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寶平
摘 要:隨著審美教育越來越受人們的關注,在素質教育和各方面能力全面發展的要求下,審美教育已然成為當今我國社會主義教育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小學語文課堂中,也滲透著與審美教育有關的內容。所以,教師在語文教學中,應該注意適當構建審美教育。就審美教育的內容及小學語文與審美教育的密切關系進行簡單的探討。
關鍵詞:小學語文;審美教育;課堂教學
生活中充滿了美好的事物,這需要人有一雙發現美、觀察美的眼睛,所以審美教育是當代教育的重要課題。而小學語文兼具實用性和審美性兩重特點,所以語文教學是培養學生審美素質的良好途徑。但是語文審美教育的實施,要以良好師生關系的建立為基礎去實施。對小學語文教學目的進行重新認識,和小學語文的標準化考試的改革也是小語審美教育實施中的重要問題。在小語審美教育的實施過程中還要防止在理論上過分夸大美育地位以及實踐中將審美教育庸俗化、表面化、簡單化的傾向。
一、審美教育的內容
審美教育主要包括了審美文化知識的教育和審美能力的培養。審美文化是在人類進化的長期過程中形成的,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底蘊,是審美教育發展的必然條件。審美教育滲透于各個學科,不僅僅是美術課、音樂課等本身就具有藝術美的科目。在語文課、數學課等其他科目中也含美的體驗。數學中無數簡單的線條也能組成美麗的圖案,在小學語文課中,利用慷慨激昂的詩句、優美生動的文字、色彩絢麗的圖片、豐富人物形象等也能發揮出其獨特的美。所以教師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要注意審美知識和審美能力的培養。
但就算人們認識到審美教育的重要性的今天,這些新的教學理念也僅僅是停留在理念上,并沒有落實到實處,教師仍然掙脫不了傳統教育觀念的束縛,依舊只是注重知識技能,在課堂教育中,太過于追求形式化。教師按照課本或者教學大綱逐步實施,簡單地要求朗讀和背誦等,會使孩子審美能力低下。在要求各方面能力全面發展的今天,將審美教育貫穿于小學語文教學中刻不容緩。
二、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審美教育
1.創造優美的意境,培養審美意識
鮮艷的色彩,生動活潑的畫面,以及各種美妙的聲音是孩子可以直接感受到的具體事物,能夠更好地刺激學生的感官。所以教師應該適當地引導學生發揮他們的想象力,增加代入感和體驗感。人教版教材中的《雷雨》,文章插入了兩幅插圖,描繪的就是一幅大雨過后雨過天晴,天空變得明亮而出現了彩虹的場面。文章中用擬聲詞、疊字等,生動的文字描述展現了一個立體的場景。教師可以通過文章中的插圖,讓學生自己描繪文章中可能發生的故事。這不僅僅培養了學生的審美能力,也使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提高。
在低年級的教學中,可以充分利用簡單漢字的特殊美學性質來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如“山”“水”“日”“月”這些象形文字,是通過事物的樣子演變而來的。所以在教授這些漢字時,讓學生想象這些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景象,貼近生活,加深學生對字的理解和記憶,還可以利用其中美育因素熏陶學生的審美認知。
2.利用現代教育手段,提高學生審美
小學生對于文字的掌握并沒有得心應手,所以對于那些比較長的文章或者簡單化描寫的故事,如果只是簡單地講解生字詞和朗讀,很難讓他們體會到文章和詩句描述的內容。其實,文章中有著許多描繪自然界美好的句子。所以教師可以通過現代化的多媒體教學設備,將文章中一些畫面、環境利用圖片聲音展現出來,以彌補文字的單一性,使他們直觀地感受到文章所描繪的景色,產生對自然美景的欣賞和贊美。從而增加他們的感知度以及靈敏度,提高審美能力和審美情趣。《望廬山瀑布》一文中的“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描繪的是瀑布的磅礴氣勢,那么如果在講解該詩句時配上瀑布的動態圖片和瀑布從高空墜落的聲音,讓學生仿佛身臨其境,更加能體會到作者的慷慨激昂。