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進,高中歷史教學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其中教學理念的轉變就是重要的一環,改革傳統的教學方式和教學方法,教師積極吸收新的理念,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改變過去枯燥乏味的課堂環境,在不改變教學內容的前提下,盡可能的帶給學生新鮮感,為課堂注入活力,但是歷史教學理念的改變并不是一朝一夕的,需要教師與相關部門堅持并互相監督,從而推進歷史教學的進步。本文從四個方面分析了新課程標準下的高中歷史教學,具體地寫出了他們的轉變,以及教師與學生,相關的部門都是如何做的,最根本的是促進教學理念轉變的同時,促進歷史教學的進步。
關鍵詞:新課程;高中歷史;教學理念
一、 引言
新課改的全面實施,要求教師必須重視起高中歷史教學理念的轉變,對歷史課程以及教學進行全面的分析,把握新課標的要求,保留傳統教學理念中適合現代教學發展的部分,改變過時的內容,同時對歷史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他們不斷地提高自身的專業素質,適應高中歷史教學理念的轉變,與學生多加互動,從而使課堂效果更加的多樣化。
二、 從重視歷史知識到重視傳授知識的過程與方法
在過去傳統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更加重視對歷史知識的傳授,想讓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獲取知識,教學大綱對學生的要求也是了解重大事件的發生時間,地點以及人物,認識人類社會不同歷史時期的主要特征及其發展趨勢,主要的教學目的是讓學生背誦,然后培養歷史思維,從而形成正確的歷史史觀,這種方法現在看來有一定的可取之處,但是從長遠來看卻存在著漏洞,它強調的是歷史知識的傳授與掌握,而忽視知識的傳授,新課程改革對這方面做出了修正,把課程目標分解成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以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注重學生學習歷史方式的轉變,強調總結,思考的重要性,改變過去傳統的教學方式,更加注重學生價值觀的培養,挖掘學生的興趣,不再是單純的歷史解讀,而是注重思想道德修養的培養,通過歷史來進行育人,重視知識的傳授也是必要的,但也要有明確的教學目標,使歷史教學更具目標性與可實現性。
三、 從重視歷史知識的連續性向多樣性轉變
大多數歷史知識的編制都是按照年代順序進行的,按照時間順序來解讀歷史,這就使得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更加重視歷史知識的連續性,但是這一方式也存在著局限性,它使得歷史教學不能更好地把控政治,經濟,文化等等多方面的比重,造成某一方面的過度偏重,新課程改革就很好地解決了這一局限性,新課標中將歷史課本中的內容重新分類,按照政治文明,經濟發展以及思想文化的演變加以區別,每個模塊選擇具有代表性的事實,不僅包括古今的歷史故事,還有中外的文化,這種模塊和專題相統一的發展方式,使得歷史教學形成一種多樣化的課程,既保證了內容的完整性和連續性,也使學生學習到了更加多元化的知識,更加系統性的學習,開闊視野的同時拓展新思路,改變過去只能按照年代進行學習的方式,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
四、 從傳統教學到師生互動教學
在歷史教學的過程中,傳統的教學中更加注重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只是將自己知道的,以及課本上出現的內容講授給學生聽,很少進行知識的拓展,學生也大部分跟隨著教師的進度,進行筆記的記錄,通讀與通記,這是一種很普通同時又很傳統的教學,它使得大部分學生的思維得到限制,僅僅局限在課本部分,留給學生思考的空間也很少,新課標強調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才是課堂的主人,要求教師進行多樣化的教學,課程的設置應該豐富多樣,從多個視角,多個層次進行教學,教師在教學的方式上也應該盡可能的革新,利用各種可以利用的歷史教學資源,為學生打造一個現代化的歷史學習環境,其中教師還可以為學生開展一些有趣的小活動,例如課堂表演,給學生分配不同的歷史人物,在班級營造對應的歷史環境氛圍,帶領學生進行表演,不僅加深學生對于歷史知識的理解,同時也使課堂的效果更加的豐富多彩,在這種開放式的學習環境中,學生能夠學習到的東西不僅僅是歷史知識,還包括文化素養的提高,科學態度的培養,不斷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教師與學生的互動能夠不斷增加,使課堂教學能夠更加的有趣,其中,課堂的實施要有利于教師教學理念的更新,有利于教學方式的轉變,教師也應該轉變過去的教學方式,積極學習現代新的教學理念,從多方位進行歷史教學,同時,為學生營造能夠學習歷史的環境,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打下基礎,更好地為學生學習歷史服務。
五、 考核評價方式從單一化向多樣化轉變
不管是學校,還是相關的教育部門都遵循著以成績為準的評價方式,其中教師對學生的評價也是以成績為準,往往忽視對學生品德、實踐能力等方面的考核,這就使得評價的單一化造成評價的偏差和不公平,這是應試教育中一個很大的弊端,新課標要求現代化的評價方式應符合多樣化的原則,成績只是評價的一部分,更多的應該考慮到創新精神,品德思想以及實踐能力以及歷史思維等,這樣多樣化的評價才能考核出學生的綜合素質,評價的主體是學生,教師以及家長三方,使評價更加的公正公開,采用靈活,開放的方式,最終的目的是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促進歷史學習的進步。
六、 結語
綜上所述,新課程標準下高中歷史教學理念的轉變并不是一朝一夕的,需要教師與學生共同努力才能實現,教師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素質,轉變教學理念,學習新的教學方法,增加與學生的互動,提高學生參與到歷史學習中來的積極性,同時也要帶領學生多參加歷史性活動,培養歷史思維,更加重視知識的傳授,歷史知識的學習方式更加的多樣化,使高中課程改革與時俱進,不僅能夠促進高中歷史教學理念的轉變,也使歷史課堂效果更加多樣。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朱幕菊,劉兼,康長運.走進新課程——與課程實施者對話[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3]朱煜,姚錦祥,陳輝.走進高中新課改——歷史教師必讀[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4]馮宜.灌輸史學新觀念.高等函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04).
作者簡介:
朱彩紅,云南省宣威市,宣威市長征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