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針對中職學校畢業生就業質量不高、用工單位反饋不佳等問題,提出要通過轉變觀念、提高就業指導教師隊伍的專業水平、加強就業指導課程建設、全面規劃就業指導工作、深化校企合作等方式,提高就業指導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提高就業指導質量。
【關鍵詞】中職學校 就業指導 就業教育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07B-0005-02
中職學校的就業指導是幫助學生了解社會就業形勢與當前就業狀況,了解社會人才需求和有關人事與勞動政策法規,認識自己的職業興趣、職業能力與個性特點的過程,是運用職業評價分析、調查訪談、心理測量方法和手段,依據市場人才供求,按照求職擇業者個人條件與求職意愿以及單位用人要求,提供咨詢、指導和幫助,實現人職合理匹配的過程。中職學校就業指導工作主要圍繞就業指導課程開設、頂崗實習的安排和管理、學校就業咨詢和指導、就業信息服務、組織學校畢業生供需洽談會、安置就業等主要方面來開展。
一、中職學校畢業生就業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國家高度重視職業教育的發展,不斷出臺政策和加大投入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通過實施《中等職業教育改革創新行動計劃(2010—2012)》和國改示范校建設項目,有力地促進了中職學校招生規模的擴大和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據統計,近幾年我國中職學校的就業平均為 96%,但是高就業率不等同高質量就業,中職學校就業指導工作還存在不少問題。
(一)畢業生就業質量不高。部分中職畢業生就業動機急功近利,職業生涯規劃流于形式,不能發揮導向作用,學生擇業時,易受薪金、工作環境、招工宣傳等外在因素影響和干擾,不考慮自身條件,容易受挫;就業心理準備不足,學生對就業市場和政策了解不夠,面對復雜的就業市場,患得患失,無所適從,難以抉擇,產生焦慮情緒;就業的穩定性差,缺乏吃苦耐勞精神,缺乏責任心,頻頻跳槽,近幾年南寧市中職學校學生初次就業穩定性僅為 50%-60%;還有一些學生社會化滯后,不愿走上社會、走上工作崗位,成為主動失業者。
(二)用工單位反饋不佳。普遍的調查反映,企業對中職畢業生總體評價較低:一是缺乏吃苦耐勞的精神,工作挑三揀四,拈輕怕重;二是紀律自由散漫,組織紀律觀念較差;三是職業素養不合格,在學校所學的技術技能與生產實際脫節,需要企業重新培訓,同時職業道德水平不高,強調自我,缺乏奉獻精神和團隊精神。
(三)學校就業指導工作存在問題。不少多中職學校認為抓就業指導工作等同于抓畢業生的就業率,忽視了探索就業指導工作過程的規律,忽視了就業指導內涵的科學把握。學校的就業指導部門往往陷于繁雜的事務性工作,對國家政策、經濟環境、就業政策、市場變化缺乏思考和認識的高度,對中職生就業的心理需求分析不透,就業信息提供得多,就業觀念教育得少;擇業的技巧講得多,敬業的精神提倡得少。學校缺乏專職的就業指導教師,很多教師的工作依賴的是經驗。就業指導課程不被重視,當前中職學校就業指導課程普遍存在簡單認知化的問題,忽視中職學生的認知特點,把每周一兩次的就業指導課上成了知識講解課、概念分析課、理論說教課,不能激發學生的興趣,不能滿足學生的需要。
二、進一步提升中職學校就業指導質量的對策
(一)轉變觀念,提高認識。中職學校的辦學方針是“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中職教育的目標就是把學生培養成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職業學校與普通中學最主要的區別在于,職業學校的教育主要為學生就業作準備,把學生輸送到人職匹配的崗位,職業教育從培養的目標來看就是“就業教育”,因此學校要把就業指導工作放在重要的位置。
要轉變就業指導工作就是單純“給學生找工作”的片面認識和觀念,充分認識就業指導工作對學校發展、對學生發展的重要意義,充分認識就業指導工作的系統性、科學性、艱巨性,健全就業指導工作體系,采取切實的措施保證就業指導工作的開展。
(二)努力提高就業指導教師隊伍的專業水平,提高就業指導工作的科學性。與高校相比,中職學校的就業指導課教師構成復雜,一種情形是:主要由政治課教師兼任,也有其他科任教師兼任,人員相對穩定;另一種情形是:由畢業班班主任兼任就業指導課教師,或是學校根據情況臨時安排,沒有固定的人員。中職學校的就業指導教師沒有經過專門的專業訓練,以南寧市為例,持證率不足10%。就業指導課程的實施缺乏實效性,缺乏專業系統的理論的指導,就業指導工作的方式方法較為簡單,容易走經驗主義的路線,面向學生整體的指導為主,缺少持久有針對性的個性化支持,工作形式缺乏整體規劃,流于表面和簡單。
