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俊 楊勝輝 賴娟 謝思健
摘 要 衛生學是理論性與實踐性較強的一門學科,是醫學院校中臨床醫學專業的主干課程。多年來,教學中一直存在著教學內容多、課時少、教學方法單一、學生反饋效果不佳等問題,針對上述問題我校衛生學教學團隊開展了一系列以提高教學質量、提高學生綜合應用能力為目標的教學改革研究。
關鍵詞 衛生學 教學現狀 教學改革 臨床醫學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8.10.054
The Teaching Status quo and Teaching Reform of
"Hygiene" in Clinical Medicine
LU Jun, YANG Shenghui, LAI Juan, XIE Sijian
(College of Medicine, Hun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Changsha, Hunan 410208)
Abstract Hygiene is a discipline with strong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kills, and is the main course of clinical medicine in medical colleges. Over the years, there have been many problems in teaching, such as less teaching content, less class time, single teaching methods, and poor student feedback. In response to the above problems, our school's Hygiene teaching team has carried out a series of course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and improve students' comprehensiveness, 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of learning as a goal of teaching reform.
Keywords Hygiene; teaching status quo; teaching reform; clinical medicine
隨著健康觀念、醫學模式的轉變,人們對健康的需求越來越高,預防為主的理念越來越深入人心。同時國家醫藥衛生體制的不斷改革也急需一大批“懂臨床、會預防、防治結合”的綜合素質較高的臨床醫生。預防醫學是和臨床醫學、基礎醫學平行的一級學科,是醫學的重要分支,衛生學是預防醫學下屬除流行病學以外的其他二級學科內容的融合,學好衛生學對臨床醫學生掌握預防醫學的知識至關重要。[1-2]
1 臨床醫學專業衛生學教學現狀
在臨床醫學專業學生的課程安排里,衛生學一直處在中后期,知識內容又分屬于環境衛生、職業衛生和食品衛生及衛生統計學等多個學科,內容多、知識點較零散、瑣碎,且關聯性并不強,不便于記憶,這也導致大多數臨床醫學生對衛生學的學習興趣不濃。[3-4]此外,不少臨床專業學生對預防醫學的認識存在誤區,他們認為衛生學的內容與日后的臨床工作關系不大,因而學習過程中積極性大大降低。除學生學習熱情不高外,當前衛生學的教學中也存在一些問題:教學主要模式仍是以教師為主體,教材與教學課堂為中心,學生被動接受的方式;教學中相關材料、案例陳舊,存在教學與臨床實際聯系不緊密、脫節的情況;實際教學中課時少、內容多、而知識涉及面廣,部分章節重點不突出、略雜亂,一定程度上給學生學習造成困擾。為培養出高素質的復合型人才,如何科學有效地進行衛生學課程的教學改革,儼然已成為當下預防醫學教育工作者的重中之重。為了提高衛生學的教學效果,近年來筆者所在的教學團隊有針對性地開展了相關教學改革研究。
2 臨床醫學專業衛生學教學改革措施
2.1 PBL結合案例教學法
衛生學是探討環境與健康的一門學科,生活環境、職業環境、心理環境、社會環境等都與健康息息相關,均為授課內容,若一味地“照本宣科”顯然不能達到教學目的,如何讓臨床醫學生在繁多的內容中找到與其臨床醫學緊密相連的點呢?案例教學是一個很好的辦法。然而傳統的案例教學在實際應用中還是逃脫不了以教師為主體的模式,學生大多等著教師來分析講解案例,仍是以“填鴨式”教學為主。而PBL教學法則很好地改善這一現狀,自1969年Barrows教授提出這一方法以來,國內外諸多高校將其應用于各學科教學中,醫學教育更是如此。[5]職業性鉛中毒是《職業環境與健康》這一章節的重點,腹絞痛是鉛中毒的典型癥狀,與臨床上常見疾病“急性腹膜炎”的鑒別以及鉛中毒的臨床表現、診斷等是教學中的重、難點。我們在講授鉛中毒之前提前一周提出4~5個相關問題,供學生課下思考;每個班級以5~6個學生為一組收集資料(參考教材、查閱文獻)并總結匯報;課上教師總結并引入鉛中毒案例;案例討論中仍是以小組為單位,每個小組解決幾個問題并派代表發表小組的觀點,其余同學要將討論內容以實習報告的形式上交,組間互評、組內自評并納入形成性評價的考核指標;最后教師總結點評、查漏補缺并幫助學生形成完整的知識脈絡體系。
