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麗雅
摘 要:學以致用是數學教學的最終目的,小學階段是學生系統地學習數學知識的初級階段,小學數學與生活實踐也有著非常緊密的聯系。所以,小學數學教學要注意擺脫機械的題海戰術,要能啟發學生結合實際應用來學習、思考和實踐。
關鍵詞:小學數學;應用能力;實踐;應用
學習的目的就是應用于生活實踐。數學是一門實用性非常強的學科,是日常生產和生活必不可少的工具。小學時期是孩子們系統地學習基礎知識,掌握學習方法的肇始階段。我們一定要抓住這個關鍵期,注意啟發學生邊學習邊思考實踐,這樣才能提升他們對知識的領悟和運用能力,才能達到學以致用的教學目的。鑒于此,我就借本文聯系教學實踐,說一說小學數學教學中,應該從哪些方面來指導和培養學生的應用實踐能力。
一、生活化的問題啟發應用
小學階段學生以形象認知為主,所以我們的數學教學不能只顧抽象理論說教,更不能強調題海戰術。要想培養學生對數學知識的靈活運用能力,我們就得從孩子們熟悉的情境出發,設置生活化的問題,引導他們通過解決實際問題來培養應用意識,提升應用能力。小學數學知識在生活實踐中有廣闊的用武之地,所以我們可以在數學課堂上隨時設置生活情境來啟發思考,鼓勵應用。
比如,我們在教學“認識分數”時,可以這樣結合生活問題來啟發應用:
教師活動:用多媒體展示小明過生日的情境,提出問題“小明過生日,小何和小智過去祝賀,大家看一看他們有多少好吃的?(多媒體展示)有:3瓶橙汁、6個桃子、1個蛋糕。
【這樣的情境學生特別熟悉,也特別感興趣,容易引起他們的同感,便于啟發他們深入思考和認知】
提出思考問題:吹完蠟燭后,他們3個要怎樣分食物才公平?
給學生時間討論,讓他們通過思考尋找辦法。
很多學生會躍躍欲試:每人一瓶橙汁,兩個桃子,蛋糕切成三塊,一人一塊。
教師點撥:那蛋糕切得有大有小行不?
學生搖搖頭。
教師總結:對,如果要公平呢,這蛋糕就需要平均切成大小一致的三塊,那這用數學怎么表示呢?來,我們就學習一下平均分的概念。
這樣就很容易地通過生活問題形象闡釋了平均分,然后再通過多媒體演示切蛋糕,讓同學們認識到,其中的一塊就是整個蛋糕的1/3,這樣一來孩子們不但形象認知了概念,同時掌握了分數的實際意義和運用方法。
總的來說,小學生系統的抽象思維尚未完全建立,要想指導他們建立完整的數學邏輯和應用鏈接,我們就得結合他們的認知規律整合教學內容,讓數學知識以契合他們認知和理解的方式形象呈現出來,只有這樣才能靈活驅動孩子們去深入思考,動態認知,最終掌握數學知識和生活實踐的聯系,初步生成將數學知識運用于生活的意識和能力,為深入學習和運用數學知識奠定基礎。
二、實踐化的活動驅動動手
情境化的引導,對學生的應用意識和思維有很好的培養。但是真要增長學生的運用才干,我們就得注意在教學過程中設置實踐化的活動。小學生有很強的好奇心和動手能力,我們可以借助這個優勢來整合教學資源,順勢而為,才能順理成章。
比如“長方形”這節課看似簡單,但是要想讓孩子們深入了解長方形,僅僅靠看和想是不夠的,我們還要組織活動,讓孩子們通過動手來深入認知。
設置活動:在多媒體上給同學們展示“校園手工區”設計圖。
提出問題:這是學校劃出的一塊手工區。現在我們想劃出一個總長度是24米的花池,假如花池的長是7米,那么它的寬是多少米呢?
學生活動:同學們可以動手實踐一下,然后組內開展討論,尋找合理的解決思路。
展示:各組同學們經過討論,找到怎樣的方法呢?我們怎樣確定寬度呢?如果不確定寬度,能不能設置出符合要求的花池呢?
學生發言規劃:通過在紙上畫示意圖,標識出長和寬,形象認識到總周長24米是有兩個寬邊和兩個長邊的和,所以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教師點評:同學們很能干,很多問題只要我們敢于動手和思考就能找到解決方法。
可見,通過實踐化的問題,不但可以激發學生的好奇心,還能有效驅動他們進行思考和探究,從而為深入動手實踐解決問題奠定主觀能動基礎,讓學生充分體驗到數學應用意識的作用,培養他們形成科學、完整的數學觀念、科學態度、合作精神和應用意識。
三、應用化的作業開放嘗試
作業是對課堂的延伸和補充。課堂上完成對知識的初步理解和認知后,通過適量的、開放性的作業促使學生進行延伸性思考和實踐,這樣就能有效補充課堂,深化動手能力。可以采用的作業形式包括:第一,數學課外調查。數學課堂教學完,可以采用數學課外調查的形式來布置作業。例如:學習了比例后可以讓學生將每個月的水電費支出設計成比例形式來表示;學習了正方形的知識后可以讓學生自己設計布置房間的地板磚情況。第二,數學日記形式。每節課學習后都要讓學生寫數學日記,這樣學生能夠記錄自己的學習感受,同時也融合了語文學科的知識。數學的發展和生活實踐密切相關,作業的布置也要強化學生的應用意識和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這樣體現了知識的實際操作意義,為讓學生能夠在生活當中自動地應用數學知識解決遇到的問題提供了條件。
四、課外性的實踐開拓能力
實踐出真知,課外活動是小學階段必不可少的學習過程。很多知識和體驗我們無法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開展,這就需要我們有目的、有計劃地引導孩子們參加實踐性的課外活動,啟發他們發散思維,開拓動手能力。比如,學完統計初步知識時,讓學生統計家里每月用電情況;學習面積知識后,讓學生測算隊列人數……通過課外活動,學生能深刻理解數學知識和概念,還能有效培養他們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是實施素質教育的有效途徑。
總的來說,學以致用是數學教學的根本目的,小學階段學生認知能力有限,抽象思維不發達。所以,教學過程中我們要摒棄傳統的抽象理論說教和題海戰術為主的教學方法,要結合學生認知規律,針對性地整合教學內容,讓數學知識以契合學生認知和發展的方式呈現出來,這樣才能吸引他們思考,鼓勵他們動手,并在解決數學問題的過程中感受樂趣,掌握方法,生成技能,全面提升數學素養。
參考文獻:
[1]劉迎華.淺談小學數學應用能力的培養[J].新課程導學,2013(3):77.
[2]徐文萍.小學數學應用能力培養實踐談[J].學周刊,2015(33).
編輯 高 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