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宇
摘要:基于目前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高速發展水平下,大量的非均衡性問題日漸凸顯,使得金融經濟市場面臨著巨大的威脅挑戰,甚至存在著巨大的金融風險。為保障我國金融市場的健康、穩定發展,有關金融監管部門便需開展好金融經濟周期的監督與管理工作,準確把握我國金融經濟周期的發展規律,同時及時調整應對策略,并最終確保我國金融市場的良性、健康運行。
關鍵詞:金融經濟周期;金融監管;啟示
基于當代市場經濟體制的運行過程中,非均衡性始終是其所面臨的一項本質問題。而經濟周期則是市場經濟非均衡性的外在體現。目前,在世界范圍內的市場經濟非均衡性更多的還是體現在金融經濟周期上,這同時也從另一側面印證了金融在經濟發展中的核心地位。針對金融經濟周期開展廣泛而深入的研究,精準把控現代市場經濟的主要運行規律以及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趨勢,有著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目前在我國的金融監管領域,核心關鍵是要把握金融經濟周期基礎的變化規律,才能夠實現更加精準、有效的監督管理。
一、金融經濟周期概述
(一)金融經濟周期的內涵
市場經濟是當今人類社會進行資源配置最為高效化的一種手段方式,可實現效用的最大化,促使社會資源達到理想化的狀態。然而,基于真實的市場經濟運行結果顯示,經典市場經濟理論中關于市場本身能夠自動均衡的理論并不正確,非均衡性才是市場經濟的常態表現,從一種非均衡性過渡到另一種非均衡性之間的過程,即被稱之為經濟周期。
金融經濟周期理論也愈發被人們所關注,其核心內涵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揭示出了市場經濟運行體制下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間的密切聯系性。貨幣主義是目前經濟學理論的主流觀點,在這一經濟學理論觀點下人為貨幣本身僅可刺激通貨膨脹,對于實體經濟的發展并沒有任何的真實價值,其更加推崇采取能夠促進穩定增長的貨幣政策,確立出一種明確性的貨幣增長規范。金融經濟周期理論基礎觀點即金融對于實體經濟會產生重大影響,而這便從本質上否定了貨幣主義觀點,也闡述了金融市場借助于代理成本在經濟周期中的反向放大效應機制來對實體經濟產生作用的機理,極大的加深了人們關于金融市場的認知。
2.“一分法”哲學理論。在經濟學研究領域,經濟哲學的研究有著深層次的特點,其中必然要牽涉到經濟方法論的研究與應用。科學化的方法手段可為經濟學研究提供以重要的理論支持,確保研究結果的合理性。關系到金融科學的經濟學研究方法,由本質上主要包括了“一分法”、“二分法”兩種。在金融經濟周期研究中主要采用一分法理論研究,這一方法是把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相統一起來應用的一種的研究方法,基于市場經濟規模的持續擴大,以及市場體系的日趨復雜化背景下所提出的一種科學研究方法。通過對“一分法”的應用可針對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之間的內在聯系展開更加深入的研究,因此這一理論可彌補貨幣主義的缺陷與不足,也更加符合于目前的經濟學研究需要,是開展金融經濟周期研究的主要方法手段。
(二)金融經濟周期的局限性
金融經濟周期理論的提出時間并不長,其所存在著局限性也十分顯著。具體可概括為以下幾點:
1.必須結合國際貨幣體系的波動來了解金融經濟周期。金融經濟周期產生的一項主要原因是上世紀70年代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崩潰。在此之后美國持續加大貨幣發行量,采取量化寬松貨幣政策,也正是由于這些政策的實施導致美元出現了大規模泛濫,資產泡沫也便隨之產生,而且泡沫程度不斷加劇,這便是金融經濟周期出現的大背景環境。要想掌握金融經濟周期理論的核心內容就必須了解其產生的歷史背景。
2.必須結合實體經濟全球化來了解金融經濟周期。金融經濟周期的產生其基礎是實體經濟的全球化,在實體經濟全球化的發展過程當中,一些生產成本過高的發達國家開始逐漸將實體經濟轉移到一些發展中國家,由此也就在發達國家內部出現了“產業空心化”現象。基于這一狀況之下,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便不得不大力發展股市、金融衍生品、期貨等虛擬經濟,來減低其國內的失業率。據此表明實體經濟的全球胡與金融經濟周期的產生密切相關。
3.必須區分經濟周期與金融周期的相關性。從本質上來看,金融經濟周期并非經濟學范疇,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存在獨立的金融經濟周期,其本質上是實體經濟周期與虛擬經濟周期互相疊加所產生出來的。因而,也就不應當將金融經濟周期視作為一個獨立周期,應將其視作是實體經濟周期與金融周期的結合產物,但是事實上許多研究人員都將金融經濟周期視作為一個獨立經濟周期。
二、我國金融經濟周期分析
目前在我國的經濟發展過程中,對于金融經濟周期的研究已經不僅局限于理論層面,甚至已經直接影響到了我國的宏觀經濟發展。自美國在2008年爆發出“次貸危機”以來,我國也出現了大量的金融經濟周期案例,并且這一情況在次貸危機過后反而還呈現出了愈演愈烈的發展趨勢。