因此,職業學校要重視就業指導教師隊伍的建設,有計劃地建設一支穩定的專業教師隊伍,重視職業指導科學理論的學習,有計劃地對就業指導工作人員開展政策業務和操作技能培訓,實行持證上崗,實現隊伍的專業化。
(三)加強就業指導課程建設,發揮課堂主渠道的作用。課堂教學是學生系統學習的主要陣地,目前中職學校開設就業指導課程主要有“職業道德”和“職業生涯規劃”兩門課程,但是以說教形式為主的教學方法和形式,不受學生歡迎,這兩門課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
如何通過就業指導課,幫助學生樹立職業意識、職業理想和職業道德教;學會認識自己,設計規劃適合自己的職業生涯,學會基本的求職能力與技巧?這就必須樹立學生為主的思想,針對中職生的特點,課內和課外相結合,堅持“以實踐為主”原則,引導學生去體驗、去感受、去踐行,教學方法應靈活多樣,生動活潑,激發學生的興趣,引起學生的共鳴。就業指導課程對中職學生而言,不是一門終結的課程,而是一門不斷發展和生成的課程。就業指導課不是一門純粹的知識認知課程,而是需要學生去身體力行的課程。
(四)全面規劃就業指導工作,提升就業指導工作的實效性。就業指導工作在學校教育體系中不是孤立的,而是與學校其他工作構成一個有機整體,互相聯系,互相影響,所以就業指導工作應與德育工作、心理健康教育、專業技能訓練、教育見習實習、學校文化建設等進行科學的整合,有機滲透,以達到目標一致、各有側重、高效統一的目的。endprint
根據學校的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和中職生的特點,就業指導工作在三年中應各有側重,形成“三級”指導模式:第一年學生剛開始接觸職業教育和專業學習,應該通過心理教育引導學生客觀認識自己,并根據自己的職業理想、興趣愛好,做好三年的學習規劃和初步的生涯規劃,重點在于喚醒和培養他們的職業意識。第二年隨著專業學習的深入、專業技能的掌握,學生初步了解本專業的崗位工作標準和就業情況,并通過教育見習、實習等開始了初步的職業體驗,初步確立職業發展方向,這個階段的重點在于指導學生做好職業生涯規劃,樹立人職匹配的思想,發揮職業生涯規劃的靶向作用,指導學生不斷提高專業技能和職業素養。第三年學生的主要任務是頂崗實習,對本專業的工作崗位有了深入認識,對行業和企業發展也有了具體的認識,對職場的工作生活有了較多的體驗,就業指導工作的重點在于提供就業信息服務、求職的技巧方法指導、做好就業咨詢、調適就業心態等方面,幫助學生實現角色轉化,勝任工作。
(五)加大辦學模式的改革創新,深化校企合作,提高就業指導工作的針對性。目前不少中職學校對所設專業缺乏科學的市場論證,存在辦學與市場脫節的狀況,培養的人才不能適應企業的需要,學校也缺乏真正能對就業及行業發展動態進行科學分析的就業指導工作人員。就業指導工作人員只有掌握相關的行業發展的狀況,才能真正指導學生進行就業。
中職生處于 15-18 歲的年齡,職業發展理論認為這個年齡是職業的探索階段,這一階段個體開始嘗試職業角色,認識不同的職業,不斷改變職業的期望,其中的 15-17 歲為試驗期,個體的自身能力、需要、興趣、價值觀都反映在他們的職業愿意向上。中職生社會閱歷少,對國家經濟發展和就業形勢發展了解較少,對職業發展的認識表面化,求職能力水平不高,因而就業的不穩定性尤其凸顯。
面對上述情況,中職學校必須加大改革力度,加強校企合作,建立校企合作的長效機制,主動求得行業企業的支持,共同制訂實施人才培養方案,培養高素質的技能人才,提升中職生的就業競爭力。就業指導工作還要與人社和勞動部門密切聯系,了解當地人力資源市場情況,提供較為全面的信息,為學生提供擇業的參謀和參考。同時,積極采用職業測評、就業咨詢、心理咨詢等手段努力實現對中職學生就業指導的個性化服務。
【參考文獻】
[1]劉治新,路興勇.深化校企合作,促進招生就業[J].交通職業教育,2010(5)
[2]徐杰玲,王文祥.在大學階段貫穿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思考[J].華東交通大學學報,2005(12)
[3]丁長俊.中職學校職業指導工作的問題與對策[J].現代企業教育,2010(12)
[4]馮 碩.淺談如何做好中職生的就業指導工作[J].決策探索,2011(4)
【作者簡介】盧紅堅(1968— ),女,南寧市職業教育中心就業信息部教研員,研究方向:就業指導、校企合作、師資隊伍建設。
(責編 劉 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