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奎
摘 要:教育必須遵循唯物辨證法的觀點,明確內因與外因的關系,確定教育中起決定作用的內因是學生。只有內因得到充分的調動,才能培養出社會需要的人才,這才是成功的教育。
關鍵詞:學前教育;創作;興趣;相信
作為職業學校的老師,我們都覺得學生普遍存在文化基礎薄弱、學習積極主動性不高、行為習慣不好等問題;學生文化素質不高,導致了他們自信心嚴重不足,在稍微遇到點困難或挫折的時候首先考慮到的就是逃避和放棄。
那么,如何引導學生找到自己學習興趣愛好所在,幫助他們樹立自信呢?作為一名職業學校幼教專業的美術老師,結合多年的教學經驗,談談對學前教育專業美術教學的幾點感想。
就讀中職學校的學生,年齡在15~16歲,正處于青春期。由于生理和心理雙重因素的制約,在學習遇到問題和困難的時候,容易產生低落情緒;另一方面,這個年齡段的學生,容易受到外界各種因素影響,注意力的持續性比較低,對教師在課堂上的教學并不能充分理解。這兩個原因,使得音樂、美術這些本應充滿活力的藝術學科在學生面前也變得黯然失色。如何讓學生真正愛上課堂,克服這種浮躁?現實告訴我們,教育必須遵循唯物辨證法的觀點,明確內因與外因的關系,確定教育中起決定作用的內因是學生。只有內因得到充分的調動,才能培養出社會需要的人才,這才是成功的教育。
一、尋找創作的源泉
在教學中,我們往往追求純粹的所謂技能技巧,并將此放在教學目標之首位,作為衡量美術教學效果好與壞的標尺,在這種教學動機的指導下,學生就會跟在教師后面去模仿,他們觀察到什么?感受到什么?一切就很難找到答案。我認為在美術教學中,首先應考慮的是學生對生活經驗的積累。沒有對生活的細心觀察、認識和體驗,就如同盲人摸象,根本不理解事物構造及形象,如何有“新的創造”?比如,在一年級進行簡筆畫《交通工具》一課教學時,發現有很多學生的作業本上有多次涂改的痕跡,甚至還有學生直接告訴我:“老師,我不畫了,我不會畫!”筆者感到很奇怪,因為在剛開始上課的時候他們一個個興趣盎然,可真到了下筆的時候,幾乎沒有一個是自信滿滿的開始動手。把一個原先要畫摩托車的學生找來,問他為什么不想畫了,他指著自己只畫了寥寥幾筆的畫說:“不知道該從哪里入手,該怎樣畫”。這時,才想起創作源于生活這個道理!沒有生活中的細心觀察和接觸,學生都不明確要表現對象的形體輪廓和特點,怎么能要求學生憑印象而畫?于是,停下了原本的教學安排,先是和學生一起利用豐富的網絡資源找了他們喜歡、感興趣的,尤其是和平時生活密切相關的各類交通工具的圖片來看,教會他們正確觀察和表現方法后,再要求學生作畫就容易多了,也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學生學習能力受年齡、思維以及生活經驗的約束,處于發展階段,各種潛在的能力需要教師的引導和開發。“欲速則不達”,只有先培養學生對“美”的觀察力,使他們有表現美的欲望,我們才有談創造美的可能。
二、激發創作的興趣
美術這門學科,從總體上看是大多數學生喜歡的科目。但具體到每個學生對這節課有沒有興趣、持久性有多長,就要看教師如何調動他們的積極因素,激起學生的創作興趣了。
三、用信心架起成功創作的橋梁
愛因斯坦說過,“想象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一切,推動著進步。一幅小小的作品,就是一個小小世界的探索。想象無限,構思大膽,手法自由,盡情宣泄、不受約束,這正是學生作品最動人、最精彩的價值體現。
在評閱學生作業時,發現學生的創作在表現手法上盡管有這樣或那樣的一些欠缺,但也有獨具魅力的地方。曾經教過這樣一個學生,他對待學習非常的認真和努力,但由于天賦的問題,他的寫生作品總是和實物相差甚遠,有時還遭到同學的嘲笑。于是,他害怕上美術課,害怕自己的畫被同學、老師看見。其實,有哪個學生不想表現自己、展示自己?有哪個學生不想得到老師和同學的贊揚?于是,給他看了一張《梵高的自畫像》,告訴他這個世界頂級畫家梵高的故事。之后,那個學生自信地舉起了自己的“印象派”畫作,在全班同學面前表揚了她,她第一次坐在那里靦腆地笑了。
利用電教媒體作為信息載體,在教育目標與教育實踐的操作中搭建橋梁。多媒體輔助教學,聲形并茂,生動直觀,能有效吸引學生的視覺、聽覺,讓學生記憶深刻。比如:在二年級《名畫百幅欣賞》的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PPT,Flash等多媒體軟件進行教學,學生樂于看,樂于學,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中職學生由于學習、行為習慣等問題,在小學和初中很少得到老師的關注。因此,教師科學合理、正面有效的評價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生的學習信心,促進學生產生學習動力。因此,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對教學來說意義重大。在評價中,要遵循以人為本、公正合理的原則,實現評價方式多樣化。比如,在美術教學中,就可以利用考試評價、技能評價、進步評價等多種方式,讓學生在各項評價標準中找到自己的優勢和劣勢。這樣,既能增強他們的自信,又能使他們清楚認識到自己的不足。
我們在指導學生創作的過程中,盡量讓學生作為創作的主體,讓他們去發現其中的樂趣,畫他們最想畫的事物。教師只做一些啟發式的引導,讓學生自己想象,在此基礎上,教師再作一些完善式的補充。這樣,才能讓學生有成就感,才能樹立起自信心。有了自信,學生就不會再有畏難情緒;有了自信,孩子就敢想畫了;有了自信,想象的翅膀就可以自由飛翔,創作出精彩的畫面。
作為學生走上美術創作之路的引導者,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用真誠去點亮孩子心靈的蒼穹,燃起藝術的火花,使他們在人生的這段行程中,充分地發展自己的個性,展示自己的藝術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