭總儲量中所占比重高達51%,形成的灰渣在全國占有比例高達70%,SO2排放量在工業領域所占比重高達55%,在世界上眾多國家中我國SO2排放量位居首位。新時期下,電力行業發展的重要任務為沖破環保與資源的局限性,扭轉高投資、高成本、低收益的發展模式,構建綠色發展局面,從根本上調整我國SO2污染現狀,減輕土壤與水體酸化程度,維護農作物產量以及金屬與建筑結構的完整性,綠色工業發展的情景中,個體身心健康也有所保障。
最后,電力行業環保脫硫目標的達成也是節約型社會發展的需求。在經濟全球化時代中,資源問題已經演變成全世界共同面對的戰略性問題。在人口數量逐年增多,社會經濟發展迅速的情景中,資源消耗量也勢必加大。“加快建設節約型社會”的提議已經上升至國家政策的層次上,節約型社會的構建,生產領域應該起到模范作用[1]。相關文獻資料記載,本世紀初期,我國生產總值在世界經濟總量所占比重僅為4%,但是卻消耗了占世界總量8%的石油、10%的電力、31%的煤炭和30%以上的鋼材與水泥。電力行業環保脫硫相關措施的推行,是提升我國空氣質量的有效辦法,構建環保、友好、和諧社會,造福子孫后代。
2 國內電力行業節能減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2.1 電力節能減排的長效體制的問題
認識到酸雨危害性以后,我國對節能減排、電力行業環保脫硫工作給予了一定的重視,國務院頒發了專門的方案并參照電力行業發展特點編制了相關政策與法律,但是目前電力行業環保脫硫多數還是依賴行政性的法律法規等,借助市場機制去引導環保脫硫發展進程所取得的效果還是不盡人意的,多種政策與手段整合的實用價值并沒有充分發揮出來,故此積極構建電力行業環保脫硫與節能減排工作的長效體制,借用法律與長效市場體制的合力效果去推進電力行業環保脫硫發展進程。
2.2 電力企業的經濟效益的問題
在經濟市場環境作用下,電力行業發展質量與電價、燃料(煤)價格密切相關,特別是火電企業的經濟效益[2]。最近幾年中,煤價、排污費與水費均處于逐年上漲的態勢中,火電企業為了追求更大的經濟效益,所以環保脫硫目標的實現受到一定阻礙。
2.3 電力企業的分布問題
眾所周知,煤炭為火電企業發展進程中所需的主要資源,致使火力企業在選址環節中過度的重視煤炭成本,而沒有考慮到生態環境的承受能力,火電企業密集的現象導致部分區段的空氣污染現象日益嚴重化,使建廠區段生態環境遭到破壞。
2.4 其它問題
電力行業環保脫硫工作的運行還受到其他因素的制約。常見的有脫硫裝備的質量與運行效率、煤炭質量下滑以及企業運營經驗與設備運轉規范性短缺等,都會導致脫硫效率下降。比如說煤炭質量不達標使發熱量受到影響,此時灰渣與SO2排放量上升,對設備性能造成負面影響,火電廠耗電量增加的同時,發電效率降低。
3 我國行業環保脫硫對策與建議
3.1 整改我國電力產業布局
當下國內工業用電量在全社會用電量所占比重依然居高不下,通常在75%以上,輕、重工業用電量比值約為0.25。我國與西方發達國家工業用電量36%~46%相比較,存在一定差距。雖然鋼鐵、有色金屬、化工、建材四大重工業行業為社會經濟發展做出重大貢獻,但是其也演變成促使全社會用電量迅速增加的主要力量。
故此應該以國內工業發展實況為基點,側重點在于處理四大用電行業的高耗能與工業節能環保問題,借助整改國內電力產業結構布局的方式,在高端科技的協助下去扭轉國內重工業的粗放型、高能耗發展模式,借此途徑去達到管控國內電力行業SO2排放量逐年增加的局勢,實現環保脫硫目標。
3.2 合理調控電力結構
相關資料記載,我國核電裝機容量在全國所占比重不足1.5%,與世界17.1%平均水平存在較大懸殊性。加大核電所占比例,用核電將部分煤電取而代之,一方面能夠滿足我國逐年增加的資源需要,另一方面也能夠優化能源結構、降低對國外能源采購力度,在行業可持續發展目標實現睡覺昂發揮的作用是極為顯著的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此外,從發展安全性與管理便捷性角度分析,核電布局不易擴散,借此途徑達到強化能源消費中心和資源中心統一性的目標,從緩解煤炭資源遠程運輸對環境造成的壓力角度分析,核電站選址最好在東南沿海經濟發達區段。endprint