這樣的方式會達到一定的震撼效果。即體會了文章所表達的意境,對文字的理解也進一步加深,在朗讀時達到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在文章的閱讀過程中組織學生模仿文章中一些動物的形象、聲音,進行角色帶入,不同的聲音也是一種另類的美的體驗,教師要帶給學生的是知識,也不僅僅是知識。讓他們感知到語文學習的美,只有感知到語文學習的魅力,才能激發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缎÷沟拿倒寤ā分?,可以讓學生分角色,自己打造文章環境和進行角色聲音和形象扮演。既增加了課堂的趣味性,也提高了學生的參與度,在提高課堂效率的同時也是一個再創造的過程。
(三)培養學生感知美的深度
審美教育的美不僅僅是停留在表面,更要培養學生對美的體驗的深度?!陡F人》中,第一段使用了大量的環境描寫,外面的波濤和狂風以及室內的溫暖與舒適形成了鮮明的環境對比,但是作者為什么要描寫大量的環境呢?在這里就應該問學生,大量環境描寫的作用?只是一個背景描寫?其實并非這樣,那么到底是發生了什么?讓學生在環境描中找到人物情感,“狂風的怒吼”是不是也意味著后文中女主人公丈夫的反應?要教會孩子在看似簡單的環境描寫中,發現景象下更深層次的東西,而不是簡單地停留在表面。這是培養孩子對美的感受的深度,讓他們在生活中也能體會到深度的美感。
三、避免實施美育教學走入誤區
1.過分夸大審美教育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
大部分人的思維都有一個誤區,在某些東西上提得多了,就馬上加大重視,無論怎么樣,只要往上面套就對了,這種思維習慣不正確。任何東西都重視一個“度”。審美教育近來被大力提倡、研究,相當被重視,雖然審美教育在促進人全面發展方面確實起著一定的作用,它在素質教育中的地位確實是重要的,也很有必要。但是語文教學畢竟是語文教學,它有著自己的科目特點、教學特征和特殊任務,不可以把語文課上成美術課。所以在語文教學中談審美是有前提的,就是對學生聽、說、讀、寫等語文能力的培養。小學生還是一個不成熟的群體,他們還缺乏一定判斷能力,對于老師教授的東西大部分照單全收。如果教師過分強調審美教育,這樣的教育方式會使小學語文教育中的審美教育被過分夸大,致使教育走入誤區。
2.語文教學過程中審美教育表面化、簡單化
不能為了達到審美教育的效果,采用大量的審美和藝術的手段。如通篇課文使用圖片,也不管是否符合所要表達的東西?;蛘哒谜n都用來分析句子、插圖的美感,明明只是淺顯易懂的道理,非要把它往美學的方向上去套,這些表面的東西,不僅僅是忽視了語文教學的本質,與審美教育的目的也背道而馳。
語文教學的審美化教育包含了教學內容和教學過程兩個方面,而不僅僅是單一的美化課文中的圖片、文字。有些時候,特殊的課堂教育也是可以培養學生的審美的,如教師課堂中的儀態美、語言美、板書美,這些內隱的教學過程體現了教學環境中師生關系的和諧。
教學過程中,外在的東西很容易表現出來,但內在的東西需要教師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影響。并不是課堂上的幾個劇、幾幅圖片或者幾首音樂所能夠完全表達的。而是要培養學生一種敏銳的美的感知力和享受美的感受。所以,只有充分把握小學語文和審美教育之間的“度”,才能最大化地提高課堂效率,營造一種和諧的學習氛圍。
參考文獻:
[1]陳曉楠.小學語文教學中音樂運用的實踐研究[D].深圳大學,2017.
[2]吳海琴.小學語文預習單的研究[D].浙江師范大學,2016.
[3]余婷婷.民間小學語文讀本對小學教材的啟示[D].杭州師范大學,2016.
[4]葉珍.農村小學語文教研活動現狀的調查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4.
[5]于雪芹.小學語文教學策略[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3.
編輯 李琴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