闕師廣
摘 要:語文學科的靈魂是閱讀,也是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的有效途徑。在語文課堂中教師通過課內閱讀和課外拓展的有效結合,能夠激發學生對文學作品的興趣,進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針對課內閱讀和課外拓展的結合進行分析,并提出切實可行的建議。
關鍵詞:課內閱讀;課外拓展;結合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對小學生的語文閱讀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學生的閱讀不應被教師的分析所替代,作為學生的個性化學習行為,需要教師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的行為和能力,倡導創意性的閱讀,拓展學生的思維,提升閱讀質量。”現階段使用的教材不足以滿足學生閱讀能力的鍛煉需求,因此需要有效結合課外拓展閱讀來豐富學生的知識面,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整體語文素養。
一、現階段小學語文閱讀的教學現狀概述
現階段各類電子產品花樣百出,相對于書籍、電視、電子游戲等更容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并且在其中獲得的樂趣也多于從書籍中獲得的樂趣,在家庭和學校中沒有創造有效的閱讀學習環境,相應的也沒有養成閱讀的好習慣,所以學生普遍對閱讀的興趣不高。部分學生將學習的重點放在課堂學習中,更注重對課本教材知識的學習和掌握,課后也是對相關知識點的練習,基本上不看教材以外的書籍。即使有部分學生能夠做到積極參與到課外書閱讀中,但是沒有做好課外拓展與課內學習的平衡,致使學習的成效并不高。教師雖然在課堂中能夠鼓勵學生進行課外書籍的閱讀,但是缺乏對閱讀方法的指導和習慣培養,學生對于課外拓展存有較大的盲目性。
二、課內閱讀與課外拓展有效結合的對策
(一)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拓展結合
在課堂上適時抓住有利的契機鼓勵學生開展課外閱讀,應在學生感興趣的基礎上有效地執行,因為只有學生在課堂上因某題材的閱讀產生興趣后,才會在課外自主進行相關的閱讀拓展。可以從以下三點進行課內閱讀和課外拓展的結合:
第一,推薦與課文體裁相似的課外讀物,小學語文教材中,其細膩的感情抒發借助了不同的文章體裁,所以教師在課堂閱讀教學中結合課外拓展時,應在教材的基礎上推薦相關的課外讀物。不僅有助于幫助學生積累知識,還能幫助學生了解不同體裁對抒發感情的作用。例如,人教版語文五年級上冊學完《泊船瓜洲》《秋思》《長相思》三首古詩詞后可以引導學生閱讀《十五夜望月》《秋風引》等思鄉詩詞,進一步引導學生在閱讀詩歌中體會作者的思鄉之情。
第二,借助課文經典的人物,在課外搜集相關人物的故事,例如學習完《狼牙山五壯士》后,教師可以讓學生搜集相關的抗日英雄故事,在了解到這些英雄身上的閃光點后,培養其愛國情感。
第三,推薦與文章同類別的圖書,小學教材的編寫通常是選取了一本書中經典的且適合學生閱讀的文章。所以教師可以以此為切入點,選擇適合高年級學生閱讀的圖書,進行課外閱讀的拓展。例如,人教版語文六年級下冊學完《魯濱孫漂流記》《湯姆索亞歷險記》后,可以引薦學生閱讀完整的書籍,進而了解這些鮮明的人物背后的故事,拓展課外閱讀的知識面。
(二)閱讀方法指導和閱讀總結的結合
閱讀的目的在于積累,能夠將閱讀中遇到的好語句、詞語進行記錄,能夠有效實現知識的積累。需要教師在課堂閱讀中,指導學生用自己的方式記錄閱讀筆記加深印象,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后,并能夠運用到課外閱讀中去。課堂上可以對學生記筆記的習慣給予表揚,以此鼓勵學生堅持做讀書筆記的良好習慣。閱讀除了積累外還需要交流,在交流中不僅使閱讀范圍進一步擴大,也有利于學生思想的碰撞。需要教師定期組織閱讀交流班會,讓學生就近期所閱讀的書籍進行個人見解的表達。此外還可以開展圖書交換閱讀、美文朗讀、挑戰性閱讀等活動,激發學生閱讀的積極性。
(三)適當減負,留給學生更多的閱讀空間
學業固然重要,但是在語文學科的學習中閱讀也是學習的重要組成,教師不應將課后的學習時間禁錮在書面練習作業中,應適當給學生進行作業減負,給學生創造有力的閱讀環境。另外,對于減負后的課外時間,可以選取適合高年級學生閱讀的相關書籍給學生引薦,例如,古代詩歌、中外經典名著以及科普類書籍,以上三類書籍是最適合學生進行課外拓展的類型。古代詩歌中有《唐詩三百首》《必備古詩文》等,不僅可以在課后閱讀,也可以在晨讀中廣泛應用起來;中外經典名著有《閃閃的紅星》《小王子》《冰心兒童文學集》等。
綜上所述,在語文教學實踐中充分證明,課外閱讀的基礎是課內閱讀,而課外閱讀則是課內閱讀的延伸。因此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將重點放置在課內閱讀和課外拓展雙管齊下的工作中,不僅要提高課內閱讀的質量,還應積極對學生進行課外拓展閱讀的引導,進而有效提高小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
參考文獻:
[1]張文莉.課內深耕,課外細作:淺談課內外閱讀銜接的有效策略[J].教育觀察(下半月),2017(12):60-61.
[2]劉姣.課外閱讀與課內閱讀應有效結合[J].中國教育學刊,2016(9):105.
編輯 魯翠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