國外發達國家相關研究已經證實,可再生能源發電效率處于較高水平,這對電力行業環保脫硫目標的實現起到的作用是極為大。現階段國內可再生能源發電比重僅為0.12%,可以推測的是其具有很大的發展潛力,我國東部沿海區域加快發展風電是極為有效舉措[3]。參照國內到2020年國民人均GDP是2000年的兩倍,預設到2020年我國電力總裝機容量將高于10億千瓦,聯系現階段國際高端水平與現階段國內現有水平,提議2020年我國電力結構建設目標如下:水電(25%)、核電(5%)、風電(5%)、其他清潔能源(包括燃氣等)3%、火電(62%)。對上述各個能源所占比重進行解析,火電比重是現階段世界平均水平,是比較現實的。
3.3 加大火電廠SO2排放量管控力度
本世紀初期,國內建設并運行的燃煤電廠脫硫機組裝機容量大概1.04億千瓦,與10年脫硫機組總裝機容量相比較有大幅度上升兩倍多。在火電發電量增張的局勢中,電力行業SO2排放量有所下降。國內大氣污染依然是較為嚴重化的,被酸雨侵蝕的土地面積在國土共面積所占比重高達30%。但是在技術、資金等多樣因素的作用下,截至今日我國依然不具備20千瓦以上機組煙氣脫硫的設計與設備配套能力,所以在后續的發展中應該積極從國外采購設備的同時,國內相關人員對其進行組裝。加大技術創新力度,研制適合中國國情發展的火電廠煙氣脫硫工藝,為國內大氣環境質量的提升做出貢獻。
當下國內大概有3億千瓦的火電機組還沒有裝設脫硫設備,所以應該加大力度推動該類機組脫硫設備構建進程,與此同時,對已經建設并投入使用的火電廠脫硫設備,應該加大對其日常巡檢力度,確保其運轉的規范性與高效性,在這樣的情景中,火電廠環保脫硫、節能減排目標的實現才會指日可待。
3.4 進一步加強并執行電力行業的產業政策
面對現階段國內電力行業所占比重較大的高能耗小機組現實問題,應該在現存政策基礎上對其標準進一步提升,全面貫徹落實“以大代小”的原則,即廣泛推行大容量機組[4]。2010年之前,煤耗指標高于380克/千瓦時的小火電機組為關停重點;到2015年之前均以世界供電煤耗的平均水平為平均,把高于350克/千瓦時的火電機組關停設置為重點,借此途徑最大限度的減縮火電行業能源消耗量,達成環保脫硫目標。
例如在本世紀初期,國務院批準了國家環保總局制定的《酸雨控制區和二氧化硫污染控制區劃分方案》,其中和火電廠燃煤有關的內容有在本世紀前十年中,國內現存電廠燃煤含硫量高于1%的要安設脫硫裝置或實施具有相應效果的減排SO2的措施,SO2的排放實施收費標準。新修訂的《大氣污染防治法》中做出如下標準:對新建、擴建排放SO2的火電廠,一旦排放量高于設定的污染物排放標
準或總量管控規定的,務必構建配套脫硫、除塵裝置或應用他類管控SO2排放、除塵的對策[5]。預計本世紀前十年,濕法煙氣脫硫設備國產化率達100%,他類煙氣脫硫工藝的設備國產化率大于95%。國家電力公司也對現有污染源頒發了《火電廠環境保護技術監督規定(試行)》。
4 結語
綜合全文論述的內容,對電力行業環保脫硫目標實現的意義有更為全面的認識,同時掌握了幾種促使上述目標實現的對策,即整改我國電力產業布局、合理調控電力結構、加大火電廠SO2排放量管控力度以及進一步加強并執行電力行業的產業政策等。在環保理念深入人心的局勢中,社會經濟對電力資源需求量更大,積極構建電力環保脫硫產業愈發重要。
參考文獻
[1]王福榮.東方電氣:“近零排放”并不難[J].國企,2014,(8):31-33.
[2]環保法促使電力行業變頻器高盈利發展[J].變頻器世界,2015,(22):163-214.
[3]張秀麗.節能調度對電力企業的影響及對策[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16,(11):128-129.
[4]張蕾,馮飛,張鵬高,馮秀.嚴峻環保形勢下高職熱能動力專業學生的就業探析[J].教育觀察:上半月,2016,(7):12-13.
[5]黃冬祎.生活垃圾焚燒發電行業發展現狀及經濟效益計量分析——以A環保電力有限公司為例[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7,(22):107-27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