2.2 情境+討論教學法
近年來、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頻發,作為臨床醫學生在日后的工作中難免會遇到此類問題,教學中怎樣讓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我們采取情境+討論的教學方法,學生反饋較好。2003年的SARS爆發是我國疾病防控工作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但時隔久遠、多數學生對此事知之甚少且興趣不高,授課中通過像學生展示大量的圖片、講解了當時的一些事例、播放相關視頻等真實再現當年情況。面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相關部門如何處理?作為醫生又該如何做?這些實際問題如果只通過PPT “講”出來,只怕效果不佳。實際授課中教師事先選了若干學生將事發現場“演”出來,有的模擬患者、有的模擬群眾;同時教師在其中起引導作用、不時提出相關問題,由在場的“專家、”“醫生”解答并實施;其余學生可隨時提出問題并討論;最終由教師總結、點評。通過這樣的情境+討論式教學法使學生快速掌握理論知識并切實體會到如何解決現場問題。
2.3 以最新科學研究為導向的小專題教學法
衛生學涵蓋了環境衛生、職業衛生、營養與食品衛生三大衛生在內的《預防醫學》大部分二級學科內容,然而實際教學中面臨著內容簡單、半科普性普及知識略枯燥的窘境,學生普遍不太重視,師生間交流亦少。因此,筆者所在的教學團隊采用了以最新科學研究為導向的小專題教學法,既培養了學生科研思維,也很好地與基礎醫學、臨床醫學等知識有機結合。
小專題教學法中專題內容的確定至關重要。教學團隊前期在授課班級中開展調查,調查了解到學生對室內室外大氣污染、合理營養、食品安全、社會、心理、行為因素等社會熱點話題興趣濃厚,隨后教研室集體備課中確定了室外PM2.5、室內甲醛、膳食纖維、不合理的行為方式、不良心理因素這些作為專題內容。根據專題內容建立興趣小組,每組成員課下查閱文獻、查找最新科研成果并結合教材將研究成果以演講、PPT、情景劇等形式課上匯報,其他小組在每組匯報完畢后提問、師生間共同討論,最后由教師來完善總結,同時學生專題學習表現作為最終成績考核指標之一。
2.4 改革考核評價方式
教育的最終目的絕非是看學生最終考試的分數,而在于對學生綜合素質、綜合能力的培養。傳統的授課方式以教師講授為主,考核方式以期末試卷成績作為學生該門學科最終成績的最主要指標,大部分學生課上參與度低、認為期末花幾天時間來背書去參加考試就可以取得學分、效果差。近年來我們逐漸改變考核方式、縮減期末標準化考試在總成績中的比重,注重學生學習態度、學習過程的評價。學期開始第一堂課上就交待學生要注重日常學習過程,課堂提問、撰寫實習報告、案例討論和專題討論等小組團體表現、個人表現均是形成性評價考核指標,通過對考核方式的改革,絕大多數學生課堂參與度高,主動提出并解決問題,課堂氣氛好,真正達到提高學生綜合能力的目的。
為落實“健康中國2030”國家戰略,未來的醫務工作者必須牢固樹立起“預防為主”的思想,衛生學課程的學習是臨床醫學生了解“預防為主”理念的第一步,真正讓學生“學好”衛生學、掌握預防醫學相關知識與技能仍是預防醫學教育工作者日后工作的重心。教學改革,我們一直在路上!
本研究受2017年湖南省教育廳科研項目立項資助,項目編號:17C1194
參考文獻
[1] 徐剛,王小合,張艷青等.臨床醫學與預防醫學課程的有機整合——臨床醫學專業"預防醫學”課程教學改革的初步探討[J].醫學與哲學-臨床醫學論壇,2016.37:86-87.
[2] 鄧樹嵩.案例教學在臨床醫學專業《預防醫學》教學中的應用與思考[J].右江醫學,2015.43(4):523-524.
[3] 江秀娟.預防醫學課程在非預防醫學專業教學中的改革及創新[J].衛生職業教育,2018.36(2):139.
[4] 陳敏健,倪春輝,陳宇煉等.基于PBL的衛生學教學改革探討[J].南京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70(5):411-415.
[5] 李海,吳琪俊,梁健等.PBL教學法在中醫學專業預防醫學課程教學中的應用[J].輕工科技,2018.34(4):154-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