(一)次貸危機中我國的金融經濟周期
次貸危機爆發以后我國的經濟發展遭受了嚴重影響,再加上國際機構資產的持續惡化與國內所采取的貨幣緊縮政策,導致金融市場出現了嚴重的緊縮情況,并直接波及到了證券市場。在這一段持續時間內股市市值大幅度下降,絕大多數的上市企業都不同程度的受到了影響。2008年是我國金融經濟周期的關鍵之年,在上下半年出現了由熱轉衰的巨大轉變。證券市場下行周期比經濟周期提前8個月。
(二)次貸危機后我國的金融經濟周期
自次貸危機爆發后我國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手段來進行應對,于2008年集中出臺了一系列的積極財政政策,并加大對貨幣政策寬松力度,同時刺激證券市場與實體經濟。受到積極政策影響,與2009年證券市場開始回暖,但實體經濟還未見復蘇效應,但經融市場的有利反應為實體經濟的轉好提供了積極條件。但是在2011年,股市又持續低迷,且年初通貨膨脹危機逐漸顯現,而在年末又有所回落,股市回落相較于實體經濟提前半年,此即表明我過金融經濟周期問題仍舊十分突出。
三、我國金融經濟周期對金融監管的啟示
不論是從理論層面還是實際監管層面來看,都反映出的一個不爭事實便是:基于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背景下,在國際上已經普遍存在著金融經濟周期問題,我國在這一方面也有逐漸加強的發展趨勢。基于這一現狀下,持續增強對金融領域的監管控制也就顯得異常關鍵。
(一)強化金融監管意識
長期以來我國的金融監管更多還是體現在微觀層面上的監管,對于宏觀層面上的金融監管認識不足。宏觀監管的理論在全球范圍內也是一個較新的理論思想,進入人們的視野也是近些年的事,我國的金融監管部門并未明確出宏觀監管的理念,鮮有開展關于實體經濟周期與金融周期的研究工作,不具備定期公布金融經濟周期的能力,這也在很大程度上體現出了我國的金融監管工作在整體上仍處于常規性的監督管理工作上,監管工作所依據的仍舊是管理辦法與常規性的技術標準,未能夠開展對各金融經濟周期之間的對比研究,這也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了我國的金融監管難以達到金融市場風險預防與控制工作的需求,加強對宏觀層面上的金融監管意識現已成為我國金融領域發展所面臨的一項主要問題。
(二)構建金融經濟周期檢測體系
在開展金融宏觀監管工作時,其中組委關鍵的一項問題內容即為針對經濟周期問題要做到準確把控,并基于這一基礎之上開展金融對經濟周期的放大影響效應,進而實現對金融經濟周期的有效掌握。對此,我國相關的金融監管部門必須成立有關研發部門,專門建立起完備的金融經濟周期監測體系,以便能夠給予宏觀金融監管工作提供技術保障支持。當前,我國在金融監管部門方面的工作內容仍未充分開展,反倒是一些商業金融機構走在了前列,十分關注于對金融經濟周期的研究與追蹤。如,我國各大商業銀行的金融經濟周期檢測體系與金融監管部門相對比而言就要更加完備一些。對此,要開展基于宏觀層面上的金融監管工作,就必須要求相關的金融監管部門構建起強大的金融經濟周期檢測體系。
(三)強化金融反周期監管
這一項工作內容是開展宏觀性金融監管的絕對核心,同時也是其工作開展的難點所在。金融經濟周期問題本質上即為金融監管逆經濟周期的如實反映。在金融經濟周期面前,我國金融監管部門常常會因為難以開展金融經濟周期檢測和掌控反經濟周期的規律與力度,在應當為經濟發展虛熱降溫時反而采取刺激措施,由此也就導致了金融風險的進一步加劇;在經濟大蕭條使其由于金融指標往往會相對較差,在監管工作當中人為性的促成金融機構被清盤,將會進一步導致金融風險的加劇。如我國在2007年發生了嚴重的資產膨脹問題,基于這一狀況下金融監管應積極鼓勵金融機構加強對有可能面臨的風險危機加強控制,大會卻出臺了鼓勵金融機構炒港股的規定,之后2008年次貸危機的出現導致這些資產幾乎血本無歸,大量的金融機構也因此不得不面臨破產選擇。對于上述問題,均需通過開展金融反周期監管來予以有效應對。
四、結束語
總而言之,隨著市場經濟體制在我國的逐步確立,金融市場也在短期內取得了巨大的發展成就。但同時也應當認識到,成本價格與供需關系等多方面因素一同構成了市場經濟的運行機制,市場本身又存在著一定的非均衡性特征,這同時也是市場經濟的常態體現,對此也便需要針對金融經濟周期開展高效化的監督管理工作,只有這樣才能夠保障市場經濟的穩定運行。最終希望通過本文關于我國金融經濟周期及其對金融監管的啟示研究,能夠為相關的研究人員提供一些有價值的參考。
參考文獻:
[1]孟衛東,孫廣緒.經濟周期和監管變化對資本緩沖、風險和績效的影響——基于我國上市銀行的實證研究[J].上海金融,2014(2).
[2]劉漪.資本監管順周期性對中國經濟周期影響的研究[J].金融與經濟,2013(4).
[3]劉文棟,王飛,翁偉斌等.資本監管、流動性風險與經濟周期--基于我國銀行業的研究[J].金融理論與實踐,2016(10).
[4]宋科.金融體系制度性順周期機制:理論與實證分析[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15(1).
[5]曾智.經濟周期、收益多樣性對資本緩存、風險行為的影響——基于我國28家商業銀行的實證研究[J].上海金融,2016(2).
(作者單位:中南財經政法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