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一些導學案、教學模式盛行,有些已經偏離了教學的內容,不符合教學規律;有些曇花一現,生命力不夠頑強。拓展數學教學資源時,如何做到在保證教學目標達成的前提下既創新又有可持續性,多維揣摩編者意圖,是基本的前提和原則。我認為課堂上的拓展只要是教師自己根據學生情況設計的,都是非常好的,即使拓展的過多沒有解決完成,對學生而言都是莫大的收獲。最好的拓展是教師最真實的課堂上的拓展。
關鍵詞:數學;課內;教學
一、 課堂要留足教學時間,進行拓展
在教學時,如果教材中的基本知識點在教學時都感到力不從心,那么再拓展也就沒有必要了。筆者認為,數學課并非每堂都要引入課外資源,即便選用,也還有一個什么時候選用、如何設計的問題。筆者認為在拓展課外資源時,教師應從學生學的角度考慮問題。
二、 教師要把握課堂,選好機會進行實時拓展
動態把握課堂,選好機會,實時拓展。課堂是一個學生展示的平臺,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師生、生生合作探討,互動交流,協作共享。教師要用發展的視野縱觀課堂,實時調控課堂教學,掌握教學進程。如在教學《3的倍數的特征》時,課中學生通過擺卡片初步探究出3的倍數的特征,總結出:一個數各個數位上的數字的和是3的倍數,這個數就是3的倍數。這時一名學生問:為什么2、5的倍數的特征只看個位數字,而3的倍數特征卻要看各個數位上的數字之和呢?這一問,引起了全體學生的注意,教師順勢引導學生來研究這個問題。課中雖“節外生枝”引出一個關于數整除特征知識“生長點”的討論學習,學生在教師的恰當指導下,運用“拆數再除”的研究方法,自己發現規律,發展了數學思維能力。教師在對學生思維拓展時,要根據當時的教學情境,靈活處理,做到取舍,不要生搬硬套預先設計的教學過程。
三、 把握教材內涵,實現課內向課外遷移
領會教材的內涵。抓住拓展時機,還要精心設計,選好拓展內容。選好的拓展內容必須與教材有緊密的關聯,從而實現課內向課外的縱橫遷移。如教學“用字母表示數”時,引導學生觀察生活中字母還有哪些用途?課后做些調查研究,再進行交流。課標也對教師提出了要求,要能深刻理解教材,并把握好教材的內涵,切實領會編者意圖,拓展的內容要能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從知識層面講,要能拓寬學生知識面,又能促進教學目標的達成;要能結合學生實際,拓展的資源和學生的實際生活貼近,將會激發學生興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 真誠地揣摩,尊重式拓展
心態決定成敗。教者要深入地鉆研教材,理解和尊重教材的編寫意圖,尊重可供連續學習的單元和基本技術元素的模式架構。
五、 全方位揣摩,解讀式拓展
要揣摩編者意圖,離不開深層次、全方位解讀教材。編者在教材的一定位置編排一定的題目,或者把幾條題目編在一大題里邊,必定有編者的理由。蘇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有這樣一道大題:
12+13 19+110 14+17 15+18 12-13 19-110 14-17 15-18
我讓學生自主練習,他們全都是先通分再進行加減計算,正確率較高。但我想這是傳統思維,難過編者把這八道題編排在一起,就是為了讓我們僅僅會做嗎?
我啟發學生仔細觀察題目中的分數有什么特點,很快大家就說出所有分數的分子都是1。再提問:“結果與題中分數具體有什么聯系?”大家來勁了,一會兒,平時幾乎都考滿分的王楚楚首先發言:12+13=56,分母6是兩個分數的分母2 和3 的積,分子5是兩個分數的分母2和3的和。這一說不得了,大家都搶著說其他題目的結果與題中分數具體有著什么聯系。最后由學生總結出分子都是1的兩個分數相加減的規律:兩個分數的分母的積作分母,兩個分數的分母的和或差作分子。這樣,我再讓大家去重做這八道題,時間只用了原來傳統思維的三分之一還不到,真正轉變了學習方式,提高了學習效率。一個問題的提出,使習題的解讀變得更到位和豐滿,“真學課堂”落到了實處。
六、 情境中揣摩,遷移式拓展
(一) 把陌生插圖轉化為熟悉情境
數學來源于生活,創設生活化的情境讓學生體驗學習快樂,是學生學習的理想途徑。例如《元、角、分》實踐活動是一年級下學期比較重要的一個單元,教材在學生學完《元、角、分》的認識和10以內加減法的計算后,安排“購物體驗店”體驗活動。我將陌生的“購物體驗店”換成學生熟悉的學校對面的超市,并實地拍攝,利用軟件制作情境課件。雖然是換了商場名字,購物環境有小的變化,但學生熟悉程度不一樣,一下子激活了學生的學習興奮點。
(二) 變紙質插圖為電子插圖
我把原先課本上一些紙質插圖和教材配套的掛圖,都被自編或者借鑒網絡的電子插圖所代替,以Smart Notebook 10軟件進行電子白板教學。電子插圖又名有聲掛圖。可以從視覺、觸覺、聽力、辨別力、手眼協調能力等各方面讓學生全面發展,使學生在玩中學,在學中玩。
變單一思考為集體沙龍,如蘇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上冊的一小題:25×17×4。教研課仇老師只是讓學生獨立計算,然后全班反饋對錯就結束了。但我們數學教研組就這個環節在聽課教室進行了沙龍研討。王老師說:“必須指出25×17×4=25×4×17是運用的乘法交換律。”潘老師說:“可以從類似的思維進一步拓展25×28,啟發學生在乘法運算中,看到25想到4,引導學生將28拆成4×7,進而將題目25×28 演變為25×4×7。”李老師說:“乘法運算中,看到25想到4,結果為100,可以引導孩子看到125想到8,結果為1000,從而進行簡便運算。”
七、 摸索中建模,感悟式拓展
蘇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從條件想起的策略》知識點教學中,我整合了知識點,分三個層次教學。
層次一是從解決問題開始——分析提煉策略:從已有知識經驗入手,讓學生獨立解決問題,旨在讓學生嘗試著從條件之間的關系入手,進行兩次或者兩次以上連續建模。
層次二是由已知條件能得到什么——綜合體驗策略:從提出一步計算的問題到提出兩步計算的問題,條件呈現的載體從圖畫到文字,讓學生了解條件呈現方式的多樣性。
層次三是在小結中升華——師生共成長。無論什么策略,都是經歷建模過程、積累建模經驗的拓展式平臺。
聽教材聲音,看師生演繹。讓我們在一線教學中,拓展出草根式經典,伴隨孩子的精神一起成長。
作者簡介:裴昌兵,江蘇省宿遷市,江蘇省宿遷市泗洪縣新星城西學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