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茂俠
摘 要:小學語文生成性教育教學對于學生情感的熏陶起著決定性作用,實現了小學語文教學生成的高效性,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教學效果,為學生的性格及情感塑造創造了良好的條件,而且提高了學生感知世界的能力,同時提高了個人的創造力,為教育事業的長遠發展奠定了基礎。
關鍵詞:小學語文;生成性;有效性
隨著課堂教學改革的不斷發展與深入,教師開始注重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把更多的目光投向學生。因此,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學內容的組織、教學方式方法的選擇出現了許多新的變化。針對上述情況,我們提出的生成性課堂教學是充分發揮師生雙方積極性的教學模式,隨著教學活動的展開,教師與學生的思想和教學文本不斷碰撞,創造火花不斷迸發,新的學習需求、方向不斷產生,學生在這個過程中興趣盎然,認識和體驗不斷加深,思考和感悟時有形成,學生獲得了多方面的滿足和發展。
一、生成性教學的內涵和意義
(一)生成性教學有利于思維模式的建立
生成性語文教學是生成性思維模式下產生的教學形態,在教學過程中表現為目標的生成、教學內容的生成以及教學過程的生成,教師根據生成性教學目標制訂生成性教學方案,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相應的教學方法。由于生成性教學具有隨機性和靈活性的特點,所以教師要隨時調整教學方式及內容,運用合適恰當的教學方法,使生成性教學理念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形成創新型教學模式,適應教育事業人才的需求。與此同時,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而且提高了教學的質量[1]。
(二)生成性教學是人性化教學的體現
生成教學的本質是一種人性化教學精神的體現,隨著教育事業的改革,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在教學過程中占有重要位置,所以打破傳統教學模式,不斷地實施生成性教學是培養綜合性素養人才最佳的途徑,讓學生在實踐互動中獨立思考、發揮探索精神及領悟能力,推進了教學方向的發展。
二、生成性教學視角下小學語文教學的特點
(一)提高了教學的高效性及課堂氛圍的活躍開放性[2]
由于生成性教學課堂具有活躍、開放的特點,而且是動態式教學過程,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空間與思維都是動態變化的。由于教學環境與教學氛圍制約著教學效果,對教學內容起著催化作用,因此學生不拘泥于傳統教學固定、標準化思考模式,提升了教學空間氛圍的活躍跳動性,讓學生互相交流,自行發表自己的想法與看法,實現了教學模式的動態高效性。
(二)生成性教學模式向多樣化、靈活化方向發展
生成性教學視角在小學語文教學方式上體現得更加靈活以及多樣化,在傳統教學的模式上讓師生站在平等的立場上互相交流、共同探索,展現了人性化教學思想,并且實現了課堂與多媒體教學手段相結合的方式,通過視覺的效果引發學生發散性思維的發揮,激發他們對生活及學習的熱情,啟發學生的學習智慧,提高學生感悟生活的能力,為新型教學方向提供了理論依據,語文教學通過為學生開啟心靈之窗的手段,提升學生的情感境界,促使學生健康快樂成長。
(三)生成性教學增加教學內容的延伸性
小學語文生成性教學是一門動態教學過程,而且具有多元互動的優勢,在豐富教學內容的同時提高教學的效率與質量,而且讓學生更多接受課堂以外的內容。知識是無形的,但是能在日后的日常生活中逐漸滲透,對學生的成長產生深遠影響。由于生成性教學的動態性,教學中必須根據實際情況先采取相應的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督促學生提高知識的吸收力度,豐富語文儲備的同時提高了語文素養。
三、實現小學語文課堂生成性教學的有效途徑
首先,轉變傳統教學模式,結合實際情況積極引導學生,增強學生感悟生活的能力[3],要實現小學語文的有效性,老師應正確引導學生,調動學生活躍的邏輯思維能力,將課堂內容引入生活實踐中,引導學生將自己的內心情感運用到現實生活中,讓學生從多個角度去看社會,增強學生的感悟感知能力。
其次,尊重和鼓勵學生個性的發揮,由于語文教育是一門靈活性很強的學科,學生不能一味追尋標準化教學方式,避免抑制學生個性的發展。教師應從實際中關心學生,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尋找每一個學生的優點,激發并鼓勵學生,增強他們的學習自信心,引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最后,將語文教學內容延伸,增加學生的思考空間,將教學內容與實際生活進行適當的銜接,不但延伸了學生的教學知識,而且有利于學生思考空間的發揮。
“生成性”語文課堂教學是新課程改革內容的核心,因為“生成性”語文課堂教學是教學時代可持續發展的產物,“ 生成性” 語文課堂的宗旨是為生成而教, 為生成而學,“生成性”語文教學為教學方向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引導課堂教學的實踐理論方向,同時為課堂教育帶來了精彩和色彩,讓課堂教育充滿了生命的活力,讓教學課堂與實踐有機結合,讓課堂教學真正互動起來,同時也提高了教師的教學質量與效率。
參考文獻:
[1]劉善斌.小學語文生成性教學的有效性分析[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6(11):240.
[2]金鳳.關于小學語文生成性教學的有效性研究[J].新課程(上旬),2016(8).
[3]向前名.小學語文生成性教學實踐思考[J].新課程(小學),2016(9):121.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