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勇
【摘要】立足于高等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和學校新開設生物技術專業的教學特色,從優化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比例,突出學生創新實踐能力,以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為主線,加強實驗室教學管理,優化網絡平臺教學體系,進行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和探索,促進生物技術專業學生整體綜合能力的提升,滿足企業對生物技術人才的需求。
【關鍵詞】應用型 生物技術 人才培養
生物技術專業橫跨領域廣,發展速度快。學生主要從事技術操作工作,如在醫院實驗室,醫學院校實驗室,以及生物醫藥公司從事實驗操作和技術等工作,都面臨著專業知識和操作技術的不斷更新與發展,這就必須具有綜合能力。結合我校開設的生物技術專業教學特色,就應用型醫學生物技術人才培養模式予以探討。
一、我校生物技術專業發展現狀分析
我校生物技術專業于2011年開設,在課程設置,理論教學,實驗教學以及實習培訓等方面,已經逐步得到完善。通過調查研究比較校內外人才培養方案后發現,根據目前市場對于生物技術專業人才的需求,要求畢業生具備較強的動手操作能力,且能把課本上所學知識運用到具體實踐問題中。因此,為提升我校生物技術專業教學質量,培養出具備相應實踐技能,滿足現階段市場企業對本專業人才需求,我校采取有力措施,完善生物技術人才培養模式。
二、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具體實施方案
(一)優化實驗教學方法
1.改進授課方法。根據我校目前情況,在實驗教學方法方面進行了改革。教師在授課過程中,適當的通過播放實驗微視頻、錄像等形式給學生增加實驗印象,避免了學生上課走神現象發生。將理論課和實驗課的授課比例,由原來的2︰1左右改為1︰1左右。
2.合理分配實驗組男女比例。我校學生男女比例為1︰5,教師取消按照學號順序分組方法,將女生按照每組固定人數分配,之后將男生進行分配,使得每組成員均有男生和女生,避免出現實驗課男女分配失調現象。
3.改進實驗室授課。利用實驗室多媒體工具放映實驗視頻,比如經典實驗視頻、實驗錯誤案例等,要求學生指出錯誤并予以更正,每組成員具有平等發言的權利。
(二)提高學生創新實踐能力
1.增加學生自主設計實驗。院系提供開放實驗室,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開展自主設計性實驗項目,教師起輔導作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鞏固專業知識的同時,又提高了學生創新意識。小組成員之間明確分工,要求在規定時間內完成所對應任務,教師在實驗選題、實驗前后準備、實施方案可行性、實驗結果分析與討論等方面給予評價。由此提高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結果分析能力以及撰寫實驗論文能力。
2.開展“科研模擬實訓”項目,培養學生基本科研能力。我校開設了“大學生科研創新訓練實踐”等項目,但只有部分學生能夠中標并實施。院系針對生物技術專業學生,開展“科研模擬實訓”項目,只要所設計的項目,構思新穎,思路簡明又不乏創新,院系即可安排導師進行一對一輔導,以提高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
(三)利用網絡實訓教學體系
生物技術專業涉及的知識面廣,有生物學、醫藥學以及農業等領域,這就不單要求學生從書本上獲得知識,還要能夠有效利用網絡資源,進行網絡實訓項目。在網絡實訓平臺構建方面,包含三大模塊,“授課視頻”“專業資料與題庫”以及“經典實驗錄像和圖片”。供學生參考學習,讓專業教學處于一個交互式的開放狀態,具有省時、低耗以及多樣性優化方案選擇性的特點。利用網絡在線測評系統,多方位對學生所學知識進行測試,為學生實習就業打好預備戰。
三、結語
醫學院校生物技術專業人才的培養是隨著市場對人才需求的變化而改變的。通過構建科學合理的人才培養模式,充分發揮其在教學和實踐方面的作用,總結出適合生物技術專業發展的具體方案。以提高生物技術專業的教學效果和我校人才輸出的質量和效率,為生物技術專業良性發展提供保障。
參考文獻:
[1]劉德超.新形勢下高職生物技術人才培養模式探討[J].價值工程,2015,(05) :237-238.
[2]白玲,廖錦鋒,馬春濤,鄭楚,劉永明.醫學院校生物技術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與實施[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0,(02).
[3]王皓,許會靜,郝峰.醫學生物技術實驗教學改革探討[J].中國校外教育,2014,(12) :140.
[4]趙世光,薛正蓮,楊超英.應用型生物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與實踐[J].高師理科學刊,2015,(02) :47.
[5]鄒先瓊,廖錦鋒,劉永明.醫藥院校生物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與實踐[J].教育教學論壇,2015,(12) :132-133
[6]錢潔,房健民,陳志宏.生物技術專業綜合性和設計性實驗教學改革與實踐[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4,(01).endprint