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類文明的進步,審美已經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審美情趣的培養已經成為美育的核心。我認為中學美術課主要應該培養學生審美情趣,這就要求學生懂得一些美術知識,有一定的藝術修養,在學習中不斷陶冶美的情操,提高審美能力,提升他們的人生價值。
關鍵詞:中學;美術課;審美;情趣
亞里士多德曾經說過“必須用三種藝術表現形式來教育年輕人”,即“色彩和形狀的表現方式,聲音和文字的表現方式,和諧和節奏的表現方式,”這三種教育方式實際上就是要求年輕人必須具備美術、音樂、文學等綜合能力的素養。
在新課改中重點突出中學美術要追求人文傾向的藝術教育。即美術課教學中要求提倡調動一切方式、方法、材料為學生的表現和創作需要。為此常將畫畫、音樂、手工、表演、等一切調動學生積極性的元素運用課堂。還原美術應有的魅力,讓學生愛上美術教學。美術課不再以培養畫家為目的,而是通過美術課引導學生發現和欣賞生活美,以提升審美經驗和審美能力,從而提高個人的生活情趣和品味。
一、 審美與審美情趣的基本概念以及相互關系
情趣能體現一個人整體的精神面貌與生活的品位。當我們面對大自然美好的種種景象時,總會為之陶醉,一幅經典的杰作,一曲動人的旋律,同樣打動我們的心靈,這里的“陶醉”、“打動”便是我們有感而發的美感或審美感受。這是作為當代的中學生是必須具備的一種基本美術素養。
“興趣”是產生情趣的必要前提,“情感”是情趣產生的過程,我們只有對某一事物產生濃厚的興趣,才會有所喜愛,才會產生濃厚的情感。因此,審美情趣是由“審美興趣”和“審美情感”兩者融合在一起的。它包括了審美情感、審美能力、審美態度等,它是體現了個體的偏愛,傾向性,選擇性。是審美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心理反應,它以喜愛和不喜愛作為情感評價形式,決定對事物的取舍和對事物的感受、認識。通過這種感受和認識,使其形成審美情趣,從而達到提高審美能力。
審美情趣是在審美活動的基礎上產生的,兩者是相輔相成的關系。審美情趣是審美活動的最終歸宿。我想作為當代美術教育者,就應該始終把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作為一門必修的思想道德課,來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二、 中學美術課堂存在的誤區
在以往的課堂我們以獲得美術知識為教學目標,課堂教學比較死板,學生學習興趣不高。教學效果不是很理想,因此,我認為學生學習方式轉變作為課程改革的重要任務,我想課堂教學如果沒有轉變,學生無法實現教學的新理念、新思想。因此,課堂教學中關照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以課堂生活經驗、生活事例、活動為中介來進行思考,順應學生的認知特點,從而達到優化學習過程的目的。
隨著我國現代教育改革的深化,美術教育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特別是美術新課程標準頒發以后,學習美術不是以培養畫家為最終的目標,為發展素質教育添上濃濃的一筆。美術作為學校教育的“小課”時代即將畫上句號。現代人普遍意識到,美術教育作為中學美術課上的實施有多重要,由于中學生正處于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的萌芽階段,美術以其新穎的教材,綜合趣味的教學內容,是其他科目不能相比的,它對引導中學生的健康成長具有決定性的意義。
三、 如何通過中學美術課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首先,審美教育一直是被作為提升道德修養和人格魅力的基礎教育,一個人不管其文化水平的高低深淺,都有必要接受一些審美教育來提升自己的文化素養。
其次,審美教育最先途徑是訓練人的審美眼光,因為生活中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我們要用審美眼光去改變以適用為目的視覺態度,比如西安博物館展出的秦兵馬俑和青銅器時,它為什么會被稱為無價之寶呢?我想從適用的角度去分析,它們只是爛泥和破鐵,但是如果從考古和審美的角度去分析它,它就是寶貝了。因為從它的造型(色彩,形狀)可以看出他們的時代痕跡,具有非常高的審美價值和歷史價值。人們要善于發現這種價值,但這種價值并不是一般人都能發現的,只有經過審美教育才能發現其價值。因此,我們只有不斷地接受審美教育,才能通向更高的審美境界,才能獲得一雙藝術的眼睛。
(一) 激發學習興趣,讓學生在興趣中欣賞美
審美情趣的培養始終是伴隨著審美興趣與審美情感,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我始終把這兩點放在首位,爭取在課堂的教學中以興趣和情感去撞開學生的心扉,讓平淡的一堂美術課化為神奇。如教學《我的故事》這課時,我選取學生喜愛的《大鬧天宮》《米老鼠和唐老鴨》《貓和老鼠》等中外卡通圖片,讓他們說說感興趣的卡通有哪些,并說明原因。幫助學生理解中外卡通文化差異,把卡通學習提高到美術文化學習的層次,引導學生的審美傾向。
(二) 運用聯想,讓學生在審美過程中感受美
審美過程是,審美者面對的是很富有吸引力的、啟發性的一種事物,會不由自主喚起對事物的聯想和想象。這些聯想和想象是在對審美對象有所感受和有所理解的基礎上產生的。運用聯想,讓學生在審美的過程中感受美。在課堂教學中多以美的事物來激發學生的聯想。比如看到梅花,我們自然會想起堅強不屈,傲雪凌霜的性格。看到楊柳吐綠,會感到春天的來臨、事物的美好。把事物的象征意義運用聯想引得學生審美,這是由當前感知的事物而回想起有關的事物,或由一件事物而想起另一件事物的心理活動就的審美能力的訓練。我想審美情趣的培養總是要伴隨著想象,以鍛煉自己的想象力,從而來提高創作力。
參考文獻:
[1][美]帕森斯、布洛克.美學與藝術教育[M].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2][美]布朗、科贊尼克.創造與藝術教育[M].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3]騰守堯.美國藝術教育新臺階[M].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作者簡介:
張如進,江蘇省宿遷市,江蘇省沭陽縣修遠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