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歷史學科作為人文社會學科領域的重要組成,帶有很強的人文性和審美性的特征。作為新課程的重要內容,美育日益受到關注,而中學歷史教學應該積極發揮歷史學科之中的人文性和審美性學科優勢,充分發掘歷史學科之中的美育價值和育人資源,開展中學教學之中的美育實踐課創新探索。重視培育學生良好的歷史品鑒能力和審美能力,有效地引導學生認識美、體驗美和創造美,借助美育實踐課,深入感受歷史學科魅力。
關鍵詞:中學歷史教學;美育;美育實踐課
中圖分類號:G633.5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7)12-0200-01
美育是審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靈教育,不僅能提升人的審美素養,還能潛移默化地影響人的情感、趣味、氣質、胸襟,激勵人的精神,溫潤人的心靈。美育與德育、智育、體育相輔相成、相互促進。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指出:"挖掘不同學科所蘊涵的豐富美育資源,充分發揮語文、歷史等人文學科的美育功能。"歷史作為人文科學的重要組成,對于學生的人文素養的提升、美育育人的實踐有著重要的學科載體作用。
同時,《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11年版) 中指出:"歷史教育對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有著重要的作用。"《標準》還對歷史的人文性進一步作出解釋:"以人類優秀的歷史文化陶冶學生的心靈,幫助學生客觀地認識歷史,正確理解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提高人文素養,逐步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和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學說的基本觀點可大致概括為六個方面 ,而其中最關鍵的是人的全面發展是與人的片面發展相對而言的,全面發展的人是精神和身體、個體性和社會性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發展的人。中學生正處在人生的成長、發育的關鍵期。基于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學這一理論基礎,將美育育人、實踐育人過程融于歷史學科教學之中,開設美育實踐課,對豐富學生審美體驗,涵養學生情感態度,開闊學生人文視野,樹立學生高雅精神追求,引導學生完善人格修養,提升美育涵養和專業水平,強化學生的創新能力都有著重要的作用。
根據中學生成長和身心發育階段性特征,并結合在《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11年版)與《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2003年版)中提及的課程教育教學目標和一些基本原則,為了在中學歷史教學美育實踐的開設和教學之中,促進美育實踐課程的優化,提升教學質量,應當堅持一定的原則和方法,展開美育實踐課的授課和設計。
注重對美育和其他育人教育的界定。以德育和美育的關系為例,"美育的德育化"傾向對教學展開存在著一定的影響。雖然美育同德育教育之間存在著緊密的關聯,二者相互配合、互為補充,但是美育和德育之間也不能相互替代。因此,不能簡單以德育的教育方式和理念來替換美育教育,亦或者是在美育教育育人之中過渡強調德育,甚至全部圍繞德育展開。目前,一些中小學在美育實踐教育之中存在著把美育歸為德育,或者直接把美育等同于德育的誤區,從而將美育實踐教學同德育而混淆,演變成另一種形式的美育教育缺失。
增強學生對審美客體的情感態度感知。在傳統的一些藝術學科教學模式之中,教師過多要求同學掌握美育實踐知識、技能,故而使得許多學生在習得知識和技能的同時,削弱了審美主體(學生)對審美意象性客體的感知,知識和技能化取向十分明顯。而歷史學科因為其自身的學科特點,各種藝術表現形式只是歷史學科開展美育實踐課的重要載體。歷史美育實踐課的主要目的并非培育專門性的藝術人才,而是要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以促進每一個參與學生的審美發展為主要目標。盧梭在《愛彌兒》中認為,審美應該是完美人性的靈魂,也是人性最大樂趣,一旦剝奪了這種歡樂感以及對美的愛,也就奪去了人生的樂趣。因此,在歷史學科的美育實踐課之中,應當積極轉變教學側重點,側重學生的審美過程參與體驗和情感態度認知,正確處理知識與能力的習得同參與感之間的感覺。
圍繞美育目標,形成課堂教學、課外活動、校園文化的多載體育人合力。在日常課堂教學的基礎上,學校和教師應該鼓勵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倡導教師教學方式和教學評價方式的創新,使全體學生都得到發展。強化和提升學生在美育實踐課之中的過程性學習參與感,轉變傳統美育教學評價方式。可以給學生布置一些同本地文化歷史資源相關的社會調研課題,以課題研究的方法,引導學生對當地的歷史文化資源展開學習和調研,感知歷史文化底蘊。
美育實踐課應做到"時代性"同"歷史性"相結合。中學歷史教學中的美育實踐課的開展,應不斷引導學生掌握研究歷史的方法,提高歷史學習能力,逐步形成對歷史的正確認識,并提高正確認識現實的能力。通過對歷史的回顧、總結和感知,尤其是通過美育實踐課程,感受新時期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領導各族人民不斷奮進所取得的偉大歷史成就,以及社會發展的巨大變革。同時,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傳承人類文明的優秀傳統,使學生了解和認識人類社會的發展歷程,更好地認識當代中國和當今世界的發展。讓中學生充分感知時代與社會發展的感召,樹立為實現遠大理想抱負,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學習。
作者簡介
石晶(1980.11-)女,漢族,籍貫:甘肅隴西、學歷:學士學位,大學本科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