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小紅
摘 要:新的課程標準對小學生的自主能力培養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將小學生自主能力培養作為課堂教學的重要教學目標。為使學生能夠實現終身學習,教師應將自主學習能力培養列入教學進程。[1]而小學數學是學生進行數學學習的重要階段,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成為教師需要重視的課題。針對這一問題,提出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引導學生進行自主能力培養的幾點建議。
關鍵詞:小學數學;自主學習;方法
在小學數學的教學中教師應當著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以為其今后的學習養成良好的習慣。[2]基于此,筆者依據自身的教學經驗,總結出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幾點建議,僅供廣大教學工作者參考。
一、創新性導入,引導學生預習
課堂導入是教學活動的首要環節,對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具有重要影響。因此,教師要在導入環節改變傳統教學導入的枯燥、乏味,要使課堂導入體現出教師的創新精神。針對創新導入的要求,筆者現提出以下幾種意見。
(一)明確課堂競賽的內容
教師在進行課堂導入的過程中,可以利用學生的好勝心,將課堂教學內容以競賽的形式進行,即組織學生進行不同形式比賽,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自主性。[3]如,“長方體物體的包裝”教學中,教師在上課之前就可以先讓學生對帶來的長方體的實物進行包裝比賽。小學生的心理需要層次決定了他們對于比賽是極具熱情的,因此在教師布置完比賽任務時,學生都踴躍參加,積極動手,這樣的課前比賽,明顯使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鍛煉。
(二)設置問題障礙,為學生制造懸念
如果說課堂競賽內容的設置是利用學生的好勝心,那么,設置問題障礙則是充分利用學生們的好奇心。好奇心是學生積極學習的一個重要的內在驅動力,對于小學生來說,好奇心激發他們的學習欲望。因此,教師可以在課堂導入中為學生設置問題障礙,這樣學生就會帶著疑問進行自主探究學習。如,“通分”教學中,教師可以給出一組分數,讓學生比較分數的大小,如, 和 , 和 , 和 等,學生們根據已經掌握的分數知識,很快就將前兩組做出了比較,但是第三組會讓學生產生疑問,教師趁熱打鐵,在學生興趣濃厚時,對問題進行解答,給學生講解通分的知識內容。
二、創設具體教學情境
數學學習的樂趣就在于對問題的提出和解決,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通過具體教學情境的設置,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十分重要的。舉例來說,在“千克和克的認識”教學中,教師可以先出示兩個明顯具有重量區別的實物,如西瓜和蘋果,學生根據目測就可以知道西瓜較重,教師再拿出兩個大小差不多的蘋果,問學生們哪個更重,學生這時候就會感到困惑,教師可以就此展開教學活動,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千克與克的區別,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以千克計算的實物和以克計算的實物進行稱重,最后學生可以得出1千克=1000克的結論。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既完成了教學任務又對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進行了有意識的培養。值得注意的是,教師在為學生設置自主探究內容時要注意問題難易度的適中,以適應小學生的智力水平和發展特點。
三、對學生學習進行適當的方法指導
由于小學生自身的發展特點和智力因素的影響,教師在教學中還是應該對學生的學習進行適當的引導,以避免學生學習目的的模糊,進而影響學習效果的達成。[4]教師在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之外,還應該對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等進行培養。首先,教師要對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進行培養,使學生在新舊知識的學習上能夠靈活運用適當的學習方法;其次,教師要幫助學生完善其知識結構體系,讓學生的學習更具系統性。如,在“時分的認識”教學中,當時針指向1與2之間,分針指向10的時候,學生不知道此時的時間到底是1點45分還是2點45分,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小組探討,結合鐘表的模型,探究問題的答案。
四、提升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小學教學階段,讓學生在學習中經常親自體驗和操作,不僅是對學生操作能力的提高還是吸引學生注意力的好辦法。例如,在“元角分與小數”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購物情景劇的編排,有老板有顧客,看看哪一組在交易過程中沒有出現計算錯誤,適當予以獎勵,使學生在實際操作中加深對上述幾個概念的區分。再比如,“認識厘米和米”的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分別量書本和桌子的邊長,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們自然會對厘米和米的長度有一個概念。由此看來,操作體驗是小學數學教學的一個重要且有效的教學方法。
總而言之,在小學數學的教學中,教師要積極為學生搭建學習平臺,以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促進小學數學的教學水平的全面提高。
參考文獻:
[1]曲珍.淺談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J].新課程學習(學術教育),2010(9).
[2]雷秀華.談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J].學周刊(C),2010(12).
[3]吳淑芳.探索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J].課程教育研究(新教師教學),2013(36).
[4]吳淑蘭.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J].現代教育科學(小學教師),2014(1).
編輯 李博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